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2024年8月16日晚間,邦長席達拉邁亞設宴款待與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舉行策略會議,討論擴大鴻海在當地的投資以及未來合作關係等議題。劉揚偉,並向其保證將給予該公司一切必要的合作和協助。印度財經網站Moneycontrol報導,席達拉邁亞說,鴻海根據其大象計畫,已在印度卡納塔卡邦(Karnataka)首府、有「印度矽谷」之稱的班加羅爾資訊科技園區買下300英畝(約36.7萬坪)土地,要設立一間iPhone組裝廠,整體投資規模2,200億盧比(約26.2億美元,851.2億新台幣),預料創造超過5萬個工作機會[6]。鴻海迄今已對印度投資100億美元(約3200新台幣),並計劃在未來幾年進行更多投資[7]。
該計畫已啟動建設,商務與產業部將協同其他重要部會,協助鴻海取得所有許可,並確保水、電等資源供應無虞。
德干先驅報(Deccan Herald)報導,劉揚偉表示:「在卡納塔卡邦的廠房很快將成為僅次於中國廠房的第二大鴻海工廠。它將創造4萬個直接的就業機會,尤其是為中等教育程度的民眾,而我們的投資不僅止於此,在未來,我們計劃探索其他領域。」劉揚偉補充說:「若有互信基礎,任何事都可以達成。」
席達拉邁亞表示,鴻海也正依據獵豹計畫,在卡納塔卡邦設立電動車機械零組件的製造與組裝工廠。報導指出,鴻海考慮讓印度成為鴻海第三個電動車代工生產基地,到明年可供應50萬~70萬輛電動車。
席達拉邁亞說:「卡納塔卡邦提供高效的物流、可靠的電力、熟練的勞動力、強大的供應商基礎。我們致力於為鴻海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援。」
劉揚偉指出:「我們對擴大在卡納塔卡邦布局感到振奮,這個邦提供強健的創新與製造生態系及技術成長。與卡納塔卡邦政府的戰略夥伴關係,是推進自家計畫的關鍵,包括手機組裝廠與電動車零件廠。 」[6]
此外,鴻海持續擴大電池製造業務,已在台灣設立首座工廠。劉揚偉告訴印度新聞信託社(PTI),鴻海已在印度開展資通訊的業務,「我們也期待在印度發展我們的3+3未來產業。我一直在與這裡的產業部長討論,如何在泰米爾納德邦的BESS(電池儲能系統)方面進行合作」[7]。
看來鴻海確實周旋於印度與中國之間,就以投資金額而言,似乎一切已說明一切。中國投資45億,印度投資851億。接下來,中國政府預期會有一連串動作整頓鴻海,希望鴻海班師回朝,若不這麼做,恐怕中國難以維持經濟的高度成長,畢竟製造這一塊,目前仍在中國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
蔡正元補充中國稅務單位跑到鄭州來追稅,甚至稅款還回溯到好幾年前,後來鄭州向稅務單位妥協後,富士康才決議設立總部。印度經濟發展受阻的原因與當局稅務單位不講道理有關,所以外企逐漸減少設廠印度。中國在稅制上應該要花一點精神來改革,台灣也是因為慢慢調整制度,投資環境才有改善,並強調稅務單位不斷的查稅,會讓民營企業覺得做生意受到干擾,法制改革後才能讓經濟更上一層樓[3]。
黃世聰續指,「印度人不是很好管」,他表示曾聽科技公司緯創在印度的管理層說過,印度人非常愛講話,而且因為生長在受種姓制度影響的環境,所以從小就被教育要積極爭取自己的權益,因此印度員工會用他們自己的一套邏輯來跟你爭辯,「說也說不清」,而且就算說謊被戳破也當作沒事,因為從他們的邏輯來看,他們不認為這是說謊。
另外,種性制度也造成管理上面的難題,例如較高種性的人不願意給較低種性的人當主管,這些都是文化上面的管理難處。印度的基礎建設目前仍然不足,所以房租、水電成本都很高,導致企業建廠都是先在中國把廠房的大部分設備都處理好,最後才搬去印度做最後的組裝。另外,印度「偷電」也是很大的問題,當地民眾透過咬電線、徒手接線等方式,造成1年大約3成的電力損失,損害200億度電,當然也衝擊到科技產業,「廠房的電搞不好哪一天就被誰偷接走導致斷電。」
