歷史是一條長流,EE人生由1972年談起。接著說幾個關鍵時間點,如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首度造訪北京、宣告美中關係正常化。1972年的台灣面臨的是外交(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2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多國友邦斷交…)。1973年,被視為台灣自主科技研發搖籃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成立;1974年,傳說中在一家豆漿店聚會後誕生的「積體電路計畫草案」付諸執行,並在工研院旗下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電子所),台灣也立定了發展半導體技術的目標。1980年代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以及聯電(UMC)、台積電(TSMC)的相繼誕生。台積電自1987年創造的專業晶圓代工商業模式,為全球IC產業至今仍穩定運作的垂直分工型態奠定基礎,也在1900年之後,催生了無數的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包括台灣本地與世界各地[1]。
所以發展的歷程,前十年來不及參與,從此之後人生就隨之發展。如今40年過去了,你有扮演什麼角色嗎?從EE變成人文,接下來該何去何從呢?
Reference:
[1][20221011]這是我們一起經歷的「EE人生」
https://www.eettaiwan.com/20221011nt11-50-years-of-ee-life/?utm_source=EETT%20Article%20Aler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22-10-12
1972年,你/妳或許(和我一樣)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或許是牙牙學語的幼兒、或許是不識愁滋味的天真少年…又或許你正是那個意氣風發、投入台灣經濟轉型大業的青年,跟著半導體產業從竹科萌芽茁壯,如今已在電子工程領域功成名就,甚至準備退休享受清閒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