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Meta最新推出的Orion AI眼鏡掀起新一波熱議,業界開始再度思考一個重要問題:AI眼鏡是否有可能全面取代手機,成為下一代的主流個人通訊設備?這一議題並非首次被提出,但每一次新的技術突破都帶來更多值得探討的視角。以下,將從技術、應用與市場動態出發,深入剖析AI眼鏡的發展現狀及其挑戰,進一步分析這場「AI眼鏡與手機」的未來對決。
Google Glass
早於2013年時,Google便曾推出類智慧眼鏡的Google Glass,但因隱私、缺乏應用等問題而轉為企業端產品。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相較於當年Google Glass或是HoloLens,如今Ray-Ban Meta則受惠於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技術蓬勃發展,大大提升其功能性,從物件、環境辨識資訊查詢,到導航、即時翻譯、語音回覆訊息等,都可輕易完成。只能說,Google Glass當年過於前衛、生不逢時。
早於2013年時,Google便曾推出類智慧眼鏡的Google Glass,但因隱私、缺乏應用等問題而轉為企業端產品。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相較於當年Google Glass或是HoloLens,如今Ray-Ban Meta則受惠於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技術蓬勃發展,大大提升其功能性,從物件、環境辨識資訊查詢,到導航、即時翻譯、語音回覆訊息等,都可輕易完成。只能說,Google Glass當年過於前衛、生不逢時。
Microsoft HoloLens
Microsoft也在2016年推出HoloLens頭戴式裝置,同樣未見成功,已於2024年10月正式停產。
Meta Orion
Meta Platforms執行長Mark Zuckerberg於2024年9月時展示閉門研發多年的擴增實境(AR)眼鏡原型Orion,聲稱這可望接替智慧型手機,是Meta定義次世代運算的重要一步。
即便Orion看似有望成為次世代運算主流,但這些裝置距離大眾消費者還有數年時間,因目前生產成本仍過高。因此,Meta Orion目前仍僅限於內部開發測試,並僅提供給少數合作夥伴,主要累積使用回饋、多元內容與應用。
<Meta Orion商用化首要任務是降低成本>
目前每副Orion造價約高達1萬美元,如何降低成本將會是Meta這款產品能否大眾化的關鍵。要知道,Orion的硬體由3部分組成,包括眼鏡本體,具備神經動作感測、用於手勢控制的手環,以及一個名為「Puck」的無線運算主機,用於處理AI、影像渲染等。
此外,Meta也嘗試透過「Puck」的無線運算主機來延長眼鏡本體的電池壽命,將部分高負載運算轉由Puck處理,有效減少眼鏡的運算並降低耗電量。這樣的設計將能夠讓AR眼鏡電池續航力,更貼近於智慧型手機的長時間使用。
儘管另有配件,但眼鏡本體仍是核心,也是造價昂貴之處。據悉,Meta為Orion客製化設計的晶片功耗低於傳統晶片,專為AI、影像和機器感測算法而優化;眼鏡架採用鎂製材料,既輕且散熱。另在鏡腳、鏡框內也滿佈微型攝影機和感測器,追蹤眼部和手勢動作,並由微型投影機將虛擬、數位影像疊加投射在現實世界中。
Orion的鏡片尤其獨特,擁有達70度的視野,與Magic Leap 2相當,但整體設計更輕薄,由具有高折射率的碳化矽(SiC)製成,可減少色差,以及AR眼鏡中常見的彩虹效應(Rainbow Effect);另有業界人士補充指出,SiC鏡片還有助於減少光暈和眩光,且有出色的清晰度。
與傳統光學材料相比,SiC的生產過程更複雜且產量有限,增加製造難度和成本。為此,Meta正致力於改進顯示品質、圖像清晰度和其他技術優化,以期降低成本,包括探索替代材料、制定更高效SiC生產流程等。
<Meta AI眼鏡的支出>
為此,Meta已宣布將持續投資XR裝置技術研發,不僅2024年度總支出將在960億~980億美元區間,並預期2025年將進一步增加。而負責XR硬體業務的Reality Labs部門,不僅2024年第3季營業虧損進一步擴大至44.3億美元,預期第4季虧損也將會在相當水準。
若以2020年Meta開始公布該部門業績數據估算,迄今累計虧損已超過580億美元,預期隨著Meta持續加碼投資,但銷售尚未跟上前,該部門未來幾年都將持續虧損。
Apple Glasses