黃世聰強調,雖然大家很看好印度的長期發展潛力,但觀察目前為止的各種客觀因素,印度距離要超越中國還有一段距離。企業界近期遷往印度的腳步可能會放緩,至少會等到印度的基礎建設與人員管理上軌道之後,才會有下一波快速移往印度的狀況[5]。
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31省首季進出口數據,其中10個省份下降,包括外貿大省河南,究其原因在於手機出口量大幅下滑,因河南鄭州的富士康是蘋果手機代工大戶,也是河南最大出口企業[3.2]。
據統計,河南在2023年全年總共出口5,761萬支手機,與2022年全年比較下滑了14.5%,且下滑趨勢還在持續擴大中,到了2024年第一季度,河南總共只出口664萬支手機,2023年第一季度,出口1,688萬台手機[3.1],共銳減1024萬支,出口額從人民幣711億元(下同,約新台幣3444億元)降至272億元。富士康2023年所在的新鄭綜保區達成進出口值達4073億元,占鄭州進出口的比例高達74%,占河南省進出口的比例則達50.3%[3.2]。今年2024上半年,河南手機累計出口1,395萬台,比去年2023同期下滑達47.4%,受此拖累,河南上半年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下降13.8%[3.1]。
鴻海為何要逆勢加碼投資中國?就以蘋果公司的做法,執行長庫克雖然要求鴻海轉移部份iPhone產能到印度,但庫克仍數度前往中國訪問,並與中國官方重要領導人會面。對蘋果來說,產能可以移轉但市場不行,畢竟中國仍是iPhone最大市場之一。對鴻海來說也大致相同,IPhone產能可以移轉,但中國是全球重要市場之一,富士康還有很多業務與中國脫不了關係,也不能輕易放棄整個中國市場。
為何又要重押河南鄭州呢?鄭州是全球最大iPhone生產基地,iPhone也是鴻海最大營收來源,況且鴻海在鄭州有多達200餘家重要供應鏈廠商,鄭州仍是最重要的製造基地,穩固鄭州也是為鴻海業績奠定基礎。況且,就以此次鴻海規劃鄭州設置電動車試製中心,建設國際一流的電動車示範產線來說。也許對鴻海而言,電動車製造就像手機組裝一樣,建設一流的組裝技術就能像吃進蘋果大批訂單一樣[3.1]
陳達透露,富士康生產線用工需求快速增長,工人時薪最高漲到人民幣25元(約新台幣110元),製造生產線做滿三個月,獎金達人民幣7,500元(約新台幣3.3萬元)。這兩周進廠新員工最少有5萬人,還在大規模持續招人。如果後續生產還缺人手,獎金漲到人民幣8,000元(約新台幣3.5萬元)也不是問題,當前生產線已經在全面量產新款iPhone 16系列新機。
一名富士康組裝生產線的員工表示,6月還比較輕鬆,但從7月中旬開始,工作強度直接拉滿,平均每天加班二小時以上,新員工大批大批地入職,他們整體熟練度跟不上,導致每個人的工作量接近飽和。
市場先前傳出,為因應iPhone 16系列新機上市前備貨旺季,蘋果鏈不惜加價搶人上崗,包括鴻海集團,以及立訊、伯恩、藍思等供應鏈都擴大徵人,鴻海集團更加價兩成找人。
業界普遍看好蘋果Apple Intelligence催動AI新機換機潮,因而擴大備貨量能。供應鏈人士表示,大客戶新產品將在9月發布,目前進入7月下旬,組裝廠開始大舉招工,符合歷來發展軌跡[4]。
根據中國鄭州海關資料顯示,河南省今年第一季手機出口額為272億6000萬人民幣,比去年同期的711億減少61.7%。從數量來看,手機出口量從2023年第一季的1688萬7000支,縮減至今年第一季的664萬5000支,暴跌60.1%。
由於主力產品手機出口暴跌,河南省第一季的進出口額較去年同期下跌23.4%,跌幅僅次於江西省的39.4%,成為全中國第2慘。
