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AI 研究

                                         
資料來源:Wikimedia


[20240820] 繼AI手機、AI PC接下來是AI穿戴裝置,Google、Samsung、Apple正積極研發
Generative AI不僅成為引領手機、PC終端新一波換機潮出現的重要推手,對穿戴裝置諸如真無線藍牙耳機(TWS)智慧手錶等也將帶來新的需求成長動能。

隨著業者搭載生成式AI的穿戴裝置準備就緒,外界預期繼2024年成為AI手機、AI PC的發展元年後, AI穿戴裝置可望於2025年接續演出,且正式進入AI驅動的新需求成長階段。

藍牙耳機、智慧手錶經過多年發展,銷售組成結構已有所改變。其中,智慧手錶過往礙於價格等因素,讓其銷量表現不若智慧手環強勁;但經由平均單價下降,消費者對其使用性更為熟悉,對健康、睡眠、運動等多樣數值量測的需求與黏著度提升,讓近年智慧手錶已取代智慧手環成為主流。

2024年智慧手錶的出貨量,預估已可達近1.7億支,較智慧手環近3,000萬餘支高出數倍之多[11]。

而三星與蘋果均已開始將AI融入自家手機系統當中,而「穿戴裝置+健康管理」因較不受手機算力限制,只要搭配穿戴∕量測裝置即可,最有機會下放給較早裝置使用,且使用者體驗也較佳,可望成為下一個殺手級應用。
然而,背後代表的健康相關大數據,潛在價值更是難以估量。電信業者表示,現今的穿戴裝置,雖然可檢測心跳數、血氧濃度等,但在健康管理上,仍有血壓、血糖兩大量測難關亟待突破,特別是非侵入式的血糖量測若能成功,即便只具參考功能、不能做為醫療數據,若能再加上即時警示與真人關懷,配合手機AI功能的整合服務,仍可吸引特定需求的民眾購買[10.1]。  

此外,藍牙耳機也已替代有線耳機,成為使用大宗,除音質、降噪等表現的持續優化外,近年也可看到部分業者推出整合健康、運動數值量測的耳機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今日智慧穿戴產品發展更為成熟,但一旦再與生成式AI對接,相關應用服務可精進之處仍不在少數,並可成為穿戴裝置的重要賣點。

舉例來說,Google日前宣布,將與Fitbit合作建置個人健康的大型語言模型(Personal Health Large Language Model),藉此讓智慧穿戴裝置因生成式AI的賦能,讓其具備包括AI聊天、對用戶的生理及行為等資料具備更深層的推論以及提出建議等能力。

又如Google日前新推的無線耳機Pixel Buds Pro 2,由於其為首款專門為Gemini打造的AI耳機,除在配戴的舒適性、音質、降噪等功能上均借重AI進行調校優化外,另使用者也可直接透過耳機來使用Google Gemini以及語音助理等功能。

除Google外,諸如Samsung Electronics、Apple等,亦已同樣投入類似的產品與技術研發,經由一線大廠驅動,預期搭載生成式AI的穿戴式裝置在2025年起將密集上市,且成後續推升整體穿戴裝置需求的成長主力[11]。

總而言之,在疫情與氣候變遷的催化下,全球人類的生活型態呈現極大轉變,加速全球各行各業導入AI進行數位轉型;也促進以AI技術布局的科技新觀,利用數位科技精準掌握各產業的能源消耗,加速碳管理敏捷性,加速達成淨零永續。

臺灣應把握ICT產業優勢,如:提供連結元宇宙終端的AI穿戴裝置所需的影像、語音辨識、省電AI晶片等,且與國內產業擅長硬體設計及系統整合,做為切入全球市場的良機;此外,企業也須持續運用AI提升企業韌性,同步進行數位創新轉型升級的同時,切入淨零永續,導入AI將成為數位與永續之雙軸轉型的主要方式,致力企業永續經營[1]。

[20240130] AI發展史

在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一些關鍵的技術與突破可以整理如下[10]:
  • 1950s - 1980s:
    • 機器翻譯:早期的研究開始嘗試使用機器進行簡單的文字翻譯。
    • 語言模型:研究人員開始探索使用統計模型來預測文本中的下一個單字或短語。
  • 1980s - 2000s:
    • 隱馬可夫模型(HMM):被用於語音辨識和手寫辨識。
    • 決策樹和樸素貝葉斯:用於分類問題。
  • 2000s - 2010s:
    • 深度學習的興起:隨著運算能力的提升,深度學習開始嶄露頭角。卷積神經網路(CNN)被提出並用於影像辨識。
    • RNN(循環神經網路):開始被用來處理序列數據,如語音和文字。
  • 2010s - 2020s:
    • GAN(生成對抗網路):2014年Ian Goodfellow提出,GANs開始廣泛用於圖像生成
    • Transformer:由Vaswani等人在2017年提出,Transformer結構在自然語言處理(NLP)領域取得成功,尤其是在BERT和GPT系列模型中
    • 自編碼器(Autoencoder):用於資料壓縮和降維,以及生成模型
  • 2020s:
    • 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用於從隨機狀態產生圖像或文字
    • ChatGPT:OpenAI的大型語言模型,引發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20230830] 台廠AI供應鏈研究
研究整理如下:
  • 輝達機架:廣達、技嘉、美超微、浪潮、工業富聯(FII)、雲達、緯穎供應。
  • 輝達DGX 和 HGX 的主機板晶片基板:廣達、英業達、美超微、緯穎、工業富聯(FII)
  • 輝達GPU模組:工業富聯(FII)獨家供應
  • 伺服器ODM廠的投資:
    • 緯創為首選,其HGX GPU 基板市占穩固,並無流失給工業富聯(FII)風險。
    • 輝達 DGX 基板、主機板、伺服器和 HGX 基板唯一供應商:緯創
    • 輝達伺服器:由廣達、技嘉、美超微、浪潮、FII、雲達供應,
  • 美國科技巨擘的機架式伺服器組裝夥伴:廣達
  • AI伺服器:華碩則將於2024年始產生貢獻。
  • AI伺服器零件供應商:光寶科、奇鋐、建準與金像電
  • 測試設備:致茂為輝達AI GPU系統級測試設備獨家供應商
[20230815]MIT的液態神經網路(LNN)為未來邊緣運算的AI明日之星
各界競相打造愈來愈大的神經網路。然而,大型深度學習語言模型(LLM)並不適合自駕車、機器人等運算資源有限的邊緣AI終端裝置應用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已開發規模小的液態神經網路(Liquid neural network;LNN)模型,可望推動AI領域的創新,尤其在傳統深度學習模型難以實現的領域,如機器人和自駕車等。

LNN受到對小型生物體的生物神經元的研究啟發,例如線蟲不超過 302個神經元執行複雜的任務。因此,LNN為一種模擬生物大腦中的突觸與神經元,可不斷適應新資料輸入的 AI 模型。當模型接受新資料時,LNN處理資料的虛擬突觸會啟動神經元傳遞、處理資料,如生物神經元藉由化學物質,在不同突觸間形成電流傳導一般。

LNN最顯著的特點為結構緊湊,如典型深度神經網路約需10萬個人工神經元和50萬個參數,才能完成讓汽車維持在車道任務。然而,MIT只用19個神經元就能訓練出一個LNN完成同樣任務。

模型規模大幅縮小後的重要影響。首先,LNN能在機器人和其他邊緣裝置的小型電腦上執行。其次,神經元數量減少後,網路的可解釋性大幅提高,這是AI領域的一大挑戰,在傳統的深度學習模型中,很難理解模型如何得出特定決策。

LNN與傳統深度學習模型大相徑庭。LNN使用的數學公式運算成本較低,並能在訓練過程中穩定神經元。LNN還採用有別於傳統神經網路的布線架構,能在同一層內進行橫向和遞歸連接。

液態神經網路的應用和限制 LNN主要設計用於處理連續的數據流,包括視頻流、音頻流或溫度測量序列等各種類型的數據。當具有時間序列數據時,液態網路表現良好,需要一個序列才能使液態網路運作良好。然而,如果試圖將液態網路解決方案應用於像ImageNet這樣的靜態數據庫,效果將會變差[9]。

LNN 跟其他三種神經網路模型安裝在一台無人機上,測試這些模型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下進行飛向目標、壓力測試、繞目標旋轉、動態目標跟蹤等實驗。結果發現 LNN 壓勝其他模型,與傳統神經網絡相比,LNN 偏離飛行路線的狀況更少,甚至在飛向目標的成功率高達 90% 以上[7]。

CSAIL的研究人員訓練 LNN 和其他幾種類型的深度學習模型,用於對夏季在樹林中拍攝的視頻幀流進行對象檢測。當訓練好的 LNN 在不同的設置中進行測試時,它仍然能夠以高精度執行任務。相比之下,當設置改變時,其他類型的神經網絡的性能會顯著下降[8]。

[20230518]華碩與NVIDA的台智雲宣告進入AI 2.0
華碩布局 AI 與算力,不僅營運超級電腦「台灣杉二號」並最新取得「台灣杉四號」標案,更積極推出強化繁體中文語料的企業級大型語言模型為 OpenAI GPT-3.5 同級的「福爾摩沙大語言模型」(Formosa Foundation Model,FFM),預計 2023年7 月啟用,宣告華碩進入 AI 2.0 時代

華碩轉投資的台智雲基於超級電腦台灣杉二號,目前在台灣杉二號AIHPC平台成功建置與 ChatGPT相同參數量的大型語言模型BLOOM(參數量1,760億),並推出「AI 2.0大算力顧問服務」一站式整合方案,藉此搶攻相關市場。

台智雲舉辦的 2023 台灣 AI 超算年會上,正式發表與FFM及其企業級解決方案。企業客戶利用 AFS Platform 進入門檻低、多種算力可供選擇,例如每小時 4,500 萬 tokens 的訓練能力,只需花費約台幣 6 萬元。

FFM 是透過台灣杉二號超級電腦建立的台灣第一個高達 1,760 億參數的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表現接近 GPT-3.5 模型,但有較新的資料,例如可以回答 2022 年九合一大選結果。其支援多國語言,特別強化繁體中文語料,更貼近台灣用語和知識。FFM 更能結合華碩專為企業客戶打造的生成式 AI 解決方案,能夠控制資料的時效性,更消除資料隱私風險。

市場上的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文心一言、Brad、阿里雲旗下通義千問等,台智雲的FFM有何優勢?因為FFM的在地化,其在繁中語意理解和知識領域表現出高品質,針對台灣企業用戶在不同領域的多元應用需求,展現優異文本內容生成結果,同時具備整個世界知識和多國語言能力。

此外,台智雲的AFS系列提供專屬的企業級生成式AI解決方案,符合企業需求的資安、SLA、維運服務和合規等方面要求,台智雲不會保留客戶在互動過程中的資料與紀錄,也不會作為FFM的訓練資料。簡言之,使資料落地放在企業內部以安心使用。

台灣產業若想要擺脫硬體代工之苦,需和華碩一樣盡早轉入軟體設計開發,以上台智雲的AI發展之路就是一個案例。

ChatGPT是浪潮還是深坑?
自宇宙大爆炸以來,至今已達138億年,從無到有演化至我們目前的地球生態圈,如今人類在2022年11月由OpenAI創造了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據說是新一種進化的自動聊天、判斷、解答機器人,恐怕整個改寫人類世界?但是,這一切是不是又是個坑呢?

回想2000年時,網際網路的熱潮無與倫比,但是炒得太高,炒到後來許多公司都倒閉了,如今ChatGPT會不會也是有一樣的問題呢? 目前網路中有整理出四個趨勢如下[5],這四個趨勢都是基本論述,沒有太激進的論調:
趨勢1:ChatGPT將成為下一代的雲計算服務
趨勢2:ChatGPT二次開發,定制會成為新的AI集成服務行業
趨勢3:頭部雲計算企業都會提供自己的類ChatGPT服務
趨勢4:各個垂直行業將形成領域性智能問答服務

此外也有提出三大時間要點影響ChatGPT的關鍵(AI畫畫為例)[4]:
第一個節點,早期突破:2014年,對抗生成網路(GAN)誕生,真正教會AI自己畫畫。
第二個節點,大幅提升:2020年,一篇關於擴散模型(Diffusion Model)的學術論文
第三個節點,批量生產:2022年夏天誕生的Stable Diffusion,讓高大上的學術理論變「接地氣」。

就現階段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聽其言觀其行對於ChatGPT所有的資訊。[20230206]

萬物皆AI,這算是趨勢嗎?或是投機?亦或是人云亦云?
現在這個時候,若不說AI好像就有點落伍。AI可以結合的東西好像是強力膠一樣,彷彿什麼都可以黏,如:元宇宙、淨零排放、邊際運算、無線通訊、半導體製程...[1]。似乎什麼東西扯上AI就無敵,這其實也不是新鮮事情。

早在AI在1950年發展時,就被人們過度神化技術,後來就泡沫化了。如今70餘年過去,AI已經歷經三次起伏,浮浮沉沉一陣子。現在AI變成神話,其實有跡可循。萬物皆AI,這算是趨勢嗎?或是投機?亦或是人云亦云?

