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歷史探究

[20221015] 歷史長流,我們扮演什麼角色呢
歷史是一條長流,EE人生由1972年談起。接著說幾個關鍵時間點,如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首度造訪北京、宣告美中關係正常化。1972年的台灣面臨的是外交(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2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多國友邦斷交…)。1973年,被視為台灣自主科技研發搖籃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成立;1974年,傳說中在一家豆漿店聚會後誕生的「積體電路計畫草案」付諸執行,並在工研院旗下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電子所),台灣也立定了發展半導體技術的目標。1980年代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以及聯電(UMC)台積電(TSMC)的相繼誕生。台積電自1987年創造的專業晶圓代工商業模式,為全球IC產業至今仍穩定運作的垂直分工型態奠定基礎,也在1900年之後,催生了無數的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包括台灣本地與世界各地[1]。

所以發展的歷程,前十年來不及參與,從此之後人生就隨之發展。如今40年過去了,你有扮演什麼角色嗎?從EE變成人文,接下來該何去何從呢?

Reference:
[1][20221011]這是我們一起經歷的「EE人生」

https://www.eettaiwan.com/20221011nt11-50-years-of-ee-life/?utm_source=EETT%20Article%20Aler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22-10-12

1972年,你/妳或許(和我一樣)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或許是牙牙學語的幼兒、或許是不識愁滋味的天真少年…又或許你正是那個意氣風發、投入台灣經濟轉型大業的青年,跟著半導體產業從竹科萌芽茁壯,如今已在電子工程領域功成名就,甚至準備退休享受清閒人生…

總之就在那一年,全名為《Electronic Engineering Times》,如今以《EE Times》聞名的電子技術產業媒體誕生了;今年它歡慶50歲生日,回首一路走來的半個世紀,見證了不斷演進的科技如何改變了人類生活,以及電子/半導體產業上至下游的各家廠商如何成長、蛻變、合作、整併,還有全球市場與世界局勢的變化對整體供應鏈帶來的影響。

它與全球讀者們一起經歷了幾輪經濟景氣的消長、一起看著電子/半導體製造重心由西方轉移至東方…全球化浪潮推動的產業分工,促成了更緊密的國際合作,也造就了「世界工廠」與新強國、新興市場的崛起;然而因為一場疫情,一場煙硝未散的戰爭,人們又開始考慮是否該重新築起自我防護的堡壘、建構能自給自足的「莊園」…未來會如何發展?年過半百的它,還要繼續把故事說下去…

為了慶祝50歲生日,《EE Times》原版美國網站展開了一系列的特別報導,除了如這篇文章的插圖所示,帶各位讀者回顧了過去半世紀一起見證過的重要技術與產品,也透過幾篇文章--包括來自《EE Times》出版集團ASPENCORE旗下EPSNews資深編輯Barbara Jorgensen與半導體市場研究機構Future Horizons創辦人暨執行長Malcolm Penn的內容--與專訪了《EE Times》兩位前任總編輯Richard Wallace、Girish Mhatre的podcast,帶領讀者回顧半導體/電子產業以及這個專業技術媒體的歷史。

在Barbara Jorgensen作為系列特別報導引言的「1972:電子工程世界就此改變」文章中,提到了《EE Times》誕生那年所發生、對如今全球電子產業發展局勢影響重大的幾樁歷史事件,其中包括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首度造訪北京、宣告美中關係正常化,也為後來美國電子產業大量委外製造的現況埋下伏筆…而她沒有繼續說下去的故事是,台灣今日傲視全球的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就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悄悄萌芽。

複雜詭譎的國際政治情勢在此就不贅言,1972年的台灣面臨的是外交(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2與包括日本在內的多國友邦斷交…)上的種種打擊與經濟發展瓶頸,亟需讓產業結構朝更高附加價值、更高競爭力的方向轉型。1973年,被視為台灣自主科技研發搖籃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工研院)成立;1974年,傳說中在一家豆漿店聚會後誕生的「積體電路計畫草案」付諸執行,並在工研院旗下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電子所),台灣也立定了發展半導體技術的目標。

接著是一批赴美取經回台的電子工程領域菁英,引進了IC設計與製造的專業知識;然後是1980年代新竹科學園區的成立,以及聯電(UMC)台積電(TSMC)的相繼誕生。台積電自1987年創造的專業晶圓代工商業模式,為全球IC產業至今仍穩定運作的垂直分工型態奠定基礎,也在1900年之後,催生了無數的無晶圓廠IC設計公司--包括台灣本地與世界各地。

無論是遊戲機、PC、智慧型手機、各種五花八門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甚至是當紅的雲端運算、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電動車、元宇宙…台灣在《EE Times》過去五十年見證的重要科技發展里程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已經跳脫過往的廉價代工、生產「Me too」產品形象,以提供高品質、高階技術的自有品牌在國際舞台發光。

而我們不只會來「硬」的,在擁有完整、堅強的ICT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之外,台灣的軟/硬體系統整合能力,以及打造跨領域新興科技服務商業模式的創新活力,在全球市場上絕對不輸給任何先進國家。這一切都來自於電子工程領域所有從業人員對技術研發的熱情投入與代代傳承…也許這些所謂的「EE人」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多重要,當科技成為讓世界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元素,成為人們抵抗疫病威脅、氣候變遷的關鍵助力,我們看到這個社群肩負的重大責任與神聖使命。

近來國內外媒體熱烈討論台灣是否能以「矽盾」免於兵災,而我想對於所有本地、甚至全世界的EE人來說,努力讓半導體/電子技術成為保護地球與全人類的防護罩,或許是他們更想追求的目標…這些「EE人生」,成就了《EE Times》豐富的50年,而我們全球各地的團隊成員除了感恩所有讀者、客戶一直以來給予的支持,也將不忘初衷、繼續提供大家最高品質的內容與服務。

在《EE Times》的50年歷史裡,你參與了幾年?以筆者來說,從2005年加入繁體中文版《電子工程專輯》編輯團隊至今,將近18個年頭,經歷數次網站、雜誌改版,以及組織的整併(包括把曾經是我們最大競爭對手的EDN-電子技術設計也收歸旗下),數不清翻譯過多少篇來自美國、歐洲的文章,也記不得採訪過多少位產業專家先進、撰寫過多少採訪或專題報導…總之萬分有幸,能在這段日子與所有的讀者們一起見證全球科技的演進與台灣產業的成長、轉變…未來,我們還要一起創造更多精彩!

沒有留言:

電子與通訊

這裡就是我的新的Blog 將以電子與通訊 做為本人研究探討之地!!
希望能夠更加了解神奇的宇宙 歡迎各位光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