河南省是中國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蘋果公司最大的合作伙伴富士康在該省的鄭州市設有工廠,鄭州廠產量一度占蘋果總生產量的60%,有全球最大iPhone生產基地之稱,在新冠疫情之後,其地位大不如前。
此外英媒指出,在經歷了長期的中國製造代工之後,蘋果面臨3000億美元價值的「中國製造」問題。多年來,每部 iPhone 的背面都印有:「由蘋果在加州設計。中國組裝。」的字樣。而在今年4月份,蘋果公司悄然做出了變化,企業不再在 iPhone 背面標注這些字樣,而是更改爲「由加州的蘋果公司設計,並且由世界各地的人們製作。」這可能反映出蘋果公司與中國之間的長期互利關係開始出現破裂,企業正逐漸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根據蘋果公司上週發布的數據,目前企業與數百家零件和材料供應商建立關係,雖然中國的供應商份額仍然是最大的,但其市場蛋糕正在慢慢的轉向其他地方。在2023年,蘋果公司的465 個生產基地中有 156 個位於中國,佔總體的 33.6%。而在五年前,這個比例爲46%。失去的份額大多轉向了越南、台灣、韓國與印度等國。
目前蘋果希望最快明年在印度生產總量四分之一的 iPhone。在這之前,蘋果經歷了2022年疫情期間的中國富士康工人大逃亡事件,此舉直接導致蘋果公司的產品生產日期延誤,導致蘋果對中國的製造鏈失去大量信心,尋求退路。自2023年以來,新的 iPhone 機型從發布之日起就在印度和中國同時生產。
蘋果並不是唯一一家準備將生產遷出中國的公司。上海美國商會發現,去年在華經營的美國公司中有五分之一正在轉移供應鏈,五分之二正在尋求重新部署原本計劃在中國的投資。
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蘋果一直在中國保有大量業務。目前中國市場的動能顯著衰退,2024 Q1季度,蘋果失去智能機銷售第一的位置,落後於中國國內廠商Vivo和榮耀。在2024 Q1,蘋果在中國的銷售額將達到 159 億美元,同比減少 11%[3.1]。
其實在蘋果2020會計年度前,台廠占蘋果供應鏈家數高於陸廠,2020會計年度起,蘋果為降低成本,開始大量導入紅色供應鏈,陸廠家數首度超越台廠。而蘋果最新供應鏈名單,只揭露2023年會計年度前98%在材料、製造與組裝方面的直接支出相關供應商,因此可能出現即使部分廠商一直都在蘋果供應鏈內,但因年度採購占比變化,在名單中消失或又納入的狀況。
最新名單中,台廠新進兩家分別為PCB載板廠南電與未上市的金箭印刷集團,這是南電睽違多年再度入列蘋鏈。
四家遭剔除的台廠為聯詠、南亞科、嘉澤、精密金屬機構零件廠鈦鼎科技,其中,鈦鼎科技為未上市公司,聯詠前一次首度打入蘋鏈,僅隔一年就遭除名,聯詠對此不評論。南亞科也遭剔除,近一年多來消費性電子市場疲軟,蘋果靠三星和SK海力士幾乎就滿足記憶體需求,可能是南亞科此次未入榜的原因。嘉澤是英特爾CPU Socket主要供應鏈,也有供應I/O連接器等零組件,法人推估,蘋果近年來力推自家晶片,可能因此降低對英特爾CPU Socket供應需求,連帶影響嘉澤供貨。
其他台廠老面孔包括台積電、鴻海、大立光、玉晶光(3406)、台達電(2308)、廣達(2382)、日月光投控(3711)、華邦(2344)、仁寶(2324)、可成(2474)、正崴(2392)、華通(2313)、光寶科(2301)、和碩(4938)、晶技(3042)、欣興(3037)、燿華(2367)、緯創、國巨(2327)等,持續入列蘋果供應鏈名單。
陸廠則為「八進四出」,包括寶鈦股份、酒泉鋼鐵、中石偉業科技、凱成科技、三安光電、博碩科技、東尼電子、正和集團均入列;江蘇精研、美盈森集團、深圳得潤電子、盈利時則遭剔除。