科技創新,需牢記技術成熟度Gartner曲線(Gartner Hype Cycle),又稱技術循環曲線,光環曲線,炒作周期揭示的規律:萌發期→泡沫期→泡沫破裂期→穩步發展期→穩定產出期。只有躁動,沒有篤定、沒有低谷時的忍耐,也絕不可能成功的。[20220929]

Key:
  • 科技創新需牢記Gartner Hype Cycle,又稱技術循環曲線,光環曲線,炒作周期揭示的規律:萌發期→泡沫期→泡沫破裂期→穩步發展期→穩定產出期
OpenAI除了ChatGPT還包括Dall·E2、Whisper等項目分別是自動繪圖、自然語言翻譯等軟件。OpenAI的商業模式即API接口收費,可根據不同項目需求進行收費,我們認為其商業模式屬於底層模型開放性標準化SAAS服務模式。台灣仍處於初期階段,以輔助生成內容服務為主,我們認為未來有望形成相關SAAS模式。

[5][20230206]你必須知道的2023年ChatGPT的四個趨勢
https://mp.weixin.qq.com/s/g2tCNf5kC1EQ_ozmStq0dA

ChatGPT為雲服務開一扇新的窗戶,那就是直接為用戶提供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提供解決問題的能力,ChatGPT有可能成為新的顛覆傳統雲服務的新的業務模式。微軟入股ChatGPT也是希望實現多年以來一直想做而沒做成的事情,那就是在搜索領域戰勝谷歌。而,打敗傳統搜索引擎這一類網絡平台型產品的辦法,只有一種手段,那就是新的服務模式,從而實現降維打擊。ChatGPT可能就是這樣的新的服務模式,直接為用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

[4] [20230203]ChatGPT,背後的核心是什麼?
https://mp.weixin.qq.com/s/kc4UMJvqZr_oeCPpQJngbw

微軟宣布正和ChatGPT開發團隊OpenAI進行洽談,投資百億美元,併計劃把這個工具整合到雲服務、搜索引擎、甚至office中。海外高校、學術機構,也興起了關於用ChatGPT寫論文是否合規的大討論;諮詢公司也開始擔憂是否會被搶飯碗。

擴散模型的原理是“先增噪後降噪”。首先給現有的圖像逐步施加高斯噪聲,直到圖像被完全破壞,然後再根據給定的高斯噪聲,逆向逐步還原出原圖。當模型訓練完成後,輸入一個隨機的高斯噪聲,便能“無中生有”出一張圖像了。

大模型,也許是企業比拼的護城河
模型是人工智能的靈魂,本質上它是一套計算公式和數學模型。“參數”可以看做是模型裡的一個個公式,這意味著,參數量越大,模型越複雜,做出來的預測就越準確。

小模型就像“偏科的機器”,只學習針對特定應用場景的有限數據,“舉一反三”能力不足,一些智能產品被用戶調侃為“人工智障”的情況時有發生。

大模型就是參數量極大的模型,目前業界主流的AIGC模型都是千億級、萬億級參數量的水平。通過學習各行各業各類數據,除了能給出相較於小模型更準確的預測結果之外,它也展現出了驚人的泛化能力、遷移能力,產出內容質量更高、更智能,這也是當前AIGC工具讓人眼前一亮的原因。

而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對行業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例如ChatGPT是基於GPT-3模型進行優化所產生的,引領AI繪畫發展的DALL·E 2也離不開GPT-3的貢獻。類似的還有Deepmind的Chinchilla、百度的文心大模型等等。

[3][20221130-From KJ]
看到「泛科學PanSci」這支Youtube,對PanSci真的蠻失望的,還在錯誤引導讀者,探討Google在6月份有工程師申稱和他工作的Google的LaMDA机器人有人的知覺有人的意識……
https://youtu.be/cTIWfkjgerE

《8月LaMDA新聞,和當時AI大咖CNN之父LeCun接受Zdnet訪問感言,担心現在AI應用和日后AI發展方向。》

今年6月份當Goggle工程師Lemoine公開對外申稱Google LaMDA有知覺有意識時,Gary Marcus ,A New York University Neuroscientist,是美國神經科學業界大咖中第一個跳出來說Lemoine簡直就是在鬼扯BS。

其實Marcus和LeCun(CNN之父,得過圖靈獎)緾鬥多年,他一直認為今天AI主流下的ML下的DL,依賴著傳统统計學關联性的歸納邏輯,藉著學習<鑑古而知今>而無法解釋事情因果關係,就是一黑盒子,更不要說,當現今人類都不了解自己的「意識」是如何的產生:

是心物二元論【Dualism】?還是由演化生成【Biological Phenomenon】?還是造物者的傑作【Theology】?都不知不解,又如何能說AI會有人的「知覺」,會有人的「意識」?

當上周LeCun接受ZDNET訪問,自白針對現今DL的不滿意而擔心今后AI未來方向發展,Marcus可是没放過此機会揶揄LeCun,看來現今業界AI使用的真正效益何在?就如同四月份IBM CEO Arvind 所說,IBM已放棄使用AI做【射月計劃】(像放棄Walston Smart Healt),基本上只應用AI在增加各垂直行業的營運效率和效益,當然Deepmind五六月發佈GATO已發展成能協同做600多種不同角色的工作,不再是專精在AlphaZezo, AlphaGo, Alphafold…等,的確可被規劃,代替和改進我們在各領域以前做不到的更多人機協同的工作,如同上月簡立峰說分享了「Progress in AI」的分析,目前,在「語音辨識能力」方面,機器與人是接近的;「電腦視覺能力」則有超越人類的物體辨識力;贏過人類最多的則是「棋力」;而在「語言理解能力」層面,機器卻遠遠輸過人類。

「人工智慧AI」離我們真正「人類智慧HI」真的還有好長好長一段時間?也或許我們應該想一想替當今AI正名,它其實不過就是ICT的平台上工具之一(AI產業化vs產業Ai化),而不要執意的讓它和HI來比較,來媲美!

https://garymarcus.substack.com/p/nonsense-on-stilts
https://mp.weixin.qq.com/s/YUvdb41jZ_K2zw0weXWWuA
https://mp.weixin.qq.com/s/wnLkM_lqkbGQdqRC751fBw
https://www.zdnet.com/article/metas-ai-guru-lecun-most-of-todays-ai-approaches-will-never-lead-to-true-intelligence/

[2][20221109]彌補晶片供需差距 數位孿生技術是好幫手
目前美國半導體設備製業者應材(Applied Material)與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德國半導體業者博世(Bosch)等都已採用基於機器學習技術的數位虛擬模型,提供比傳統模擬更為準確與更快的營運管理。Tignis、AspenTech和Ansys等科技新創業者也都在運用數位孿生技術最佳化產業營運,以及將AI與機器學習帶入各種應用中。

[1][20220823]元宇宙、淨零排放崛起 AI成突破關鍵 - 名家評論 - 工商時報 (ctee.com.tw)
隨著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逐漸成熟,產業相關應用也廣泛擴散。尤其是這兩年全球受到疫情影響開展遠距工作的趨勢、加上極端氣候議題急遽升高,讓AI人工智慧的應用發展朝向「元宇宙」(METAVERSE)及「淨零排放」兩大趨勢邁進。

針對全球AI人工智慧核心科技演進,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提出關於聯邦式學習預訓練模型機器學習成本後設資料採用等四項預測,描寫未來AI運用遠景。其中,在虛擬世界提供如真實般的影像、聲音甚至味道與觸覺的「元宇宙」體驗,更需透過AI人工智慧虛擬實境技術達成。

在這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催生下,隔絕人與人真實的互動狀態,在鏡頭下遠距上班,加速了元宇宙應用開發。由於AI人工智慧擁有大數據的高速處理之整合應用,透過虛擬辦公室與虛擬人、虛擬物互動,讓人們沉浸在虛實融合的新世界,預期將成為一種未來商務,應用在工作場合和休閒娛樂。

有鑒於此,臉書母公司Meta執行長祖克柏在今年初便宣告,十分看好未來元宇宙將催生上千億美元商機,並認為「許多進展的解鎖關鍵在於人工智慧」,Meta因此正致力於「AI語音助理計劃」,要透過語言創造各種世界,改善人類與語音助理的對話,並翻譯各種語言。

另一方面,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共識,目前已有130多個國家相繼宣示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未來30年將形成相關的產業鏈及新商業模式。新興的「淨零排放」議題使AI人工智慧應用新商機浮現,不論是「能源低碳化」或「能源節約化」,透過AI人工智慧著重在軟體、演算法技術的特性,巨量資料得以快速分析,並進行機器學習,使相關技術研發指向最佳的決策。


此外,AI人工智慧新興應用相當適合投入於減碳產業節電新模式,在國際能源署(IEA)2022年7月甫提出的《賦能城市實現淨零碳排》報告中,就特別提及來自40個國家、100座城市的實例,從智慧路燈到電力車充電站,用AI釋放城市的減碳潛能

面對全球綠色永續浪潮,企業要以數位綠色雙轉型因應下世代挑戰,為降低國內企業「碳焦慮」,工研院已透過AI人工智慧科技,陸續協助鋼鐵、水泥、石化和貨輸等碳排大戶,打造新創減碳技術。例如:工研院「智慧減碳排程系統」技術,就能提供船隊航行航線之順序、各航次航行時間、港序、換線、裝貨量、如何轉接貨等船舶規劃快速決策,進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協助海運產業克服面對新趨勢的挑戰。

工研院「AI人工智慧虛實整合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CPS)研磨拋光機器人技術與產線」,導入AI人工智慧感測器等技術,讓機器人擁有人類的「三覺」,也就是視覺、聽覺、觸覺,不僅能看能聽,還能感受研磨力量,使水五金產業也能運用AI人工智慧進行瑕疵檢測,檢測時間節省60%,助攻傳統展業數位轉型升級並順應綠色轉型趨勢。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受益者

  • 20220927 Type C 受益:正崴(2392)、宣德、偉詮電與祥碩
    • 蘋果將既有Lightning介面改為Type C,正崴(2392)、宣德、偉詮電祥碩連接器與控制晶片供應商有機會受惠,藉此提升產品出貨單價,挹注業績
  • 20221116 高通把成熟製程晶片生產鏈東移至台灣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1116000101-260202?utm_source=iii_news&utm_medium=rss&chdtv
    • 封測廠可望承接新增訂單,日月光投控將爭取到多數封裝訂單,
    • 京元電、矽格、台星科等亦將獲得測試代工訂單。再者,測試產線的東移也有助於台灣業者,中華精測下半年已獲得新訂單並開始量產出貨,包括雍智、旺矽、穎崴等業者也有機會分食新增委外訂單大餅。

2022年9月26日 星期一

Open-RAN研究

 
Source:juniper[2]

[20240215] 英國電信商Three與Vodafone合併後Open RAN布局
英國四家行動網路營運商中規模最小的一家Three自2019 年推出5G 服務以來,現在客戶平均每月消耗約30 GB 的數據量,是其他網絡水平的兩倍。然而,2023 年6月14 日Vodafone Group Plc(「Vodafone」)與CK Hutchison Group Telecom Holdings Limited(「CKHGT」)(CK Hutchison Holdings Limited(「CK Hutchison」)的全資子公司)已簽訂協議與其英國電信業務合併有關的具有約束力的協議。沃達豐將擁有合併後業務(「MergeCo」)51% 的股份,CKHGT 則擁有 49% 的股份。

Three 的 5G 網路覆蓋約 62% 的人口,但擴張在 2022 年底停止。「主要原因是部署 5G 的成本巨大,而且還有很多其他事情需要關注,」除根據政府命令拆除華為設備(必須在 2027 年底前拆除)外,Three 還開始在人口稠密地區增加 5G 站點,以應對數據爆炸。在目前約 5,500 個的基礎上,今年還計劃再增加 500 個。旨在提高城市熱點容量的小型基地台可能是經濟的解決方案。

Open RAN將吸引英國政府,英國政府將這一概念視為華為禁令後供應商多元化的重要刺激因素。到 2030 年,它希望 35% 的網路流量透過開放 RAN 基礎設施承載(儘管它並沒有強迫營運商達到這一水平)。

此外,就格拉斯哥小型蜂窩項目而言,兩個最重要的組件,無線電和基帶軟體,都來自 Mavenir。

然而,已經啟動並運行的巨集站點與開放前傳規範不相容。在格拉斯哥,這意味著互通性重點主要集中在 X2,這是一種支援從一個小區切換到另一個小區的介面。愛立信、華為、諾基亞和三星都已加入 Three 的格拉斯哥網路。隨著 Mavenir 的加入,Three 不希望客戶在四處走動時失去聯繫。

儘管如此,將 Mavenir 的軟體與第三方無線電相結合的多供應商推出可能會在其他城市跟進,具體取決於 Three 在格拉斯哥了解到的情況。

為了支持未來的規劃,Three 也讓一家名為 PI Works 的網路分析公司參與格拉斯哥專案。它獲取所有無線電數據和配置數據,並實際上開始識別已使用頻譜的故障點或效率低下的地方。重要的是,PI Works 還可以在多供應商網路上運作。愛立信的同類自優化網路 (SON) 系統只能與瑞典供應商的技術配合使用。

Mavenir 的無線電現已受到一些電信公司的高度評價,將為 Three 的格拉斯哥客戶提供急需的推動力。它裝載有“中頻”頻譜,在政府拍賣和早期收購活動中獲得了頻率。據 Three 的一位高管稱,Mavenir 是唯一一家其無線電設備可以使用 140MHz 而不僅僅是 120MHz 的供應商。

目前尚不清楚Three計劃中的與沃達豐的合併會對這些小型基地台的移動產生什麼影響。Three 和沃達豐都表示,他們不會承擔作為英國市場獨立參與者的成本,而關於資本支出限制和尋找經濟替代方案的必要性的論點支持該公司的路線。但如果英國當局允許合併兩個網路(每個網路包含約 18,000 個站點)的交易,優先事項可能會迅速改變。總之,英國目前電信業者有三大集團英國主要的一類電信業者有EE(for Everything Everywhere, by British Telecom)、Vodafone+Three UK、Virgin Media O2,而顯然Vodafone+Three電信業對Open RAN以高度積極布局Open RAN。

[20240206] 向AT&T叫陣,Verizon 宣示目前已使用13萬個Open RAN設備
Verizon的網路已擁有13萬個能夠使用Open RAN (O-RAN) 規範的無線電設備,而之前Verizon就已在v-RAN技術進行開發。Verizon 毫不掩飾其轉向v-RAN、Open RAN 設備的努力。例如,2021年Verizon就已表示營運商的5G 硬體供應商,如Ericsson、三星和Nokia,將從 2021年開始提供符合Open RAN 的設備,Verizon確認部署將於2022 年開始。這也代表2023年底的Ericsson與AT&T 140億美金的訂單,Ericsson很早就開始布局。

隨後,在 2022 年,Verizon表示已部署8,000 多個虛擬化蜂窩基地台,目標是到 2025 年底部署超過 20,000 個。Verizon表示此舉為「O-RAN 奠定了基礎」,而到 2023 年,其虛擬化蜂巢式基地台數量已增加至 15,000 個。

Verizon 最新發布的130,000 個支援 O-RAN 的無線電設備,反映這樣事實:其每個虛擬蜂窩站點都包含少量無線電設備。

此外,三星提供Verizon大部分Open RAN無線電,但Ericsson也參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Nokia已經不再是Verizon的供應商。近期所有消息面對Nokia都是負面居多,這有兩大可能,第一Nokia不懂宣傳,另一方面,Nokia真的營運上有大問題。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除了AT&T外,Verizon的積極參與也是提高Open RAN能見度的一大關鍵因素。

[20240126] 美國Paradise Mobile公開向全球行動市場表示Open RAN好用,速度上達2 Gbps
Paradise Mobile執行長Sam Tabbara向全球行動市場傳達訊息:Open RAN有效,而且效果很好,Open RAN網路速度要快得多。

2023年12 月初,Paradise Mobile 在百慕達推出商用5G Open RAN網路,基於Mavenir和Amazon Web Services (AWS) 的Open RAN元件。而營運商承諾:建立全球最快、最先進的5G網路。 

Paradise Mobile最近的測試顯示峰值網路速度達到1 Gbit/s,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升至 2 Gbit/s。這速度比百慕達現有業者提供傳統的RAN的速度更快。迄今為止,世界上大多數Open RAN部署都專注於廉價的覆蓋範圍和4G 等效速度,但Paradise Mobile 正在其 C 頻段頻譜上使用 Mavenir 先進的 Massive MIMO 無線電,採用 64T64R配置,提供與世界上最快的 5G 網路相當的速度,其中Mavenir的波束成技術形實施有助於大幅提高 Paradise Mobile 客戶的速度。