在Meta Orion成功吸引市場和專家目光後,也紛紛向Apple建議,儘管Vision Pro很創新、整體體驗很好,但相較於這類MR裝置,AR眼鏡將會是更貼近民眾需求、需要且會日常配戴的裝置,認為蘋果應將更多資源投向傳聞中的Apple Glasses,儘管這不會是一蹴可幾。
總結
目前的AI眼鏡不僅在硬體設計上日趨輕量化與美觀,功能方面也已經融合生成式AI技術、實時語音與影像處理等創新應用,為使用者提供更直觀、個性化的體驗。[A]
Meta Orion
Meta Platforms執行長Mark Zuckerberg於2024年9月時展示閉門研發多年的擴增實境(AR)眼鏡原型Orion,聲稱這可望接替智慧型手機,是Meta定義次世代運算的重要一步。
即便Orion看似有望成為次世代運算主流,但這些裝置距離大眾消費者還有數年時間,因目前生產成本仍過高。因此,Meta Orion目前仍僅限於內部開發測試,並僅提供給少數合作夥伴,主要累積使用回饋、多元內容與應用。
<Meta Orion商用化首要任務是降低成本>
目前每副Orion造價約高達1萬美元,如何降低成本將會是Meta這款產品能否大眾化的關鍵。要知道,Orion的硬體由3部分組成,包括眼鏡本體,具備神經動作感測、用於手勢控制的手環,以及一個名為「Puck」的無線運算主機,用於處理AI、影像渲染等。
此外,Meta也嘗試透過「Puck」的無線運算主機來延長眼鏡本體的電池壽命,將部分高負載運算轉由Puck處理,有效減少眼鏡的運算並降低耗電量。這樣的設計將能夠讓AR眼鏡電池續航力,更貼近於智慧型手機的長時間使用。
儘管另有配件,但眼鏡本體仍是核心,也是造價昂貴之處。據悉,Meta為Orion客製化設計的晶片功耗低於傳統晶片,專為AI、影像和機器感測算法而優化;眼鏡架採用鎂製材料,既輕且散熱。另在鏡腳、鏡框內也滿佈微型攝影機和感測器,追蹤眼部和手勢動作,並由微型投影機將虛擬、數位影像疊加投射在現實世界中。
Orion的鏡片尤其獨特,擁有達70度的視野,與Magic Leap 2相當,但整體設計更輕薄,由具有高折射率的碳化矽(SiC)製成,可減少色差,以及AR眼鏡中常見的彩虹效應(Rainbow Effect);另有業界人士補充指出,SiC鏡片還有助於減少光暈和眩光,且有出色的清晰度。
與傳統光學材料相比,SiC的生產過程更複雜且產量有限,增加製造難度和成本。為此,Meta正致力於改進顯示品質、圖像清晰度和其他技術優化,以期降低成本,包括探索替代材料、制定更高效SiC生產流程等。
<Meta AI眼鏡的支出>
為此,Meta已宣布將持續投資XR裝置技術研發,不僅2024年度總支出將在960億~980億美元區間,並預期2025年將進一步增加。而負責XR硬體業務的Reality Labs部門,不僅2024年第3季營業虧損進一步擴大至44.3億美元,預期第4季虧損也將會在相當水準。
若以2020年Meta開始公布該部門業績數據估算,迄今累計虧損已超過580億美元,預期隨著Meta持續加碼投資,但銷售尚未跟上前,該部門未來幾年都將持續虧損。
Apple Glasses
在Meta Orion成功吸引市場和專家目光後,也紛紛向Apple建議,儘管Vision Pro很創新、整體體驗很好,但相較於這類MR裝置,AR眼鏡將會是更貼近民眾需求、需要且會日常配戴的裝置,認為蘋果應將更多資源投向傳聞中的Apple Glasses,儘管這不會是一蹴可幾。
總結
Meta的Orion不僅是該公司在硬體領域的重要里程碑,也被視為一次市場試探,用以了解消費者對佩戴式AI設備的需求與偏好。這一產品是否能真正撼動智慧手機的地位,將取決於它在生態整合、技術成熟度以及價格競爭力上的表現。
事實上不僅Meta,多家科技大廠多年來便致力於AR和混合實境(MR)等延展實境(XR)技術的開發,儘管近年來因AI崛起而熱度消退,但2020年發售的Meta Quest 2銷售亮眼,加上蘋果創新的Vision Pro推出,以及Google Ray-Ban Meta眼鏡大受歡迎,讓市場再看到XR技術的發展前景。
目前的AI眼鏡不僅在硬體設計上日趨輕量化與美觀,功能方面也已經融合生成式AI技術、實時語音與影像處理等創新應用,為使用者提供更直觀、個性化的體驗。[A]
AR眼鏡的推廣不僅僅是追求低成本,另也涉及諸多其他挑戰,包括隱私問題在內,如藉由裝置鏡頭、網路和AI的臉部辨識功能,搜索路人個資等,可能引發社會安全疑慮等。
然而,儘管Meta Orion等AI眼鏡還不會是大眾消費商品、甚至或許最終不會商用化,但隨著技術進步和應用價值提升,AR眼鏡取代智慧型手機相信終將來臨,並在成本降低、效能提升助攻下,成為行動運算主流裝置。[1]
Reference:
[1][20241120]蘋果Apple Vision很好 但Meta Orion才是劃時代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