另外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資料顯示,蘋果在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市佔率近年來持續攀升,由2018~2019財政年度(2018年4月~2019年3月)的2%,已增至2023~2024財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的6%;反觀Samsung則在同期間,由26%下滑至20%。
此外,蘋果也成為印度第一個出口額突破50億美元大關的獨立品牌,並帶動印度手機總出口額達到9,000億盧比。2023~2024財年前8個月(2023年4月~11月),手機帶動電子產品成為印度第五大出口商品類別。
印度商務部官員表示,蘋果某種程度兌現承諾,讓印度成為第二大iPhone生產基地,並積極打造印度供應鏈生態系統。
為何立訊集團強調跟立臻集團非關係企業?蘋果供應鏈多元化策略近年不斷升級,日前鄭州廠在疫情期間曾一度封廠,影響新品上市,更讓蘋果積極降低製造集中化,避免旺季風險,分散供應鏈風險成蘋果重視策略,立訊已經是前三大iPhone製造商,扶植立臻可以分散集中化風險。根據蘋果供應鏈名單,立臻在今年公布的2022年供應鏈白皮書中上未出現。
根據中國網站資訊,2019年常熟立臻成立背後股東眾多,立訊精密、常熟立訊實業投資、立訊實業等合計出資6億人民幣,持有常熟立臻10%股權,換言之,立訊台面上只是常熟立臻10%股權的股東,不過,立臻創辦人張軍是立訊高階主管,故兩公司即便從財務面上非關係企業,但立臻仍難脫離泛立訊集團色彩。
常熟立臻後來投資60億人民幣成立立臻精密江蘇,常熟立臻持有立臻精密江蘇99.98%股權,立訊持股0.02%,立臻精密江蘇就是買下緯創昆山2廠(緯創江蘇及緯新資通昆山)的企業,這兩座工廠後更名立臻科技昆山,2021年立臻江蘇大手筆在昆山投資建廠,2023年5月復以10億人民幣成立昆山立臻控股,逐漸集團化掌握從台商接手的多座iPhone工廠。
根據集邦的報告,iPhone 15由4家代工廠包辦,由大到小分別是鴻海(2317)、立訊、和碩、TATA(緯創印度廠),第二跟第三大代工廠彼此在部分廠區因股權交易而有策略夥伴關係,這在過去也相對少見。
而和碩仍有中國上海、蘇州、重慶3生產基地,昆山引進在地策略夥伴後,和碩將不再注資昆山單一廠區,將該筆資金做用於全球製造布局,且業務接單跟研發技術仍由和碩負責,換言之,業界認為現階段仍是和碩接單後再下單昆山廠,短期內不影響和碩營收,但長期則因產業開放競爭,和碩仍須憑本身能力展現價值。
和碩在2021年透過子公司日麗放棄參與現增,將機殼廠日鎧股權由立訊及關連企業認購,和碩集團持股降至46.487%,喪失控制權,此次和碩以類似模式出脫昆山廠控制權,可以觀察出緯創在多元化布局上,偏好一次賣斷(賣昆山及印度廠均為賣斷),和碩則偏好漸進式調整,業界人士指出,手機是和碩重要產品業務,不會賣掉手機業務,也不致於退出手機供應鏈。
根據和碩年報顯示,2022年世碩昆山小虧5,000萬元左右,未來若在立臻注資下擴廠營運,若營運轉盈,和碩也能認列收益。
2021年起和碩加速多元化布局,包括投資墨西哥、越南、印度廠,多據點設廠也提高資金負擔,業界分析,近兩年和碩加速全球擴張投資,投資活動大增,使期末與約當現金餘額在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水位降低,透過昆山廠結盟模式有助於減少廠區周轉金負擔,有利於將股東權益最大化[2]。對於和碩這應是一步好棋,值得後續注意。
和碩管理層表示,本次現增案將會增加和碩與立訊集團的合作,未來中國昆山地區的iPhone相關業務將由立訊集團來進行代工業務,儘管喪失世碩電子控制權,但仍會將中國手機業務認列於合併營收內,並不影響未來營收結構。
因為2023年11月,鴻海被中國查稅,推測和碩會降低世碩比例可能是到鴻海被中國查稅所造成影響,進而慢慢減少對中國的意賴程度。然而對於此事件可能有三個對象會受其影響,分別是Apple、和碩與立訊。