目前Paradise已經開發RIC的 API平台,允許第三方為其網路開發應用程式。鑑於Nokia、Ericsson和GSMA也在創建網路 API 平台以鼓勵企業客戶開發 5G 專用應用程式和服務,這項努力值得注意。然而,對於Paradise的公開聲明並以具體商業布署來證明Open RAN效益,而這也是AT&T與Ericsson公開承諾布建Open RAN後,最令人振奮之消息。期待Open RAN能持續開花結果。

[20240124] Open RAN、RAN市調總整理
國外許多市調公司皆有做相關Open RAN與RAN相關營收占比,在此做統一整理。主要市調公司為Dell'Oro、Omdia、Ericsson、Data Resource等。
  • RAN:
    • Dell'Oro
      • 2022年至2024年間市場年收入將減少 50億美元,至350億美元左右,主要預測2024年是RAN銷售額將連續第二年萎縮
    • Omdia 
      • 預計RAN下降趨勢將在2024年持續,但不會比2023年那麼明顯,2024年RAN 市場規模將達到370億美元至400億美元之間。2023年的銷售額將達到約 402 億美元,低於2022年的約 452 億美元
  • Open RAN:
    • Dell'Oro

      • 在2022年,預測Open RAN可在2026年取得15%的RAN市佔率,市場營收將達200億美元。2023年下修預測後,Open RAN在2027年仍將有15~20%的市佔率,累計營收則將減少5~10%,2027年超越10億美元的規模(2023/07)
      • 預計到2023年將佔RAN市場的 6%至10%(2022/10)
      • 主要市場是亞洲和美國,它們佔O-RAN設備訂單的95%。歐洲的需求仍然很少(2023/01)
      • 到 2030 年,Open RAN市場預計將超過320億美元,在2022年至2030年的預測期內增長率為42%(2023/01)
      • 到2030年,亞太地區將以近35%的市佔率引領Open RAN市場成長,亞太地區的營收將達到115億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成長率(CAGR)將達到34%。日本將推動這一市場在亞太地區的發展,但預計到2030年,中國將崛起並主導這一地區的市場成長。北美和歐洲的成長率可能更高,超過45%,但其市佔率將分別約為31%和26%(2022/09)
    • Omdia
      • 2023年O-RAN約佔RAN市場年度營收420億美元的7%,僅略高於2022年的6%
    • Ericsson:預估2028年ORAN市場占比達四成(2023/03)
    • Data Resource:預估2030年價值320億美元的機會(2022/01)
      • 在 Open RAN RU,到 2030 年,小型蜂窩和宏蜂窩可能分別貢獻 $7.5B 和 $2.4B TAM,這將從目前 3.27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大幅增長 46%。
      • 預計亞太地區將在 2030 年以近 35% 的份額主導 OPEN RAN 市場,將達到 115 億美元,2022 年至 2030 年的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 34%。預計北美和歐洲的增長率將超過 45%,儘管到 2030 年它們的份額將分別約為 31% 和 26%。
[20231012]除了公有雲之外,沒有人能從開放 RAN 中獲益:陰雲密布的經濟學
Open RAN 的可能受益者可能並非電信業所期望的。其線索在於越來越多提及「雲端」而不是vRAN。

北歐供應商Ericsson與超大規模供應商Google Cloud之間的合作新協議,Google將把自己的計算設備(被愛立信稱為「黑盒子」)帶入電信公司的設施中。公有雲巨頭Google基本上將取代電信公司,成為該設備的投資者。忽略無線電和天線,先前參與硬體開發的Ericsson的作用將僅限於提供RAN軟體。運營商不會購買設備和伺服器,而是根據使用情況向Google付費。

然而,美國新興Open RAN電信營運商Dish已經與AWS建立此種關係,因此關於將CPU 卸載到加速器功能的決定最終可能會被電信營運商取消。例如,AWS 正在努力將RAN 工作負載放在自己的 Graviton 處理器上,該處理器是根據 Arm 的藍圖建構。

定義一個開放的前傳接口,因此現在處理可以由超大規模器完成。無論硬體是 Dell、HPE 或 Graviton,超大規模企業都可以將其雲端平台放置在託管分散式單元的站點上,負責基頻處理。
但是這並非既成事實。如今,幾乎沒有任何電信工作負載在超大規模平台上運作。紅帽、VMware 和 Wind River 等一系列替代方案可用於建立可管理所有工作負載的單一私有雲。但現在範式已經改變,超大規模企業已經進入私有雲領域。

沒有人認真地認為紅帽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將自己打造成公有雲。它也無法開發晶片、從頭開始建立大型語言模型以及做所有其他可能吸引電信公司轉向超大規模企業的事情。Nokia表示紅帽為其首選的雲端合作夥伴,但其anyRAN策略也是為確保其軟體可「在任何合作夥伴的雲端基礎設施上」運作。今年Nokia展示其 RAN 軟體(由 Marvell 和 Graviton 晶片分開)可以在 AWS 平台上運行。

這種性質的Cloud RAN將使公有雲進一步進入電信領域。對於「公平份額」的支持者來說,這尤其尷尬,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論點,即大型雲端設備商應該為網路成本做出貢獻,因為對其應用程式的需求迫使電信公司投資更多資金。增加行動裝置的容量通常意味著投入額外的運算資源,但這些資源是從大型科技公司租用的,而不是電信商擁有的。房東和房客之間的定價談判對於後者來說往往效果不佳,這是令人深思的好問題。

[20231103] 5G O-RAN情況不樂觀,台灣業者在Open RAN發展商機很低
5G O-RAN在企業專網的應用,被視為龐大商機,然發酵仍需時間。事實上,不只5G O-RAN或其企業專網,就連電信營運商的RAN市場都在萎縮,兩大龍頭廠Ericsson與Nokia的網路設備業務,都受到景氣影響。Ericsson網路設備營收年減13%,Nokia也僅年增5%,兩廠都說,客戶庫存調節仍在持續。在客戶因應整體經濟狀況調節庫存同時,原本在RAN市場佔比仍低的O-RAN也難躲過。研調機構Omdia估,2023年O-RAN約佔RAN市場年度營收420億美元的7%比重左右,僅略高於2022年的6%。

5G O-RAN架構能夠讓網通、伺服器等廠商切入過去被電信設備廠長期佔據的市場,產業看好5G O-RAN市場,預估將快速成長,由於過去台廠較難切入電信設備市場,也被視為絕佳機會,然經過數年,實際狀況不如預期。

因為企業客戶導入的時間很長,POC動輒2~3年,幸好還有政府專案支持,增加企業導入意願,否則在此景氣寒冬,各家會縮減投資,保住現金,也許5G企業專網確實在速度、資安等議題較現行方案佳,然此時並非導入的好時機。台灣網通廠的看法,諸如中磊、合勤控日前都指出,電信營運商的庫存調節並未結束,其中北美電信營運商預計到2024年上半才會逐漸恢復正常。北美營收佔比達5成以上的明泰,也有同樣感受。

事實上,其實台灣業者真正能吃到Open RAN商機是不多的,只是這Open RAN是台灣額外可以有的機會,而這機會也是從前沒有的。因此,若想藉由Open RAN一發利市的業者、或政府單位可能真的不該抱太大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20231102] 英國電信(BT) 2027年才會決定是否採用Open RAN,憂心Intel壟斷
英國電信要到2027年才會對這項Open RAN/Cloud RAN技術做出決定,並對供應商表示「除非獲得多租戶優勢和擴展,否則BT不會做,Open RAN/Cloud RAN」。
此外於L1加速卡的態度與其他一些電信公司一樣,BT對於Intel及其 x86 通用處理器在電信營運中的適用性表示擔憂。因為,Intel的技術目前幾乎涵蓋所有Cloud RAN/Open RAN部署,其中x86在更大的伺服器晶片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但包括 AWS 和甲骨文支援的安培運算在內的幾家公司現在正在開發基於Arm架構的處理器。BT對於這些不同解決方案的能源性能非常感興趣,因為Arm架構更節能。

[20230731][20230913] 台灣專網與SA觀察
台灣5G專網的模式大致分成兩種(N78、N79),首先是Share code也就是雲端且頻段是N78,核心網路為放在電信業者的機房。以中華電信為例,其公網其實就是Nokia的核心網路,那提供給企業服務時,也同樣是Share code模式,就是所有的5G核心網路放在他的資料中心,只要客戶端架一個基地台。

另外一種就是N79,就是所有的5G核心網路放在地端,就是台灣O-RAN業者和系統整合業者參與,台灣的業者想發展M2M的解決方案,數位發展部政策中主要的商業模式為此,以SA形式放在地端,上雲要走審查,從目前發照狀況來看,通過的7張執照都是SA的,尚未看到開放上雲的案例。

近期有兩項觀察:
第一、台灣數位發展部公布專網辦法,雖然企業專網成本下降(N79頻段),但是這也造成電信業的疑慮,投資許多金額,確有可能在專網和系統業者有競爭關係,因為電信業者的N78頻段(3.3GHz到3.8GHz)專網耗費成本高,而會面臨成本較低的SI業者競爭N79頻段(4.8~4.9Ghz)專網建設

第二、專網目前皆以SA為主,尚未在公眾網路中採用,因為尚未出現合適機會,而SA由於只能走5G核心網路,速度不見得比NSA快,但其價值在於低延遲

[20230816] 耀登、耀睿為OPEN RAN貢獻心力
耀登2023上半年合併營收8.04億元,年增加4.88%,稅後淨利0.94億元,EPS為2.01元,年增加40.56%。上半年平均毛利率為43.61%;營業利益率為13.87%。

耀登第2季天線與代理設備產品線營收佔比約各半,天線產品中消費型出貨持續增溫,車用產品佔比也逐步提升至7~8%,產品組合逐步優化。第2季出貨地區營收佔比方面,美系客戶佔50%,歐系佔15%,大陸10%、東南亞25%,美系客戶仍是公司拉貨主力。

耀登天線產品將因越南廠的產能加入後明顯提升量能。在毫米波產品方面,耀登已經以專案形式出貨給美國電信商客戶,且由於電信商對於頻段的產品需求是一致的,耀登後續也可望因此打入其他電信商客戶。在不同頻段產品開發上,耀登在28G產品已開發完成,目前正在與客戶洽談合作事宜,39G產品也已成立專案進行開發,主要針對美國客戶,預計第4季可望開發完成出貨,28G、39G產品主要用於O-RAN基站類型的設備上。

毫米波產品在主流的15G、28G、39G頻段,耀登預計今年皆可開發完成,產品線完整後,等待市場發酵,耀登針對不同客戶再做客製化調整即可出貨。毫米波的技術目前主要應用在特殊的場域與專網上,之後終端應用將逐漸擴大,在消費型與工控、衛星領域都將導入毫米波產品,耀登在毫米波產品的營收也將逐步成長。

耀登在代理設備方面,訂單能見度持續保持一年以上,穩定成長動能,加上耀睿實驗室5G微基站互通性和資安測試領域需求與日俱增。O-RAN 聯盟春季插拔大會成功完成 RIC 測試服務。耀睿與工研院合作推出第一套國產化 O-RAN RIC 測試驗證解決方案,成功實現 RIC 中 A1、E2 介面測試服務,針對無線資源的配置、優化,以及無線網絡資源管理的能力進行驗證。耀睿推動 RIC 在台灣的技術發展,已成為 O-RAN Software Community 中發展 RIC 驗證技術的實驗室,未來將持續跟進 O-RAN 聯盟的標準,完善 RIC 介面功能的驗證能力,將國內 RAN 的技術與國際接軌。

[20230724] 和碩強攻Open RAN,企圖成為台灣Open RAN領頭羊
和碩在2022全年營收新台幣1.32兆元,年增4.5%,其中通訊產品佔整體營收65%;然而,在2023年其資本資出約新台幣90.87億元至106.02億元,主要用於東南亞墨西哥等非中國廠區擴張。

和碩自2020年投入Open RAN來從零開始,在近200多位軟體工程師合作下,打造全台灣第1台移動式5G專網設備,俗稱一卡皮箱。此外,和碩預估最快2023年底或2024年中, 5G-ORAN市場有較明顯成長動能。目前觀察和碩Open RAN主要成果為以下四點:
(1)和碩與微軟合作提出應用方案POC,為微軟「5G 前瞻戰隊」重要成員
(2)2022年與台灣微軟、伸波通訊合作,共同開發5G-ORAN基站結合衛星
(3)在自家工廠台灣、越南、印尼、墨西哥等,導入5G智慧工廠
(4)以新世代伺服器結合5G ORAN、邊緣運算、AI與衛星通訊技術

可觀察出和碩積極由自家工廠開始導入5G Open RAN,帶頭自身做起,企圖影響提升整個Open RAN市場。若是台灣業者皆由自家工廠做起5G專網,除改善整個製造生產效率外,也可以加速5G Open RAN之整體發展。目前和碩無疑是台灣5G OPEN RAN領頭羊。

[20230707] 臺灣專網國家隊:台灣大哥、緯創資通、華電聯網、雲達科技
台灣大哥大、緯創資通、華電聯網、雲達科技組成5G專網國家隊,在松山文創園區導入5G AIoT七大多元應用服務,成為全台首個室內外5G專網融合技術應用服務場域,預計將於2024年Q2正式啟用。

華聯電網負責系統整合、台灣大哥大負責網路方面的技術、緯創資通負責軟體、網通硬體的部分則由雲達科技負責。過去電信業者多採用傳統電信設備商如Nokia來建設5G專網的模式,此次是透過與台灣業者的合作,能讓5G專網產業在台灣深根,培養專網國家隊。

5G專網有多種運作模式,其中包含電信業者的第二核心網路模式以及系統整合業者的解決方案模式。本次合作並非採用電信業者所用的N78頻段(3.3GHz到3.8GHz),而是由場地方依據數位發展部5G專頻專網辦法申請N79頻段(4.8~4.9Ghz)使用,但由於是複雜場域,涉及室內室外使用,因此為電信業加上SI業者進行複雜5G專網場域建置之較佳案例。

至於何時能夠專網發酵,預估最快2023年底或2024年中,市場氛圍與需求較明朗,而5G專網相關解決方案預期2024年方能逐漸放量。目前有約8成在製造業導入,這會是以指數成長的市場,最初幾年相對比較需要投入和時間。

由此觀點知目前成長率或營收佔比的意義不大,重點是找到正確、適用的垂直應用場域和殺手級應用,以及在ROI滿足客戶的要求與3GPP R17多項低延遲功能導入專網產品。當上述達到後,5G專網才有可能迎來大幅度之成長,未來5年趨勢可被期待的。

[20230706] Open RAN從公網退回專網趨勢,短期2~3年都不會成為主流
O-RAN穩定度不足,對於電信營運商而言穩定才是關鍵。此外,其低成本優勢,目前也尚未明顯,因此O-RAN發展才會受阻。未來3GPP若在6G標準中納入O-RAN,則可明顯加分,但是機會應不大。