- 對Apple而言,扶植中國供應鏈及重新佈局海外生產:由於全球通膨與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議題仍將持續,對Apple而言將中國部分iPhone代工轉移海外是個保險作法;然而,為了避免刺激中國當局,刻意扶植中國iPhone代工廠商立訊也是必要策略之一。另外對於Apple的佈局海外生產方面,印度政府特別積極給予優惠。2023年12月,印度邦政府發表聲明,鴻海計劃在當地加碼投資16.7億美元(約新台幣527億元),預定2024年4月生產iPhone,將創造約5萬個就業機會。鴻海印度子公司將以自地委建廠房,預計投入金額近500億元,此舉是為在印度進行iPhone新產品導入(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NPI)預做準備,這將是iPhone歷史上,第一次在中國以外地區做NPI,也顯示出Apple確定將扶植印度,成為全球另一個iPhone生產重鎮。
- 對和碩而言,配合Apple需求調整產能規劃並加大印度布局:和碩降低持股世碩比例後,和碩可擴大中國以外產能,提升彈性與效率,另外資源整合可強化研發能力,期待可獲得更多訂單。長期有利和碩全球供應體系之彈性。此外,和碩持續加大在印度投資,以提升競爭力,除2022年印度清奈廠已投產iPhone,2023年亦取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之廠房使用權,未來將擴張印度iPhone產能。和碩在印度投資總額已達約27.5億美元。而此策略也符合Apple全球布局,預估iPhone印度產製全球占比將由2022年6%提升至2025年的25-27%。然而,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中並非良好策略,因此和碩為降低對Apple依賴,近年積極布局非iPhone領域,提高伺服器、電動車、5G O-RAN等高毛利率產品及利基型產品占比,預估長期獲利結構將逐步改善,其耕耘已久之車用電子產品已切入美系電動車大廠供應鏈,預計未來5-10年將保持每年穩定成長。
- 對立訊而言,受惠Apple刻意扶植,接收現有廠區快速提升戰力:立訊取得世碩主導權一案,應是大客戶Apple首肯,立訊近年接連打破iPhone由台廠獨攬代工局面,意味立訊有機會在未來改變iPhone代工版圖。然而,由2020年立訊收購緯創子公司緯新昆山廠開始,立訊就漸漸逐步取代緯創、和碩,成為Apple供應鏈的第二名。現階段iPhone代工比例,鴻海約為40-50%,立訊約為35-40%,和碩約為15-20%。立訊透過取得世碩股份,代工iPhone占比將持續變大,預估提高約5-10%,立訊儼然成為鴻海最大的挑戰者。此外,立訊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錶外包製造商,拿下Apple Watch約40%的訂單。Apple頭戴式裝置Vision Pro,是Apple睽違10年推出的全新產品,這將由立訊獨家代工,其業績也不斷成長。
[20231214] 鴻海為了生產iPhone預定投資印度上達新台幣500億
印度卡納塔卡邦(Karnataka)政府發表聲明,鴻海計劃在當地加碼投資16.7億美元(約新台幣527億元),預定2024年4月生產iPhone,將創造約5萬個就業機會。鴻海組裝全球約70%的iPhone手機,在經歷新冠疫情干擾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後,鴻海持續分散生產地化,將部分業務從中國大陸轉移出去,去年快速擴大在印度的業務,在印度南部大幅投資製造廠房與設施。
除鴻海外,因應美中貿易戰後供應鏈分散化需求,電源供應器的台達電以及零組件廠正崴,近年都擴大印度布局,甚至外電傳出,因應iPhone將在印度擴大生產,蘋果也要求iPhone電池供應商新普等至印度設廠。