目前O-RAN從期待能大規模在公網中使用,變成退居相對小眾的專網體系中,而通訊系統比伺服器所需的技術門檻高,尤其對於電信營運商而言,採用之重要依據為穩定性,由於O-RAN系統可能在CU、DU、RU部分皆為不同廠商生產,在串連上難免與投入大量資源的傳統電信設備商有落差,後續隨著3GPP標準更迭進行的調整頻率也有差異。

其實,針對Open RAN退回專網已削減開放網路原本的期待與效益。雖然Open RAN是趨勢,但是何時能夠發酵、何時能夠成為主流,這問題可能近2~3年都看不到。

[20230508]HTC與DeepSig研發5G專網解決方案,HTC近期的財務顯示增長 19.72%
HTC除去年(2022年10月)和美企Lumen簽訂MoU外,更在今年(2023年4月)宣布與美國無線通訊領域AI和ML的DeepSig共同投入研發運用AI優化頻譜利用率,提升射頻無線訊號效能技術及5G開放網路基站DU產品,為下一階段的5G開放式O-RAN架構和雲端原生虛擬化無線接取網路(Cloud native vRAN)解決方案進行發展,未來將瞄準智慧工廠、智慧城市等應用。

這項台美5G尖端科技合作在經濟部工業局、美國在台協會、美國電信和資訊管理局(NTIA)、開放式無線存取網路政策聯盟(Open RAN Policy Coalition, ORPC)見證下簽署技術合作備忘錄,合作協議包含結合DeepSig 的 OmniPHY 5G 軟體至G REIGNS 5G專網解決方案中,及提供更緊密的人工智慧驅動的虛擬化無線接取網路(vRAN)協作[15]。

OmniPHY 5G 是一種集成到英特爾 FlexRAN 第 1 層參考軟體中的 AI-Native 基帶軟體,它完全在 5G 開放分佈式單元 (O-DU) 中運行,並取代 5G-NR high-PHY 中的標準算法,可以部署在 Open RAN 和 vRAN 解決方案中以提高性能。

HTC新成立的子公司G Reign於2023 MWC(世界行動通訊大會)上利用可攜式5G專網解決方案(REIGN CORE S2)來示範O-RAN堆疊和開放式介面。該產品僅一個手提箱大小,具更大的1萬平方公尺5G覆蓋面積,根據 O-RAN 標準構建,可輕鬆部署於辦公室、自由搭建的快閃空間或倉庫等場所,且設置只需約30分鐘。

該解決方案支援多項體驗,包括遠端駕駛汽車的精簡範例、採用人工智慧的5G安全相機系統,以及在相同5G專網上同時將雲端VR串流傳輸至HTC VIVE Focus 3等[2]。

此外,HTC近期的財務顯示為略為成長。3 月份的綜合銷售額為新台幣 5.09 億元(1672 萬美元),年增 19.72%,月增102.8%。這是自 2022 年 12 月銷售額 5.2045 億元新台幣以來,HTC 收入首次超過新台幣 5 億元。

2023 年前三個月,HTC綜合銷售額同比下降 11.67% 至新台幣 9.75 億元。2022年,HTC淨虧損34億1000萬新台幣,比2021年的30億7000萬新台幣虧損更大。由於無法抵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HTC 自 2015 年以來每年都出現虧損,但 2018 年除外,當時它因出售其智能手機 ODM 一次性獲得 10 億美元的收益而扭虧為盈資產給Google。

2023有兩次Open RAN插拔大會
目前O-RAN 聯盟定於2023年舉行的兩次O-RAN全球插拔測試大會中的第一次將在以下地點舉行:
1.韓國 主辦單位:韓國電信(KT)
2.臺灣 主辦單位:耀睿科技(Auray Technology)
3.歐洲 主辦單位:德國電信、EANTC、EURECOM、Orange、西班牙電信和Vodafone
4.美國 主辦單位:新罕布夏大學互通性實驗室
超過55家公司表示打算參與本次活動
計畫舉辦的活動包括互通性和E2E測試、RIC使用案例驗證和展示、X-haul傳輸、O-Cloud、QoS和安全性測試。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3月耀睿實驗室OTIC成立以來,台灣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及桃園市政府皆提供資源,而耀睿實驗室也分別於2021年和2022年成功舉辦二次全球插拔大會活動,過去曾是亞洲唯一O-RAN實驗室,以及全球唯一的第三方公證實驗室。 [20230324]

台灣Open RAN發展差距評估:軟體功敗垂成,另一新創泰雅科技卻孕育而生
Open RAN確實是台灣的商機所在,台灣以往的硬體優勢馬上可將產品做出,但是其中軟體部分卻是依舊發展困難。台灣剛開始是有想要在Open RAN發展其軟體,並以雄心壯志期待台灣軟體能在國際上大放光明,初期藉由OSC(O-RAN Software Community)去改,而資策會與工研院分別都想要在軟體上精進,可惜功敗垂成。

但是卻在2021年創立全臺首先開發 5G 專網的新創公司「泰雅科技」,其主要負責核網軟體技術,此由經濟部技術處所技轉而出,而泰雅科技副總暨台灣區總經理張麗鳳,曾是經濟部技術處新世代通訊技術推進辦公室技術長。除了技術處外,資策會研發的5G核心網路技術也曾於2022年技轉予泰雅,這也是台灣另類的Open RAN意外演進突破點。[20230208]
資料來源[14]



O-RAN與ATIS、OAI簽訂MOU
在2023年2月美國電信產業解決方案聯盟(Alliance fo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Solutions, ATIS)與O-RAN Alliance簽訂MOU後,將運用本身在3GPP、5G以及6G等領域的領導優勢,與O-RAN Alliance共同推動Open RAN的發展。其實,ATIS正致力透過次世代聯盟(Next G Alliance)穩固美國在全球6G產業的領導地位。為此,NGA與歐洲6G智慧網路與服務產業協會(6G-IA)、日本超越5G推廣聯盟(B5GPC)、韓國5G論壇(5G Forum)都已分別簽訂MOU[13] 。但是簽訂MOU有用嗎?其實是有其象徵意義的,表示雙方的合作意願,以及後續的活動導向。受限於國際情勢,中國施壓,目前台灣想多簽MOU可能也沒有什麼機會。

繼ATIS簽訂MoU後,在2023年3月,O-RAN Alliance與法國 OpenAirInterface 軟體聯盟 (OAI) 簽署了MoU,雙方同意在 O-RAN 問題、開源軟體開發和 5G 方面進行合作。

由此可知O-RAN聯盟積極的想將Open RAN推全球產業組織,以邁向解構電信設備之路。
[20230201][20230324]

3GPP NTN的下一步O-RAN與衛星的結合
最近看到一份資料覺得滿有趣的,其中是再描述ESA對於衛星上架構基地台計劃[12],可望為將來3GPP NTN提供建議,基地台的RU、DU、CU循序漸進的架構於衛星之上。雖是2021年的資訊但是仍具參考價值。可以注意的是,其中的Regeneative架構將會是NTN下一個發展的重心 [20230131]。

專網與邊緣運算的台灣合作實例:台企的HTC與美企Lumen 
由於邊緣計算將成為許多私人無線專網布署的關鍵要素,因此 HTC、G Reigns (HTC子公司)與 Lumen  Technologies合作提供邊緣服務器的支持方案。其中,Lumen 低延遲邊緣平台將支持企業培訓、輔助操作和虛擬協作等用例所需的性能密集型工作負載,將結合HTC所研發的一個手提箱盒內網路解決方案(Reign Core)符合 3GPP 和 O-RAN標準,其x86 基礎服務器組成一個 5G 核心(5GC)、遠程無線電單元(RRU)和基帶(BBU)以及一個 L3 交換機。 

對於台灣而言,Lumen可以為打進美國的一個敲門磚。其實,在2022年11月時在HTC在內的10 家網通業者參加「美國臺灣形象展」時,HTC與美企Lumen簽訂MoU,將結合HTC的可攜式5G開放網路解決方案與AR/VR技術,透過Lumen提供的邊緣遠端運算技術,提出在教育、智慧照護、娛樂展演等5G應用解決方案,協助雙方開拓美國市場。 [20230112]

遠傳獲全球第一5G ONF OPEN Self-managed Deployment;伸波通訊、英業達挑戰自我晉升為SI業者
在2022年11月,遠傳獲得全球電信業首創的「5G 開放網路基金會(Open Network Foundation,ONF)本地佈署開源網路端到端測試環境 (Self-managed Deployment) 」。早在2021年遠傳已開始布局,參與ONF組織,更偕同Intel、光寶、智邦子公司鈺登、神雲科技等國內外網通大廠,完成台灣電信業首創「5G ONF開源網路測試環境」[9][10]。沒有意外的話,遠傳將會持續發展ORAN架構,但是遠傳所扮演的角色是系統整合(SI)嗎?若不是的話,其實只是口袋比較深,用錢買技術罷了! 

目前台灣的業者做ORAN SI較積極的是伸波通訊英業達。和碩攜手台灣微軟Aureze、伸波通訊進行國產5G-ORAN研發成果發表,和碩目標5G ORAN專網2023年商轉。此外,以伺服器代工起家的英業達,除研發自有品牌基地台之外,首度扮演系統整合商角色,提升自身視野。希望做SI,但是做到何種程度,值得注意。另外伸波通訊在和碩、Aureze 的腳色真的就屬於垂直整合者,垂直腳色著重在於跨領域。[20221122]

高通、NEC力拼O-RAN市場,台灣O-RAN廠商們正摩拳擦掌大展身手!
高通、NEC目前都極力搶占O-RAN市場。在這場戰役之中,高通無疑是獨佔晶片商霸主地位,而NEC則趁華為弱勢時,信心滿滿準備攻佔市場15%[3][4]。台灣的下一步ORAN布局是如何呢?陽明交通大學、G Reign(HTC子公司)、Wiwynn、WNC等,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對ORAN大展身手,期待台灣能組成基地台聯盟攻佔全球。[20220930]

O-RAN 規格化第一步,ETSI 搶頭香! 台灣努力主推OPEN RAN架構培養基站實力
開放制度對於島國台灣來說格外有戰略意義,台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若是走鎖國政策,肯定是自我毀滅,O-RAN規格對台灣是個很好的機會。如今ETSI更搶著推動首套O-RAN規格,對台灣來說是一大利多。後續中國、日本、乃至於3GPP應該會正式規範O-RAN標準,使基地台不再受限於少數大廠上,如:華為、Ericsson、Nokia、三星、NEC、富士通等。

台灣業者須把握此良機,在O-RAN之中好好耕耘一番,有基地站的實力、培養產業鏈,如此才能號稱是真正的ICT大國。[20220926]


全球動態
電信商、設備商的全球Open RAN動態,將有助於了解國際發展趨勢動向[20231017] 。
  • 營運商
    • [美國]2023年,Verizon電信公司將正式部署O-RAN
    • [美國]AT&T即將在5G行動基礎網路加入開放架構的O-RAN設計,並與Ericsson簽訂140億美元Open RAN合作案
    • [美國]2023年,衛星通訊商Dish Network積極採用O-RAN網路提供5G服務,且5G O-RAN服務已在拉斯維加斯上線
    • [美國]美國政府設立的Dish Network旨在成為美國第四家基於設施的行動運營商,在滿足 2023年6月的覆蓋要求後,該公司暫停5G網路建設
    • [美國]Dish的5G網路覆蓋約2.4億人口(佔總人口的 70% 以上),該網路建立基於雲端的開放式 RAN 網路技術、150MHz全國頻譜持有量以及 16,000 個蜂窩塔站點之上
    • [美國]2023年12月,Paradise Mobile測試顯示Open RAN峰值網路速度達到1 Gbit/s,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升至 2 Gbit/s。這速度比百慕達現有業者提供傳統的RAN的速度更快。Paradise Mobile 正在其 C 頻段頻譜上使用 Mavenir 先進的 Massive MIMO 無線電,採用 64T64R配置,提供與世界上最快的 5G 網路相當的速度,其中Mavenir的波束成技術形實施有助於大幅提高Paradise Mobile客戶速度。
    • [美國]2022年12月,Dish 5G 網路建設的Dave Mayo將Ericsson等頂級傳統供應商稱為瑞典黑手黨

    • [印度]Jio和Airtel電信商對Open RAN持冷淡態度,過去曾支援Open RAN,但尚未部署在5G
    • [英國]Vodafone將讓Intel與Arm伺服器進行虛擬 RAN合作,並於2024年推出Arm伺服器
      • Vodafone已和新加坡SynaXG、Ampere Computing等廠商展開Arm架構的Open RAN晶片測試與驗證
      • Vodafone與英特爾合作,在西班牙Malaga(馬拉加)的研發中心共同投入Open RAN專用晶片的架構設計
      • Vodafone承諾2024年推出基於Arm的Open RAN 伺服器,並將於 2024 年初進行實驗室測試。
    • [英國/法國]Vodafone和Orange宣布已成功利用Samsung Electronics、Wind River與Dell提供的軟硬體,以Open RAN技術在羅馬尼亞撥打了首通4G電話
    • [英國]Vodafone與Nokia合作在義大利展開一項Open RAN前導計畫

    • [德國]在MWC 2023,德國電信宣布在本土推出商用開放式RAN,使用Nokia和日本富士通的設備。
    • [台灣]2023年開始受理5G專頻專網(4.8~4.9GHz)申請
      • 台灣5G專網驗證案是使用3.5GHz(稱為商頻或公網),是電信業者標到的頻譜。未來要開放的4.8~4.9GHz是由企業自行申請、用於小型區域的專網。
  • 設備商
    • [Nokia]2023年10月,Nokia與芬蘭最大的電信公司Elisa使用紅帽的平台進行雲端RAN試驗
    • [Nokia]Vodafone與Nokia合作在義大利展開一項Open RAN前導計畫
    • 高通X100 5G RAN加速卡和QRU100 5G RAN平台的商業部署,預計2023年下半展開。
      •  Dell 、德國電信、 DISH 、 HPE 、 NTT DoCoMo 、 TIM 、 Vodafone 等設施與 5G 營運商皆宣布將導入高通 5G DU X100 。
    • 日本Rakuten Mobile的實際應用成績,NEC有自信取得5G O-RAN全球市場的15%,明顯高於4G時期的全球市佔率1%水準
    • [台灣]
      • 5G系統整合、服務商等業者,包括英業達(SI)、伸波通訊(SI)、仁寶、台灣松下、華電聯網、凌羣電腦及高雄展覽館
      • 以伺服器代工起家的英業達,搶攻5G專網商機。除研發自有品牌基地台之外,更首度扮演系統整合商角色
      • 和碩做SI搶攻5G ORAN(開放架構與衛星通訊商機),攜手台灣微軟、伸波通訊宣布國產5G-ORAN研發成果,目標5G ORAN專網2023年商轉
  • 專網應用:5G專網有許多垂直應用場域,包括智慧製造、長照、交通、教育、展演、公共安全等,可望帶動科技創新、催生5G殺手級應用。
  • 相較於4G以使用者「人」為中心,5G則以「物」為主
  • 專網部署可分為私有雲、IDC雲架構和公有雲3種方式
    • 部署在企業地端的私有雲架構,著重資料安全和傳輸效率,適合小區域應用;
    • IDC方式連結電信商的IDC機房服務,適用跨廠區和移動式應用;
    • 公有雲架構則提供較大經濟規模和快速擴充之應用,適合採用混合多雲的企業,以及智慧城市和需要大量AI運算的用戶。

 Reference:

[15][20230406]宏達電、DeepSig研發5G專網解決方案 瞄準智慧工廠應用
[14][20230123] 5G O-RAN 架構介紹 
https://gdsc.community.dev/events/details/developer-student-clubs-national-yang-ming-university-presents-5g-o-ran-jia-gou-jie-shao-quan-tai-wei-yi-zui-kuai-zui-xiang-xi-o-ran-ji-shu-ke-pu-10fen-zhong-shen-ru-qian-chu-ying-he-o-ran-ji-shu-google-could-jia-ru-o-ran-lian-meng-hou-de-fa-zhan/

[13][20230201]ATIS與O-RAN Alliance簽署MoU
https://www.digitimes.com.tw/tech/dt/n/shwnws.asp?utm_source=DailyNews&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DT_UTM&id=0000655178_V0F0ZMSB8ZVIVJ7U0LXB1&ct=a

[12]
https://artes.esa.int/news/opportunity-demonstration-experimental-5g-gnodeb-space

[11]通信範圍定義:什麼是Open RAN?
https://www.digitimes.com.tw/seminar/COMMSCOPE_microsite/article.asp?id=4

TIP(Telecom Infra Project)又稱電信基礎架構專案為Open RAN供應商生態系統,是由Facebook帶領且持續不斷發展。與O-RAN的不同,具體而言TIP的OpenRAN項目主旨是將可互通操作的RAN解決方案部署在資料中心伺服器上,而不在自定義硬體介面。該技術稱為虛擬化RAN,或vRAN,它發生在行動網路的核心部分進行類似虛擬化過渡(Similar Virtualization Transition)。TIP正通過幾個進行中的新項目,繼續推動Open RAN生態系統。

最近,美國Open RAN政策聯盟(Open RAN Policy Coalition, ORPC)成立,以倡導支持Open RAN的政府政策。康普作為聯盟的創始成員,認為政府支持先進無線技術的開放、安全、多樣化和創新供應鏈方面將發揮著重要作用。

[10][20221121]遠傳宣布完成「5G ONF本地佈署開源網路測試環境」
https://onegeek1979.com/news/34997
繼去年底攜手「開放網路基金會」(ONF, Open Network Foundation)、國內外網通大廠打造台灣電信業首創「5G ONF開源網路測試環境」,遠傳宣布完成電信業首創的「5G ONF本地佈署開源網路端到端測試環境 (Self-managed Deployment) 」,將可大幅提升5G獨立組網速度容量,滿足5G垂直領域、企業專網、智慧城市與元宇宙應用的龐大需求。

「開放式網路架構」是現今網路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遠傳自2020年成為全台唯一加入ONF的電信營運商,與聯盟夥伴共同建立全球性開放網路架構生態系統;這次運用ONF Aether測試平台,以全新的自動化思維,建立可持續整合、持續部署 (Continuous integration /Continuous Deployment)的開源網路架構,並由遠傳自行導入、管理開源網路軟體,獲得ONF認證,完成全球首座「5G ONF端到端開源網路測試環境」。

遠傳5G致力追求卓越,累積豐富的產業經驗與研發能量,一路拔得頭籌,完成多項全台第一、世界第一的殊榮,包含去年完成全球首次5G獨立組網多切片測試、打造台灣電信業首創「5G ONF開源網路測試環境」,今更宣布完成全球首創「5G ONF本地佈署端到端開源網路測試環境」,推動全球5G網路和商業模式創新轉型。

[9][20211201]遠傳完成「5G ONF測試環境」
https://market.ltn.com.tw/article/11484

遠傳5G實驗室攜手「開放網路基金會」(ONF, Open Network Foundation)與英特爾、光寶、智邦子公司鈺登、神雲科技等國內外網通大廠,完成台灣電信業首創「5G ONF開源網路測試環境」,同時也是ONF亞洲第3個、全球第13個開源網路部署站點,為台灣5G發展再創里程碑,更展現遠傳與台灣世界級5G實力!

「開放式網路架構」是全球火熱的網路發展趨勢,為台灣網通業者創造全新商機,遠傳去年底成為全台唯一加入ONF的電信營運商,與聯盟夥伴共同建立全球性開放網路架構生態系統;今成功攜手ONF與國內外網通大廠,包含英特爾(FlexRAN、OpenVINO、Smart Edge Open)光寶(5G ORAN小基站)、鈺登(5G IP/P4新世代傳輸網路)、神雲科技(雲端與邊緣運算、工業電腦),共同完成台灣電信業首創「5G ONF開源網路測試環境」,因應未來5G垂直領域、企業專網、智慧城市與元宇宙應用的龐大需求。

智邦集團鈺登科技總經理蕭復表示:「遠傳鈺登都是ONF聯盟成員,此次合作打造ONF Aether架構5G專網POC,是台灣跨入開放網路的重要里程碑,成功驗證開放網路技術的優勢效能,透過鈺登提供的可編程網路P4交換器Wedge100BF-32X、Firestone Server、Small cell供電交換器AS4610-54P,可讓電信業者僅需數小時部署網路功能與AI應用、自行編程定義網路,並提供良好的網路布建彈性。」

英特爾公司業務行銷暨公關事業群副總裁汪佳慧表示:「5G在台灣普及的非常迅速,除了各大電信商大舉投資公有網路佈建,我們也樂見遠傳電信投入資源組建台廠O-RAN生態圈並積極搶攻企業客戶專網市場。英特爾很高興能與遠傳共同合作,在邁向開放網路、組建5G生態圈及發展5G應用案例上進行深入探討,英特爾團隊將持續分享Intel® Smart Edge、Intel® FlexRAN 及Intel® Distribution of OpenVINO™ toolkit 等技術資源,結合在全球軟硬體生態圈的深入耕耘及合作夥伴,期待能夠協助遠傳共同推動台灣5G發展,加速擴大5G超大寬頻、超低時延、海量連結等特性,為企業客戶帶來數位轉型及價值升級。」

遠傳5G致力追求卓越,累積豐富的產業經驗與研發能量,一路拔得頭籌,完成多項全台第一、世界第一的殊榮,除了打造台灣電信業首創「5G ONF開源網路測試環境」,更獲得國際行動網路調查權威Opensignal最新報告「5G網速世界第一」認證。未來,遠傳將持續精進網路性能與用戶體驗,攜手網通大廠,全力加速5G網路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轉型,打造台灣5G在國際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8][20221109]5G企業專網將開放申請 電信業者預期兩大效應

5G企業專網將開放申請 電信業者預期兩大效應 (digitimes.com.tw)

數位發展部次長李懷仁表示,預計2023年開始受理5G專頻專網申請,希望可簡化程序、降低成本和催生更多產業應用。開放後市場競爭將趨激烈,但傳統電信商仍有技術優勢;同時,政府將帶頭讓國產O-RAN設備落地,以逐漸降低台灣對歐系設備商的依賴。

數位部「5G專網實證與創新發展成果發表」論壇。5G專網有許多垂直應用場域,包括智慧製造、長照、交通、教育、展演、公共安全等,可望帶動科技創新、催生5G殺手級應用。

數位部8月27日成立後,轄下之數位產業署已陸續與相關場域、系統和設備商研商相關議題。等法制作業完成,將對外公告「行動寬頻專用電信網路設置使用管理辦法」,並以簡化程序、降低成本和開發更多應用三大原則為要,也將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進行相關討論,盼於2023年開放專網頻段4.8~4.9GHz之申請。

NCC已指配4.8~4.9GHz作為企業專網頻譜,鼓勵企業申請進行場域實驗。原預計在2022年底前擇期開放執照申請,目前看來延期機會較高。

數位產業署副署長林俊秀受訪時表示,仍須與NCC討論業務移撥細節,再報行政院核定。最終若確定由數位部主管5G專網業務,產業署將受理申請和負責審查,資源管理司則處理頻率和費率規劃之事宜。至於如何審查和推廣、是否成立新辦公室等事項,相關單位將陸續研商。

目前台灣5G專網驗證案是使用3.5GHz(稱為商頻或公網),是電信業者標到的頻譜。未來要開放的4.8~4.9GHz是由企業自行申請、用於小型區域的專網。也就是說,政府開放專網申請後,企業可選擇自行組網,或使用電信商提供的專網服務。

開放企業申請後,會否侵蝕電信業者的既有利益?該業者表示,「市場會變得很多元」,非傳統電信業者也會搶進市場,甚至可能出現新興專網電信公司

雖然如此,電信商仍有優勢,可發展專門服務企業的「第二核網」網路切片等技術。再者,電信商對網路維運較有經驗,可確保網路品質和資安防護,企業若自行組網,可能得尋求不同廠商協助,成本不見得較划算。

以電信三雄的5G技術而言差異不大,勝出關鍵將在於誰比較熟悉目標產業如製造業的運作、生態系夥伴、及如何設計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網路架構。

政府開放5G專網另一目的,是希望帶動國產O-RAN設備落地,因國內電信商主要使用諾基亞(Nokia)和愛立信(Ericsson)的產品。然企業專網著重穩定和安全性,電信商對國產設備仍有疑慮,未來在市場需求帶動下,或許雙方會有較多合作測試的機會。

[7][20221109]5G專網落地製造業仍是主力 業者側重自主機隊管理

5G專網落地製造業仍是主力 業者側重自主機隊管理 (digitimes.com.tw)
此次成果發表會中,包括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等電信業者,以及5G系統整合、服務商等業者,包括英業達、和碩、仁寶、台灣松下、華電聯網、凌羣電腦及高雄展覽館等代表皆出席分享應用成果。

伺服器代工起家的英業達,近年也蓄勢待發,搶攻5G專網商機。除研發自有品牌基地台之外,更首度扮演系統整合商角色,一方面除了提供軟硬整合通訊設備方案,另一方面則是以面向製造業,協同生態系夥伴推廣5G企業專網端對端完整解決方案。林佳慧也透露,接下來英業達針對5G企業專網則以4.8~4.9Ghz的專網頻段為主要切入市場,也會以租賃制的方式推出,提供製造業客戶較大彈性。

英業達2015年踏上工業4.0轉型之路,陸續成立AI中心、數位中心等,包括5G團隊在內,目前已有超過200名員工,聚焦於如何運用大數據與AI優化生產。英業達在智慧製造領域已有許多成功落地經驗,包括在桃園伺服器工廠中,結合5G開發擴增實境(AR)輔助智慧巡檢、混合實境(MR)人機遠端協作,以及在AI視覺應用上導入電子圍籬、人臉辨識、跌倒偵測等,也盼在自家工廠先行驗證5G ORAN架構可大幅降低佈建複雜度以及後續維運成本,未來將自身經驗輸出以協助供應鏈及傳統產業進行智慧化升級。

[6][20221109]5G專網部署增 業者如何「去線化」?

5G專網部署增 業者如何「去線化」? (digitimes.com.tw)

遠傳電信企業暨國際事業群5G專網及應用解決方案部經理陳九龍表示,相較於4G以使用者「人」為中心,5G則以「物」為主,融入企業的智慧應用場域及多元系統整合,因此5G技術也被視為電信業發展的分水嶺。

遠傳協助遠東化纖新竹廠部署空拍機巡檢,可設定巡檢路線和時間,從停機坪自動升空,無任務時則在停機坪充電,15公頃的廠區巡檢一趟只需約20分鐘。

透過5G網路結合人工慧(AI)影像辨識,可偵測高處管、槽生鏽程度、污水處理異常、人員入侵、外部承包商偷吸菸等異狀。發現異常現象後,廠區人員可再介入處理。整體而言,可節省人力、擴大監控範圍、全年不間斷即時監控、提升危險區域之工安管理,「當然前提是軟體要寫得好」,陳九龍特別強調。

專網部署可分為私有雲IDC雲架構公有雲3種方式。部署在企業地端的私有雲架構,著重資料安全和傳輸效率,適合小區域應用;IDC方式連結電信商的IDC機房服務,適用跨廠區和移動式應用;公有雲架構則提供較大經濟規模和快速擴充之應用,適合採用混合多雲的企業,以及智慧城市和需要大量AI運算的用戶。

[5][20221007]和碩搶攻5G衛星應用商機
代工大廠和碩(4938)搶攻5G ORAN(開放架構與衛星通訊商機),攜手台灣微軟伸波通訊宣布國產5G-ORAN研發成果,該方案搭配中軌衛星,除了應用在台灣消防救災備援通訊系統上,也將部署在和碩自家工廠測試,力拚明年商轉。下一波目標鎖定低軌衛星解決方案,和碩有機會在地面基地台數據機、天線上分一杯羹。

和碩2021年宣布與台灣微軟伸波通訊共同打造國產 5G ORAN與企業衛星通訊計畫,昨日公開一年來研發成果,並與新竹市消防局展開概念驗證(POC),該方案能有效提高災害防救應變能力,強化國家數位韌性。


本次衛星應用由微軟提供Azure Space平台,微軟和碩共同開發5G ORAN基站,透過伸波通訊整合資料傳輸,連接至衛星後傳送至終端裝置,加強5G專網的覆蓋率。

和碩全球副總裁廖賜政表示,和碩自2020年便積極發展5G垂直整合,拓展多元應用場域,涵蓋智慧工廠、交通、災害救助等多元應用場域,此次三方合作,落實第一台移動式5G企業專網,朝向國產5G ORAN專網系統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和碩本次合作案主要提供中軌道衛星通訊,下一波將鎖定低軌道衛星,和碩將提出低軌道衛星解決方案。和碩資技術長徐衍珍補充,目標5G ORAN專網2023年商轉

針對低軌道衛星商機,徐衍珍回應,和碩在低軌道衛星通訊蠻有機會,在地面接收站部分,和碩從數據機到天線都有布局,會持續做系統整合。

和碩過去3年來共投資10幾億元研發5G ORAN設備,未來5到10年會持續投資。和碩規劃,5G ORAN商轉場域除了與微軟合作,導入數位城市及數位韌性應用外,也會把5G ORAN導入自家工廠測試,發展智慧製造。

微軟的Azure Space目前與法國中軌道衛星廠商SES,低軌道衛星則與 SpaceX 旗下的 Starlink等業者合作,未來服務範圍覆蓋歐美地區,微軟將攜手和碩搶攻全球市場。

[4][20220930]高通5G O-RAN平台產品開始送樣 預計2H23啟動商業部署
IC設計大廠高通(Qualcomm)宣布,近期已開始向全球客戶和合作夥伴提供高通X100 5G RAN加速卡和高通QRU100 5G RAN平台樣品,用於整合和驗證新一代5G行動基礎建設解決方案。此舉代表全面開放式和虛擬化5G網路的演進、與即將開始的商業化邁出重要的下一步。這些變革性平台將簡化和降低5G部署的總體擁有成本,並提供高效能、符合O-RAN規範、具能源效率、虛擬化、雲端原生的5G解決方案,以協助推動過渡至現代網路。