鴻海印度子公司將以自地委建廠房,預計投入金額近500億元,此舉是為在印度進行iPhone新產品導入(NPI)預做準備,這將是iPhone歷史上,第一次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做NPI,也可以看出,印度未來將成為全球另一個iPhone生產重鎮,也顯示出蘋果確定將扶植印度,成為全球另一個iPhone生產重鎮。
[20231030] 立訊威脅鴻海蘋果帶工地位,中國競爭對手虎視眈眈
庫克表示蘋果已與立訊合作 10 多年,目前立訊正協助生產 Apple Watch 系列、iPhone 15 Pro Max 等最先進的產品,並是蘋果減碳的重要夥伴,預計 2030 年會為蘋果生產實現碳中和。被稱為「女版郭台銘」的王來春用她最喜歡的名言「與鳳同飛,必出俊鳥」,來形容立訊與蘋果的關係,現在正一步步蠶食鴻海在蘋果組裝廠中的占有率,甚至打入供應鏈中更關鍵的角色[1]。日前王來春在嘉興接待蘋果CEO庫克,這除了為中國本土製造業者站台,擺明了也是給富士康的一個警訊。
Tim Cook近年多在關鍵時間點上前往中國,例如貴州數據中心成立、競爭對手華為手機的問世、App商店上架審核等,他穿梭於中美之間,了然於胸此時表態支持中國本土供應商的重要性。
除了蘋果與立訊更深度的綁定,一批中國代工企業如比亞迪、環旭崛起,不僅搶台企的中國訂單,也搶海外訂單;尤其蘋果競爭對手華為,不斷加碼與比亞迪、華勤等代工廠合作,其他手機品牌小米、Oppo、Vivo、一加等也都有意把部分產能割給其他代工廠。
過去代工廠吃人口紅利,或許還能悶聲發大財,如今代工企業對人力成本已非常敏感,工資越墊越高,不斷侵蝕代工廠的獲利空間,這也是之所以同為代工廠的緯創之所以出售江蘇、昆山廠房轉移給立訊,急流湧退出蘋果一片紅通通的代工江湖。
對於被長期貼上代工標籤的富士康來說,甩掉代工標籤,升級轉型是這亟欲升級轉型的目標,在中國的投資也愈來愈往高階智慧製造領域布局。2022年7月26日與華為發布昇騰智造AI質檢示範產線;2022年7月28日,深圳龍華智能製造加速營合作基地啓用;2023年4月,鄭州成立新事業總部等,從這些新建項目或產線或可看出端倪。
代工,肯定鴻海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往高階智慧製造領域布局,可能才是突破新藍海的重要關鍵。然而這不禁令人想起《史記·陳涉世家》其中“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立訊努力是肯定的,但是也需要面臨思考他的下一步。
[20230914] 立訊站穩蘋果供應鏈第二地位
根據TrendForce的研究,立訊在2023年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的代工比例,預計將分別達到29%和65%。此外,立訊精密還獲得了最高機型iPhone 15 Pro Max的35%代工比例。縱觀整體iPhone 15 系列,雖然鴻海保住最大組裝廠的地位,將承擔約58%的產量,不過立訊也以28%的比例站穩第2地位,和碩則以13%落居老三。
立訊近年來狂吃蘋果單,儼然成為鴻海最大的挑戰者。立訊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錶外包製造商,拿下Apple Watch約40%的訂單。蘋果頭戴式裝置Vision Pro ,是蘋果睽違10年推出的全新產品,這將由立訊獨家代工,部分原因是立訊大膽嘗試其「瘋狂」的想法,獲得蘋果的青睞,業績也不斷成長。