高通針對5G O-RAN已經布局許久,高通早前也重複強調非常看好5G O-RAN發展前景,已與各國電信商、設備業者緊密合作,如今終於推出正式解決方案產品。由於有先前長時間的合作開發,外界普遍預期,送樣驗證速度應該不會拖延太久。高通方面也指出,X100 5G RAN加速卡和QRU100 5G RAN平台的商業部署,預計2023年下半展開。

高通技術公司資深副總裁暨蜂巢數據機和基礎建設部門總經理Durga Malladi表示:「網路營運商了解部署5G網路基礎建設的重要性,以支持下一代網路需求、提升消費者體驗並解鎖全新使用案例。其需要大容量和低延遲的可擴展解決方案。高通X100 5G RAN加速卡和QRU100 5G RAN平台送樣,代表Open RAN全面商業化的重要里程碑,因為這些技術的目標在於為市場帶來創新、具成本效益和功耗效率的Open RAN解決方案,並強化基礎架構生態系。」

**
20210629
高通推出 5G 分散式單元加速卡 5G DU X100 ,能分攤伺服器 5G 基頻處理負擔實現虛擬化 5G 網路
https://www.cool3c.com/article/162631
隨著現在伺服器、數據中心、邊際運算系統乃至電信基站皆越來越重視透過 Smart Network Interface Controller (NIC) 一類產品降低 CPU 負擔,高通也在 MWC 宣布推出全新 5G DU X100 加速卡,可針對 5G 相關應用進行加速處理,能將伺服器 CPU 的 5G 基頻處理轉移至 5G DU X100 並實現虛擬化 5G 網路,盼能加速電信營運商與基礎設施業者自蜂巢式網路生態系過渡至虛擬化無線接入網路/ vRAN 。

高通 5G DU X100 預計在 2022 年上半年推出。

5G DU X100 使用業界通用的 PCIe 介面,能夠裝設於主流商用伺服器架構中,旨在處理如延遲敏感、運算密集的 5G 基頻運算任務,像是解調波束成型、通道編碼與進行大容量部署所需的大規模 MIMO 運算,並可支援 5GHz 以下頻段與 mmWave 基頻,與提供 Open RAN 前傳與 5G NR L1 進階協定。若將 5G DU X100 用於公眾穩路與企業專網,有助提升整體網路容量。

目前包括 Dell 、德國電信、 DISH 、 HPE 、 NTT DoCoMo 、 TIM 、 Vodafone 等設施與 5G 營運商皆宣布將導入高通 5G DU X100 。

[3][20220930]活用華為退場及ORAN NEC目標2025年5G業績達3倍
日本NEC活用華為被擠出歐美市場的機會,提出2025會計年度(2025/4~2026/3)的目標:5G相關事業往來廠商從目前的5家增為10~15家,營收從2021會計年度的670億日圓(約4.7億美元),增為2.8倍的1,900億日圓計畫。

據日經(Nikkei)報導,NEC在2022年9月公布的電信設備事業中期經營計畫,平均年成長率達20~30%,背後主因是華為退出市場、購併歐洲5G基地台通路,技術基礎正是NEC已獲得成功的O-RAN,已有許多廠商洽詢,未來前景看好。

雖然NEC在7月的4~6月財報發表會中,調低2022會計年度的電信事業財測,但NEC指出問題在半導體短缺導致延遲交貨,對O-RAN的態度仍正面看待,客戶對NEC的電信設備特別是5G投資意願未減,因此短期因素不影響中長期業績。

據NEC常務執行董事和村厚男說法,O-RAN是透過虛擬化技術執行網路服務,即使網路設備是不同廠商產品,只要硬體規格夠就有辦法相容,因此該廠預估到2025年為止,全球5G基地台市場的O-RAN相關事業成長率可達30%,規模將超過1兆日圓。

因日本樂天電信(Rakuten Mobile)的實際應用成績,NEC有自信取得5G O-RAN全球市場的15%,明顯高於4G時期的全球市佔率1%水準,所以才敢開出高目標。

NEC並指出與歐洲電信商的互動,2021年9月是3件商用系統案、12件系統測試案,2022年9月增為5件商用系統案、與23件系統測試案,往來廠商總數幾乎倍增,雖然測試案比較多,但相信有不少測試案會轉換成商業系統案。

至於2023~2025年的電信事業具體政策,NEC提出三個重點:擴大5G O-RAN相關射頻單元(RU)產品線,強化與顧客接觸及軟體產品線規劃開發能力,強化對全球電信業者的服務支援體制。

[2][20220929] O-RAN聯盟公布Fyuz開放式RAN高峰會主要議題、2022年秋季全球PlugFest測試活動進展和一系列新O-RAN示範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20926005697/zh-HK

  • 英業達(Inventec)和臺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NYCU)聯合示範如何將O-RAN SMO與工廠和學術領域相結合,邁出實現數位分身的第一步,從系統整合角度輕鬆升級5G垂直生態系統。
  • 臺灣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示範臺灣的一個5G O-RAN學術領域和SMO/xAPP驗證平臺。它是為增強5G O-RAN專網的人工智慧演算法、開發B5G技術、訓練、使用案例、B5G/6G研究、實作概念驗證(PoC)應用和採用ISO 17025標準的協力廠商驗證而打造的。
  • Wiwynn英特爾WNC聯合展示5G為AOI和AMR應用帶來的優勢,並解決工廠自動化的痛點。Wiwynn採用O-RAN的5G SA Sub-6 O-DU和O-CU解決方案在Wiwynn EP100上執行,可滿足O-DU/O-CU的要求,並減少設定工作。
  • WNC示範一種O-RAN端對端系統,其中O-CU/O-DU執行於Wiwynn x86伺服器,支援NG回傳、F1中傳和10GbE eCPRI前傳。O-RU是一個Sub-6室內特微形基地台(4T4R,每通道輸出功率為24dBm)。同樣的系統通過了第三次O-RAN PlugFest互通性測試,目前正在部署到臺灣的一家大型電信營運商的5G專網中。
[1][20220926]ETSI搶先推動首套Open RAN規格

儘管美國與東亞花費了較多資金發展Open RAN系統,但歐洲則搶先提出了Open RAN的定義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已通過第一套Open RAN規格,這也讓Open RAN離成為正式標準又更近了一步。

據Telecoms報導,ETSI在經過專家徹底審查並修正後,提出了「O-RAN前傳控制、用戶和同步平面規格v7.02」(O-RAN Fronthaul Control, User and Synchronization Plane Specification v7.02),又稱為「ETSI TS 103 859」規格。ETSI認證的O-RAN規格問世後,將有助於推動Open RAN被廣泛採用。

通過ETSI可公開取得規範(Public Available Specification,PAS)流程的規格應遵守ETSI規定,因此ETSI委員需與組織合作,確保規格符合ETSI既有的標準核可程序。

為了讓電信技術在不同地點、不同廠商設備都能維持一樣的表現,最終標準化的工作應仍是由3GPP負責,但目前3GPP大致採取讓Open RAN獨立發展的態度。ETSI提出的規格將可做為最終標準的先例,供其他發展Open RAN的區域組織參考。

[2] What is Open RAN? , source: juniper
https://www.juniper.net/us/en/research-topics/what-is-open-ran.html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車聯網V2X:車廠半導體晶圓

資料來源:ST.COM

[20220922] 車用半導體趨勢:安全、節能、智慧;電動車商機將領先於手機市場!
未來車廠將會如何呢?趨勢將會以安全、節能、智慧有關,而車用IC市場規模將在2026年達到850億美元、2030年則達1350億美元[1]。手機的商機漸漸消失了,未來穿戴裝置可能取代手機,而車用商機則越來越大,往智慧化發展。將來的世界,人們不需要開車,智慧車幫你開;人們不需要打電話,AI眼鏡或人體直接通訊幫你打。未來是可奇幻的世界,活得越久,將會看到更多的驚喜,還記得有次和家人聊天,聊著聊著,就談論到是否將來有一天會有飛天車的出現。其實已經有了,只是還不普遍罷了。

製成Key:
  •  台積電車用產品已有N5A製程
    • 射頻晶片(RF)則有N6RF
    • MRAM等新型記憶體已在22奈米製程量產,16奈米製程也預計2023年推出
    • 感測器方面將推進65/40奈米製程,也會投入分離式元件與GaN產品開發
  • 車用晶片約8成是用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約2成高階晶片才需要用上14奈米以下製程


Reference:
[1][20220922]台積電動見觀瞻 能源效率成顯學

(Daily Issue)台積電動見觀瞻 能源效率成顯學 (digitimes.com.tw)

在全球智慧車高峰論壇上,台積電車用暨微控制器業務開發處處長林振銘指出,未來車用電子三個趨勢包含安全節能智慧,將帶動車用半導體需求持續成長,以全球車用IC市場規模估算,2021年410億美元,2026年將成長至850億美元,台積電內部預期2030年會成長至1,350億美元,未來有機會超越手機。

針對車用半導體藍圖,台積電車用產品已有N5A製程,射頻晶片(RF)則有N6RFMRAM等新型記憶體已在22奈米製程量產,16奈米製程也預計2023年推出,且在感測器方面將推進65/40奈米製程,也會投入分離式元件與GaN產品開發。

2020~2021年全球爆發車用晶片荒,為此,台積電加碼50%產能加速生產車用晶片,但仍不夠用,2022年再持續擴大產能,現下正值手機與消費性電子需求縮減之際,車廠與車用晶片業者應把握機會、擬定計畫,建立緩衝庫存(buffer stock),以確保未來不再發生車用晶片短缺危機。

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也表示,車用晶片約8成是用28奈米以上成熟製程,約2成高階晶片才需要用上14奈米以下製程,車用晶片市場大家都有機會搶食。汽車應用會愈來愈多,目前每輛汽車所需用上的半導體晶片總金額約500美元,未來有機會將增至5,000美元,比手機更有潛力。

此外,年初以來全球半導體供需反轉,供應鏈陷入高庫存低需求困境,產業進入庫存修正期,黃崇仁也再次強調,半導體產業自第3季起開始消化庫存,預計會延續至年底左右,待下游完全去化庫存後,市況即可慢慢回溫。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產業協會、MOU 分析

Car
  • 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 International)

PCB
  • 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
  • 第23屆台灣電路板國際展覽會(TPCA Show 2022)於10月26日正式登場
  • 同期舉辦的第17屆「國際構裝暨電路板研討會(International Microsystems, Packaging, Assembly and Circuits Technology,IMPACT)」,由IEEE EPS-Taipei、iMAPS-Taiwan、ITRI及TPCA共同主辦,並以「IMPACT on Empowered Edge Computing」為主題,探討5G、AI、HPC等智慧科技下的封裝與電路板前瞻技術探討
  • TPCA因此於2022年成立半導體構裝委員會,作為載板半導體間的合作平台。
  • 台積電表示,3D Fabric聯盟是台積電第6個開放創新平台(OIP)聯盟,也是半導體產業中第一個與合作夥伴攜手加速創新及完備3D IC生態系統的聯盟,提供最佳的全方位解決方案與服務,以支援半導體設計、記憶體模組、基板技術、測試、製造及封裝。

  • 台積電OIP其他五個聯盟包含設計自動化(EDA)、矽智財(IP)、設計中心(DCA)、價值鏈(VCA)、雲端等聯盟。最新成立的3D Fabric聯盟成員能夠及早取得台積電的3D Fabric技術,使其與台積電同步開發及優化解決方案,並在產品開發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 20221028 台積電成立3D Fabric聯盟 首邀美光等記憶體大廠
    •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1028000434-260110?utm_source=iii_news&utm_medium=rss&chdtv
機器人
  • 國際機器人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
顯示器產業
  • 全球顯示器產業合作委員會 (World Display Device Industry Cooperation Committee;WDICC)
貿易協定
  • 針對美台經貿關係,建構更強健的美台關係非常重要,例如簽署雙邊貿易協定(BTA)和避免雙重課稅協定(ADTA);因為政治因素,台灣很難達到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若美台經貿關係能建立,不僅強化雙邊貿易關係,還強化供應鏈,讓台灣對其他人來說,是更安全的夥伴,放心與台灣建立雙邊貿易關係。
  • 泰國BOI(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
  • 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echnology Trade and Investment CollaborationFramework,TTIC)
  • 工總希望能降低各種貿易障礙,對於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更要加把勁,雖然企業在新南向方面布局也不少,但與其他國家貿易往來還是要有貿易協定才有競爭優勢。

[20221014] TTIC牽線台美企業,但是牛肉是否真的有呢?
MoU有效應嗎?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協助台美兩企業簽定MoU[1]。真的會有效應嗎?象徵意義可能十分強大。不過台灣走出去這是值得鼓勵的事情。台灣必須要真的有所行動,走出戶外!看看外面的世界。不過在商言商,能否端出牛肉。這或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Reference:
[1][20221014]台美TTIC牽線 11企業簽7項MOU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1014000201-260202?utm_source=iii_news&utm_medium=rss&chdtv
台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TIC)於台灣時間13日晚間9時舉辦,在經長王美花見證下,台灣企業漢翔、台電、雲達、宏達電、稜研科技、鈺登科技等,在美國華府與GE(奇異)、Intel(英特爾)、RingCentral(鈴盛)等美商,簽署七項合作備忘錄(MOU),台美攜手搶進再生能源5G高科技資通訊等先進科技商機。

這次TTIC會議由經濟部國貿局長江文若與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Venkataraman出席對談,這是搭建平台後首次實體會議,王美花也在現場見證簽署MOU,展現台美業者深化夥伴關係的意願。王美花表示,國際局勢多變,各國開始重視供應鏈韌性、安全,以確保每個產業持續發展、經濟穩健,台美各自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重要角色,在變動中的世界,台美間合作也更緊密,期盼在MOU架構下,深化產業合作,提升彼此優勢,共同拓展國際市場版圖,台美也將在共同的理念及利益基礎下,持續加強雙邊關係。

與會官員表示,七項MOU主要聚焦在再生能源(減碳)與5G兩大領域,再生能源合作方面,美商GE公司分別與漢翔台電合作,由GE協助漢翔在台建立燃氣渦輪快速發電機組的「維修在地化服務」;另GE台電建立2050淨零碳排目標策略夥伴關係,深化後續雙方合作關係。

在5G領域合作方面,雲達科技(QCT)美商Intel宏達電(HTC)美商第三大固網Lumen Technologies(流明科技)、美商RingCentralHTC及鈺登科技等四組將共同發展,爭取5G專網於智慧製造娛樂展演醫療照護等商機;美商DuPont(杜邦)則提供關鍵陶瓷材料協助稜研科技(TMYTEK)開發毫米波天線及布局低軌衛星商機。

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Chip 4」晶片聯盟 研究

[20221003] 三星千億赴美考量,中國是否能成為孫悟空練得一身好本領?
三星打得千億美元赴美代工如意算盤[2]會具有優勢嗎?這是議題嗎?這會不會只是拉攏美國政府及客戶的一種手法?就以成本考量、美國人材特性來說,美國都是不適合搞晶圓代工的製造業。台積電也只是因為政治因素,不得不的一個策略。簡而言之,這基本上是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的概念,三星不會這麼看不清局勢的。不過對於中國而言,美國這CHIPS Act與Chip 4晶片聯盟[1]不得不防。全球圍堵的策略是很可怕的。中國若能如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火爐煎熬之下,還能重生,練得火眼金睛的好本領。如此,中國稱霸世界將不再是不可能的夢想。

Reference:
[3][20221013]美擋陸記憶體 放行韓三星、海力士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6682261
美國新禁令將中國大陸記憶體廠列入實體清單,並限制在大陸擁有先進晶片製造的工廠取得升級設備,但同樣在大陸設廠的南韓記憶體大廠SK海力士昨天發表聲明,證實取得美國在對中國大陸的出口管制豁免,時效為一年;韓聯社也報導,全球記憶體龍頭三星電力同樣獲得豁免,在進口半導體設備時,無須先向華府申請許可證。業界解讀,美方放行韓廠,明顯是為四方晶片聯盟(CHIP 4)鋪路。

二大韓國記憶體廠暫時被排除美中科技戰風暴之外,半導體業界解讀,這兩家記憶體廠全球市占率逾百分之七十五,此舉可望消除全球記憶體供應斷鏈的疑慮,美方似乎也藉此展現具有掌握全球科技發展生殺大權,意在讓游移在是否加入CHIP 4中的韓國,能夠加速明確表態加入由美方主導聯盟,好讓美方壓制中國半導體自主化的防線,順利串連成形。

[2][20221003]千億美元赴美擴產晶圓代工 三星半導體前景停看聽

在美國補貼半導體製造回流本土的《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CHIPS Act,下稱晶片法案)公布實施後,英特爾(Intel)美光(Micron)這兩大美系重量級邏輯IC記憶體晶片巨擘,隨即在9月間陸續宣布新廠動工,至於在2020年5月2021年11月先後宣布赴美投資建廠的台積電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2廠分別投資120億170億美元新建亞利桑那州與德州泰勒新廠工程,前者已於2021年6月開工,更在2022年7月完成美國5奈米廠Fab 21上樑儀式,2024年可望按時量產,後者也正緊鑼密鼓將在近期舉行動土儀式,趕上2024年下半投產的預定時程。










三星20年投資美國擴產1,921億美元 讓華府另眼相看?
相較於英特爾、美光以及台積電至今開出425億400億以及120億美元投資美國建廠的計畫,三星對於長期投資美國德州、計劃在20年間投資1,921億美元擴建晶圓代工業務,具有高度企圖心,幾乎是以每年平均斥資96億美元擴產的速度來規劃。

儘管三星官方強調這項長期投資目前仍在評估其可行性,也並不保證一定會付諸執行,但此番大灑幣式的投資規劃,看在美國政府眼中,無疑是其重振美國半導體製造產能的「重要盟友」。華府提出的527億美元聯邦建廠補貼,本就是希望「拋磚引玉」,激勵業者赴美設廠,而三星年均百億美元投資,恐怕要比英特爾還要更捧華府的場子。

尤其拜登政府自2022年以來,抗中圍堵策略益發明確,無論是透過半導體高階設備輸中出口管制,還是向晶片法案受補貼業者,祭出10年內不得赴中擴產先進製程規定,華府同時以胡蘿蔔棒子分進合擊,訴諸趨利避害、企圖高舉「友岸外包」大旗,籠絡各界盟友聯合抗中。


雖說三星半導體事業暨裝置解決方案部門(DS)負責人慶桂顯受訪曾表示,對於美方提議的「四方晶片聯盟」(Chip 4),三星已經向南韓政府傳達其關切議題,也強調三星的立場在於,必須先尋求北京當局的諒解後,再與華府展開協商,企圖找到雙贏解決之道。但三星赴美大手筆投資,除了考量就近服務北美投片客戶、分食台積電既有版圖外,又何嘗不是向美方拋出橄欖枝?

長期大規模投資計畫三星非特例 英特爾、美光也有大戰略

據韓媒Business Korea報導,三星計劃在未來20年內,將在德州新建11條生產線,擬議投資總額為1,921億美元,其中1,670億美元用於泰勒的9座新廠資本支出,245億美元用於擴增奧斯丁廠區的產能。根據美國科學法案,赴美投資建廠的半導體業者有望根據協議受益於補貼和稅收抵免,以三星1,921億美元投資規模,按10年期間比例分配,估計其取得補貼的佔比約為39.4%。

誠然,與英特爾、美光這兩大美系重量級半導體業者相比,三星此番赴美投資提出的大規模金額規劃案,也並非特例。一方面,美光也於2021年底提出,要在10年內在美國、台灣、新加坡、日本等地,斥資1,500億美元擴增記憶體產能計畫。另一方面,英特爾在宣布2023年將在德國馬格德堡(Magdeburg)斥資170億歐元建造2座晶圓廠,之後將再建造6座晶圓廠,未來10年總投資金額約為950億歐元,馬格德堡將成為歐洲和全球最大的超大晶圓廠區之一。

由此看來,三星在美國年均百億美元投資擴產的規劃,也多有前例可循,甚至也多在一線大廠擴產的沙盤推演中。只不過,三星半導體(Samsung Semiconductor)業務雖橫跨DRAM、NAND記憶體事業以及晶圓代工,但從該廠過去赴美投資的先例推測,應仍以擴增晶圓代工邏輯IC產能為主,不太可能跟進美光斥資數百億美元、回流美國設立新廠生產DRAM等記憶體晶片。

畢竟,三星記憶體的重點客戶多在中國東亞地區,而且在東亞生產記憶體所享有的成本優勢,相比在美國投產DRAM、NAND晶片,成本墊高3~4成來看,三星即便要在美國設立記憶體據點,恐怕也類似SK海力士(SK Hynix)集團的赴美投資規劃,聚焦後段封測為主;至於晶圓代工業務仰賴的美系IC設計投片大戶,包括蘋果(Apple)、高通(Qualcomm)、NVIDIA、超微(AMD)、博通(Broadcom)、IBM、Google、Tesla等廠,才是三星美國晶圓廠亟欲拉攏與服務的重點客戶。

Fab 52 / 62入陣 英特爾亞利桑那州深耕超過40年
英特爾執行長Pat Gelsinger於2021年宣布斥資200億美元,興建Fab 52與Fab 62,再加上2020年台積電投資120億美元興建的12吋新廠,亞利桑那州無疑成為美國半導體製造產能擴建的大贏家。由於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業已投產的四大晶圓廠Fab 12、Fab 22、Fab 32及2020年甫量產的Fab 42,英特爾位於亞利桑那州超大晶圓產能重鎮隱然成形。

Gelsinger表示,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投資晶圓廠,已有40年左右,累計投入資金超過500億美元規模,此前包括Fab 22、Fab 32以及Fab 42的陸續量產,早已讓亞利桑那州園區成為英特爾超大晶圓廠區的典範,如今加上Fab 52與Fab 62完工後,預計從2024年展開投產,企圖追趕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量產5奈米的腳步。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這2座晶圓廠(Fab 52 / 62),除了供貨自家CPU、GPU生產外,將支援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IFS),接單包括高通等客戶。英特爾在2021年初表示,計劃透過在美擴增產能,吸引包括蘋果(Apple)在內等台積電大客戶前來IFS投片,雖說高通已經表態將在英特爾下單,但目前仍不清楚蘋果是否也有意在IFS投產。

英特爾將在2024年導入2奈米(Intel 20A),量產第一代RibbonFET製程,預計Fab 52與Fab 62啟用投產後,也將開出Intel 20A產能,但在2024年量產初期,估計仍將以3奈米(Intel 3)製程服務外部客戶投片所需,這也是英特爾當初規劃IFS服務高通、IBM等HPC應用客戶,優先設計的先進製程導入。

三星德州取群聚效益 11座Fab需以紮實技術支撐

2024年預計在美導入量產的台積電、英特爾、三星等三大業者晶圓代工先進製程新廠,除了台積電Fab 21已經完成上樑儀式,英特爾Fab 52與Fab 62還在興建當中,至於三星泰勒廠至今尚未動土,若想要在2024下半年開始投產3奈米製程,恐怕必須快馬加鞭趕工,尤其台積電亞利桑那州Fab 21,初期估計月產能2萬片,有鑑於該廠5奈米先進製程已經接受過蘋果等大客戶連續2020、2021量產的檢驗,屆時可望供貨無虞,估計不排除加碼投資、向美導入3/2奈米製程晶圓廠新建。

英特爾位於亞利桑那州Chandler的Ocotillo園區,除了座落上述4+2座自家晶圓廠外,還有包括Medtronic、恩智浦(NXP)、Microchip及其他半導體業者,也在附近落腳晶圓廠生產設施。亞利桑那州對半導體晶圓廠來說,具有五大關鍵因素影響各廠落腳,包括土地使用豐富,基礎建設包括水電等供應穩定,豐富的工程師人才取得,沒有颱風地震等天然災害侵擾,以及地方政府優惠的租稅減免。

事實上,美國半導體產業先驅摩托羅拉(Motorola)早在1950年代便選定亞利桑那州做為半導體設計與生產的據點,此後,包括鄰近大學、公用設施以及地方當局均持續地針對半導體製造產業,進行基礎建設更新與人才教育訓練。類似的條件,也的確可在三星選定的德州觀察得到:舉凡土地、基礎建設、工程師人才以及地方政府租稅減免等有利因素,而且德州如今業已吸引科技產業與半導體相關產業的投資目光,三星德州規劃20年長期投資藍圖,也的確能夠享受群聚效益。

只不過,三星在向美國政府拋出橄欖枝的同時,也必須蓄積技術實力、厚植分食台積電、英特爾先進製程投片客戶的基礎。以三星晶圓代工從2021年底至今,雖說在將近10個月的時間裡,三星4奈米製程良率偏低導致高通轉單台積電救場,而三星在澄清、道歉、洗白先進製程良率問題的同時,又十萬火急地趕在2022年6月底宣布3奈米GAA製程正式量產,超前台積電。

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日前在技術論壇表示,新技術不只要好看、好名聲,還要實用,簡言之,晶圓代工市場拼的是商業化放量,滿足投片客戶的挑剔要求,若是三星能夠以此精神挑戰台積電,那麼德州11座晶圓廠產能,將的確成為台積電不可忽視的挑戰;否則,美系IC設計客戶在本土化投片考量英特爾,技術導向投片優選台積電的前提下,三星即便大軍開拔美國,又能分食多少訂單?


[1][20220914]日韓各有考量 Chip 4難成軍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20914000112-260202?utm_source=iii_news&utm_medium=rss&chdtv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為了鞏固半導體上游供應鏈並與日漸強大的中國勢力抗衡,正積極拉攏台灣、韓國、日本組成「Chip 4」晶片聯盟,無奈各國之間錯綜複雜的地緣政治,以及中國回應對各國帶來的潛在風險,都讓聯盟成員難以付諸行動。

美國政府一年前就提出建立晶片聯盟構想,提供美、日、台、韓政府及半導體業者溝通平台,加強合作提升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安全、人力發展及技術研發。

美國今年順利通過晶片法案後更希望盡快促成晶片聯盟,但至今連第一次會議時間都沒著落。

華盛頓智庫策略及國際研究中心主管席法庫瑪(Sujai Shivakumar)表示,美國需要建立同盟來強化供應鏈,重振美國半導體產業。美國一再強調晶片聯盟是正面的多邊合作架構,企圖與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產業採取的出口管制及投資監控做區隔。

然而,美國寄予期待的盟友仍有諸多顧忌,台海關係緊繃令台灣業者躊躇不前,日韓長久以來競爭對立關係也阻礙雙方合作。

大陸商務部發言人束玨婷在7月曾表示,美國建立Chip 4晶片聯盟將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受到損害而分裂。她強調若該聯盟歧視並排擠其他國家,只會加重供應鏈問題。由於全球IT生產有多達40%仰賴大陸供應零件及原料,因此晶片聯盟參與者不得不顧忌大陸反應。

三星電子半導體事業主管慶桂顯近日表示,三星已向韓國政府提出對晶片聯盟疑慮。他表示:「三星認為Chip 4晶片聯盟應先知會大陸,由美國與大陸溝通。我們不想挑撥中美關係,而是追求雙贏結果。」

日本政府在意若韓國加入聯盟,代表日、韓兩國日後必須加強產業合作,但日本自2019年至今對韓國半導體業實施化學品出口管制,且兩國長年對立關係恐怕阻礙聯盟發展。

LiDAR/光達 研究

資料來源:EEttaiwan
Reference:
[1][20220918]「軟體定義」實現更安全、成本更低的LiDAR
https://www.eettaiwan.com/20220913nt31-software-definable-lidar-improves-safety-reduces-vehicle-cost/?utm_source=EETT%20Article%20Aler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22-09-16

最新一代的車輛具備越來越多先進功能,設計目標是為了提升安全性並實現更有效率、更舒適的駕駛。像是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或不同等級的自動駕駛功能,如今已經在許多車輛上可以看到,這些需要擁有高精確度還有具競爭力價格的尖端感測器技術,包括光達(LiDAR)。

在各種車用感測器中,能以最大範圍偵測車輛外部所有事物的光達不可或缺。藉由即時取得特定場景精確地圖,光達能讓使用者辨別在車輛附近的物體/障礙物,這有助於車輛避免可能與其他車輛、自行車騎士、行人或動物之間發生的碰撞。

取決於不同產品型號,光達可能會有活動式的機電零件,或者是完整固態;而眾所周知,光達是最昂貴的車載感測器之一。不過這裡將介紹一種在成本上特別具競爭力(比其他傳統元件低一個等級)的光達感測器,其特色是具備高精確度以及能擴展潛在應用的可客製化軟體。

2022年9月8日 星期四

專利、研發研究

資料來源: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20220908] 台灣半導體專利領先全球:台積電一個人的武林,But 台灣還剩下什麼?
台灣剩下了什麼呢?這個形容很弔詭,但是大家第一個可能想到的是護國神山台積電,沒錯就是台積電,台積電的半導體專利不僅是台灣第一,也是世界第一[1]。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小小的台灣可以有這麼多的專利數,這也反映在台積電的技術與業績之上。半導體是台灣的優勢,相對而言亞洲都有這個優勢。如何利用這個優勢,將整個台灣朝向另一個領域呢?