鴻海代工高階版的iPhone 15 Pro(代號D83)與iPhone 15 Pro Max(代號D84)及平價版的iPhone 15 plus(D38) 與iPhone 15(D37),部分的iPhone 15 plus(D38)將由立訊代工[1]。蘋果打破獨家給鴻海代工的機會轉向分擔風險,這也是立訊由2020年得到緯創在中國的代工廠「緯新昆山廠」之後,進攻蘋果的一項實力展示。
考量緯創整體營運走向朝商用企業網通產品等更高毛利的事業聚焦,後續也將持續進行業務重整及產能規畫的相關評估。至於緯創位於大馬的雪蘭莪州內的另一廠消費性電子製造中心巴生港廠區目前尚未有變更規畫,而旗下緯穎正於大馬興建的新廠加速進行中。
緯創將退出在印度的iPhone組裝業務,將於8月與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達成協議,把當地潛在價值逾6億美元的卡納塔卡省(Karnataka)南部工廠出售給塔塔,該廠聘僱逾1萬名工人,組裝最新款iPhone 14,這將是首次印度業者打入蘋果組裝鏈。
緯創第2季從印度出口價值近5億美元的iPhone,而預計2024年3月,從該廠出貨至少價值18億美元的iPhone,以贏取印度政府獎助,並計劃要在明年前讓員工人數增加兩倍。緯創退出印度之蘋果業務後,塔塔將接手履行相關承諾。
緯創退出印度涉及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工人鬧事、工資短付、醫療事故等問題,此外緯創也將中國緯新昆山廠售予中國立訊精密,這也表示緯創將全面退出iPhone組裝供應鏈,可能轉往獲利較為豐碩之AI伺服器事業。
據Wccftech報導,富士康仍將是蘋果的主要供應商。雖然立訊精密也將被添加進去,但擔任的角色要小得多。不過以蘋果過往的做法來看,如果合作夥伴很好地證明了自己,蘋果會賦予其更多的責任。
目前iPhone 15系列四款機型的代號和模型標識符已洩露,分別為:
iPhone 15 – D37 – Spyder
iPhone 15 Plus – D38 – Shasta
iPhone 15 Pro – D83 – Vantage
iPhone 15 Pro Max – D84 – Veyron
據了解,四款機型富士康都會參與代工,而立訊精密僅會有iPhone 15 Plus的訂單,不會涉及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由於今年市場對iPhone 15 Plus的需求很可能會減少,分配單一型號給立訊精密練手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對於立訊精密而言,只要根據蘋果的嚴格要求完成好自己的職責,那麼明年將有可能獲得更高端機型的訂單。
傳聞蘋果希望在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上提供更多的獨家功能,以拉開與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之間的差距。事實上在這一代機型裡,定位高端的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也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 蘋果在印度2023年生產並出口的iPhone型號(iPhone 11到15)。鴻海是印度最大iPhone組裝代工業者,佔總產量的68%比重;和碩以約18%產能居次,而緯創廠(緯創印度廠經營權已轉讓給塔塔集團(Tata Group))則佔剩餘的14%比重。
- 河南省2024年第一季手機出口額為272億6000萬人民幣,比去年同期的711億減少61.7%。從數量來看,手機出口量從2023年第一季的1688萬7000支,縮減至2024年Q1的664萬5000支,暴跌6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