台灣是否只剩下半導體呢?相對其他國家,他們的技術可以說是較為平均的,如數位通訊、醫療技術、電腦技術等,都是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企業所擅長的。台灣長期累積的實力,加上人才的聚集都是半導體可以領先全球的原因。

策略可能是大破方能大立,政府對於半導體的補貼或是優惠措施,需要考慮調整策略。

Reference:
[2][20221006]百大科技研發獎 我全球第2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6665455
經濟部昨天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科技領航 再綻光芒 2022 R&D 100 Awards獲獎記者會」。素有研發界奧斯卡的R&D 100 Awards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今年邁入六十周年,台灣創新科技一口氣囊括十二個獎項,獲獎數居全球第二亞洲第一

經濟部科專成果今年共獲十項大獎,呼應全球元宇宙、淨零排放、智慧醫療的趨勢。包含工研院「高精密陣列之微型Micro LED全彩顯示模組」、「眼底病變AI輔助診斷與偵測技術」以及與國際材料大廠杜邦微電路及元件材料(MCM)公司合作的「9KC GreenTape LTCC於5G毫米波通訊技術」;資策會「乳攝品質AI輔助評量系統」、「勒索軟體智能獵捕平台」;金屬中心「智慧骨科手術輔助系統-即時動態追跡手術輔助系統」、「不銹鋼耐蝕暨表面硬化系統設備」、「4D(3D+異質)固相式積層製造」;紡織所「Digital M變形功能樹脂」、「SILVTEA導電銀墨水」。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表示,技術處科技專案已經連續十五年獲得七十五個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的榮耀,有超過九成已技轉廠商,甚至孵育出多家新創公司。今年競逐的包括麻省理工學院、陶氏化學等,代表著台灣科技研發能量與國際一流機構並駕齊驅,更呼應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六月所公布的二○二二年IMD世界競爭力報告中,台灣在多項研發相關評比皆名列全球前三,印證我國優異的創新實力。

[1][20220908]台廠大量申請專利 半導體項目技壓群雄
在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中要維繫核心優勢,以台灣擅長的代工製造業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研發。除了不能公開的營業秘密之外,企業也可以透過專利制度取得特定期間的專用權與獨佔權等保障。過去不熱中此道的台積電近幾年大量申請專利,使台灣2021年半導體專利申請件數大幅成長19.6%。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7日發布統計報告,2021年台灣受理發明專利申請49,116件,創2014年以來最高;技術領域以「半導體」有6,360件為最多,佔比是12.9%。「運算科技」有4,283件,佔比8.7%

若與聯合國旗下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的資料比對,國際專利申請案最多的是運算科技,共有26,092件。半導體只有8,346件,排名第10,不過WIPO的半導體專利申請數量仍以台積電為最高。

智慧財產局表示,WIPO排序前三大的「數位通訊」、「醫療技術」,均未進入台灣前十大。反觀WIPO前三大技術領域亦不包含「半導體」。在台灣申請專利的企業、法人所屬國家(地區)中,台灣、日本、美國、南韓均於半導體領域申請最多,佔比12.0~18.3%;至於中國、德國,則分別以「運算科技」領域、「有機精密化學」領域為最大宗。顯見台灣已是各國廠商在半導體技術攻防角力的熱點。

據統計,2021年台灣半導體主要發明專利申請人排名第一的是本土的台積電,其他外商公司擠進前十強的則有東京威力科創(TEL)、應材(Applied Materials)、鎧俠(Kioxia)、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迪思科(Disco)、高通(Qualcomm)等公司。

此外,台積電在光學專利申請數量上僅次於ASML排名第二,超越友達和日東電工(Nitto)。運算科技方面,2021年台積電則以75%的成長率超前鎧俠、瑞昱和宏碁。

美國商業專利資料庫IFIClaims公布的2021年美國專利排名中,前三大分別是IBM三星日本佳能(Canon),台積電從2020年的第六名上升至第四,優於排第七名的蘋果(Apple)公司。

從官方資料來看,台積電約在6年前開始大量公開其技術。不過IC製造工序繁複,台積電公開的技術細節可能僅是冰山的一角。2022年上半發明專利部分,台積電即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1,163件,與同期比較已連續6年高居本國人之首。

由於垂直分工與先進製程技術領先,台灣專利半導體技術最為亮眼,其他像數位通訊、醫療技術、電腦技術都是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企業的天下。歐洲專利局(EPO)統計,2021年美國是在歐洲申請專利最多的國家,其次才是德國和日本,中國排名第四。



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網路切片(Network Slice, NS)研究

[20231205] 中華電信與新加坡電信結盟打造5G網路切片
中華電信、新加坡電信(Singtel)跨國結盟,宣布簽訂合約,中華電信將運用新加坡電信的Paragon平台,打造整合5G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及雲端應用的服務平台,對於推動5G網路切片服務將如虎添翼。雙方從衛星合作擴大至5G網路切片服務,彼此結盟關係更加深化。

除此,中華電信將參與Singtel的5G SA聯盟生態系,與Singtel及其全球的聯盟夥伴,共同推動5G創新應用服務,加乘拓展彼此的5G商機與營收。

中華電信與新加坡電信從1998年共同投資70億元發射ST-1,即建立合作關係,2011年再透過合資公司共同出資3.5億美元發射ST-2,今年3月再簽約、擬共同投資發射ST-X衛星。

5G網路切片為5G SA架構中最先進技術之一,可將5G網路切出專屬通道,於網路尖峰時段提供穩定的行動通訊傳輸,特別適用於大範圍且需要頻寬保證的5G應用,相較於傳統5G專網建置,5G網路切片準備時間較短,因此針對臨時性或短期需求非常合適。

中華電信近期便以5G網路切片技術,於KKBOX風雲榜以「5G x AI生成音樂與影像」,首創萬人演唱會互動共演先例,另外,亦攜手聖保祿醫院首創5G網路切片服務結合緊急救護系統,並打造全台首座「5G緊急救護綠色廊道」。

台灣開始慢慢有網路切片成效,但是具體效果為何?但是細節為何這都值得再度關注。

[20230718] 新加坡電信之網路切片成效
網路切片能使多個獨立之邏輯網路能存在於同一個實體網路基礎設備,且每個切片皆可作為一個分隔之端到端網路,因此能適應不同的應用程式對安全性、可靠性、性能之要求。

新加坡電信透過網路切片轉播F1賽事,以避免過去體育賽事直播時,在無線環境中面臨延遲、抖動等干擾,進而影響觀看體驗;然而,透過5G網路切片,在新加坡F1大獎賽之高階方案用戶能獲得平均網速437Mbps

新的5G商業模式包含5G SA、網路切片可因應消費者、企業、公用設施的各類需求,例如在消費端提供具有不同特性之服務方案,包含經濟型方案、遊戲服務方案、影音方案等。另外,在企業端則可以透過不同切片進行各種以生產力為導向的內部營運,對於電信營運商而言也能針對不同客群之需求提供服務。

此外ABI Research預測,2028年5G網路切片營收規模將從2022年3.09億美元,成長到240億美元

Reference:
[1][20220907]愛立信與諾基亞成功驗證Google網路切片技術
Ericsson與Nokia各自RAN與核心網路解決方案,雙雙成功測試驗證Google網路切片(network slicing)技術,在消費性與企業應用案例透過Google Pixel 6 Pro手機展示同時連線多網路切片之應用。

據Telecoms.com報導,愛立信與諾基亞的網路設備產品組合,有支援UE關鍵基礎技術之路由選擇策略(URSP),才能讓Google網路切片技術測試順利運作。而透過Nokia的LTE-5G NR(New Radio)切片混合(interworking)功能,還可在4G與5G網路實現網路切片功能。

基於URSP的網路切片,可讓一項裝置同時連線多個切片,且每個切片可個別配置以支援不同應用,例如企業用戶可透過不同切片同時安全傳送敏感企業資料給同事與參與視訊會議,消費者可透過高頻寬低延遲的切片進行雲端遊戲。App開發者可詳述頻寬與延遲等連線需求,讓網路據以自動找出與選擇適當的網路切片供App使用。

提供大量、不同應用案例才能讓電信營運商與企業的5G網路投資很快看到回報,部分網路切片應用也需搭配其他技術,例如結合多接取邊緣運算(MEC)與儲存才能支援消費性與企業領域的超低延遲應用;為確保業務關鍵資訊的儲存是就地部署(on-premises),混合雲環境也是不可或缺。

Android 12首度支援網路切片Android 13同時可連線多達5個網路切片,接下來網路切片還會支援更先進與任務關鍵的應用案例。基於應用的新URSP切片解決方案能為營運商的5G網路擴展商機,開發與測試Android的URSP技術讓客戶能提供透過Android裝置與4G/5G網路存取的企業與消費性服務。

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邊緣運算 研究

[20231016] 邊緣運算在手機
生成式AI在邊緣端有兩個主要的發展面向,第一個是Distributed AI,就是讓手機負責一部分的生成式AI運算處理,如圖像生成應用Stable Diffusion手機版本;另一個面向則是透過生成式AI提升手機系統的整體表現。

目前以唯一開放的Meta Llama模型而言,最小的Llama 7B模型在運作上的最低需求,就需要7GB的DRAM、40TOPS的算力、及70GB/s的記憶體頻寬。但是2023上半年旗艦手機規格,DRAM平均約16GB,SoC中的APU算力約40 TOPS,記憶體頻寬最高50GB/s,算力勉強過關。但是,高通預估這樣的限制只是現在的短期狀況,邊緣裝置很快就能夠運轉達100億個參數的AI模型

然而,運轉生成式AI模型功耗驚人,因此聯發科還是高通都在SoC中,特別多增加一顆專門的AI處理核心。如果生成式AI未來真的成為關鍵應用,手機SoC競爭勢必會集中在APU表現,甚至在手機SoC的架構,APU的面積也會愈來愈大。

總體而言,這兩家公司發展邊緣AI於手機是以高通為領先。高通有美國軟體及AI生態系支援,對聯發科會是很大的壓力。但是,聯發科往往後發先至,因此也積極尋求更多資源來強化自家的NeuroPilot AI平台,希望能持續領先。

[20220905] NTT、Intel、VMware共創邊緣運算服務平台(Edge as a Service)
邊緣運算(Edge computing)是現在一種很熱門的新技術,現在NTT和Intel、VMware合推Edge as a Service平台,將有望提供更好的邊緣運算服務,利用其Edge Compute Stack將會提供一致性的架構服務。邊緣運算越來越重要,接下來在各是應用如:5G專網、IIoT等,將會掀起一番熱潮。

Reference:
[1][20220905]NTT攜英特爾、VMware 推Edge as a Service平台
  • 涂翠珊綜合外電

NTT的Edge as a Service結合了邊緣運算與5G專網技術。NTT
NTT的Edge as a Service結合了邊緣運算與5G專網技術。NTT
NTT與英特爾(Intel)、VMware合作推出「Edge as a Service」(邊緣即服務)託管邊緣運算平台,並稱它是第一套全球可用、完全託管的邊緣及5G專網服務。Edge as a Service能夠快速完成部署,有助於加速企業流程的自動化。

據Telecoms.com報導,Edge as a Service使用VMware的Edge Compute Stack,具備5G專網連線能力,並將透過英特爾的網路與邊緣技術運作。對於亟欲優化網路邊緣關鍵應用效能與成本效益的企業而言,Edge as a Service將可提供最低的延遲最強的處理能力,以及全球性的覆蓋,滿足企業加速數位轉型的需求。

當前企業不論在數位架構或人力上,都變得愈來愈分散。Edge as a Service在結合Edge Compute Stack後,將可提供一致的基礎架構、作業,協助NTT與VMware的共同客戶打造、執行、管理、保護各種近邊緣與遠邊緣原生應用。

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突破

 20220904 18:33

好久沒有寫一些自己內心的感覺。記得從前念書時,還滿喜歡寫的,記錄著生活種種的一切。今天吃飽後就在摩斯漢堡,所以就來寫寫吧...

一邊聽著音樂,享受周日的最後時光,擺脫了知識上的追求、語言上的追求,單純由內心的想法出發,想說說不知所云的一切。下午在圖書館的時光,看著一些電子、光子、晶體、能隙、還有一些發明故事以及超材料等等。但是在最後一小時唸英文時,看英文雜誌的時候,想要找出文章中,CNN對應的影音來對照著看,但是就是沒有找到James Webs Space Telescope的影音。但是也讓我另外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看到了CNN的官網。居然也赫然發現我們國家台灣居然也出現在上面。出現的原因,要不要猜一猜呢?台灣有哪類的新聞可以登上國際新聞版面! 沒錯,就是中國的警告新聞,中國警告美國不可軍售台11億元的軍售案!態度很強硬,中國表示將會採取反制措施。

中國與台灣真是百年來的牽扯,直到今日都沒辦法畫下一個句點。從個人的觀點,中國會有動作攻打台灣嗎?我想是有可能的,要打的話應該是今年,今年是中國的最佳時機點,因為有俄烏戰爭,這個機會可說是百年難得一見,假如失去了應該就很難有這個機會了,這個論調不是新的,許多評論員都如此表示。不過這種事情最好還是不要發生,否則又要一大堆人失散流離了。

今天與昨天都在圖書館度過,雖然讀了不少書,但是不知為何心中卻還是有點小失落,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出去玩嗎?還是因為下周要考試?或是因為覺得自己成長很慢?這些應該都是原因吧!才能讓我如此失魂落魄!

很想躲進書中世界,就像當年躲進金庸武俠小說般。記得那時候國中時期,天天跑去金典看金庸小說,真得入神了,進入那個世界之中,這有點像追劇一樣,會很累,但是內心卻是開心的,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理。我記得有一次還怕被家人找到,自己一個人躲在家中最上面的陽台上,那時候還家中沒有蓋三樓,大家普遍都是二樓。我記得是看倚天屠龍記,其實自己看書也不是挺有耐心的,有時候會跳著看。那種活在自己世界裡面,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不過每個人的成長歲月不都是這樣嗎?不是都過一段荒唐歲月嗎?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拿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李遠哲一樣,小時候很愛玩,生過一次病後就大徹大悟,立志要當科學家。

奇怪為什麼有些人就能從小要知道做什麼而且努力去實現?但是有些人卻過得渾渾噩噩、一天過一天呢?為什麼會這麼奇怪?這問題的答案應該在基因中吧!這些問題也不會有明確答案,但是有時候這類的問題就還是會跑出來。要如何突破呢?大量閱讀吧!趕緊回家再把書念一念吧!


補充:

<什麼叫享受> @20070429

今夜  走在熟悉的路上
看著 夜幕低垂的天空
忽然  覺得身旁的樹木
好美好美 
可能是精心設計的燈光使然吧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兩旁有著現代感的建築
而我的目的地  卻是遠方巨大的五星級幻影
 
我究竟想說些什麼呢   可能只有  未來的我才知道答案吧!!!
 
享受卻又沒有享受的感覺   有人能了解嗎?
什麼叫美   我現在又覺得一切都不美了.........

電子與通訊

這裡就是我的新的Blog 將以電子與通訊 做為本人研究探討之地!!
希望能夠更加了解神奇的宇宙 歡迎各位光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