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市場趨勢研究-逃離中國、通訊、運算、軟體架構

                                           
               資料來源:微股力
[20230627] 三星Q2暴跌99%,全球經濟放緩,預估年底將會好轉,能源意識重視
全球晶片業榮景破滅,主因是經濟放緩加上高利率,使得PC、智慧手機等產品銷售停滯,客戶紛紛減少採購、消化庫存, 導致晶片庫存水位過高,成為半導體業者最頭痛的問題。

雖然目前全球景氣放緩,區域市場不確定性還在,庫存問題需要時間解決,預計年底前回到健康水位。不過,中長期來看,各國對能源與環保意識重視,能源轉型趨勢帶來諸多機會,特別是電動車快速普及,帶動智慧能源方面巨大商機,包括風能、太陽能、EV電池產能擴建,公用與家用充電樁設備拓展、節能與儲能需求提升等。

此外,疫情時代所帶動的線上購物熱潮及後疫情時代的消費回溫,帶動智能零售與智慧倉儲應用;伴隨全球高齡結構衍伸的智慧醫療與照護設備等剛性需求,將推升物聯網產業持續高速成長。這是危機也是轉機,在台股指數不斷飆升之下,究竟何者為是、何者為非,雖令人看不清楚,但綜合上述說明,可知下一波的能源產業將是未來明星。

首先將由電動化自駕化兩大趨勢帶起驚人商機的能源汽車產業,已成為科技與汽車兩大領域業者的必爭之地。這兩大趨勢目前都有技術成長空間,例如電動車仍須提升電池管理與快充技術,並廣布充電樁,以解決駕駛者的里程焦慮問題。

自駕車則需強化影像感測與大數據運算能力,讓車載系統可以即時反應車內外的各種狀況,充分保障用路人安全。對於新世代車載系統,檢驗儀器大廠是德科技已有車輛量測平台,協助設備業者偵測車用感測器、演算法的可行性。

台越友好、投資越南,台灣的新世界工廠
越南已是目前台灣最重要的世界工廠,臺廠包括仁寶、啟碁、智易、智邦、中磊、神基、神準、鴻海、和碩、緯創等廠商都已在越南投資。根據2022年越南的外資投資總金額為124億美元,投資金額的排名依序為日本、新加坡、中國、丹麥、香港與南韓台灣雖不在五大的排行榜中,但是由眾多台廠在越南的巨額投資可知台灣的影響力不可小歔。另外,在越南主要出口中,電子產品長年位居第二名,如2022年電子產品出口營收達555.4億美元,較2021成長9.3%。

不只是臺商前往越南投資,其他國際大廠也紛紛朝往越南布局,如Samsung Electronics的零組件供應商Hansol Electronics Vietnam,正在越南推動規模1億美元的計畫;LG Electronics計劃在越南追加投資40億美元;中國立訊精密也為了蘋果供應鏈而投資越南;戴爾也在越南,由仁寶協助生產。

未來,越南可望成為台灣取代中國的另一個世界工廠。因此,台灣目前的學校母語教學除了客語、台語外,越語也成為新的母語教學。希望從小開始加強對越語學習,這除了有利於對台灣新住民越南人的溝通,另外對於往後對越南的投資也將更有益處。[20230515]

中美大戰,台灣受益?全球更依賴台灣產業供應鏈亦或分散台灣產業供應鏈?
對於美國禁令措施,人才禁令、設備管制等措施如果徹底執行,中國半導體產業將花20年才可能趕上美國,但對台灣整體產業是好的[6]。這論調取自於旺宏董事長吳敏求,其實分析的邏輯正確,但是少估了一部分就是台海危機效應。第一、中國會不會完成統一大業,不顧經濟,就目前局勢來說,往這方面發展是沒錯的。第二、全球會不會分散風險台灣產業供應鏈,找其他區域發展,這一點也是很有可能的。

整體來說,中國趨向民主、經濟開放才是對台灣最有利的戰略目標。不過,天時與地利並不在台灣這邊,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端出牛肉、努力研發,成為不可替代的優勢。過多的擔憂其實是不必要的,台海一定會戰爭,但是有個機會可以減少戰況危機,就是提升台灣自身的重要性。[20221111]


逃離中國、前往東南亞;若有妄想、台商將插翅難飛!
產業鏈離開中國到哪裡好呢?如今紛紛指向東南亞如越南、泰國等地[5]。從前是成本因素,而離開中國,部分業者還再觀望,但如今已是到中美全面翻臉、選邊站的時刻,再加上中國政策因素關係如清零嚴格執行,中國鴻海的鄭州勞工走路逃亡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逃離中國必須加速進行,況且將來必定會有台海危機。台商不趕快全面撤離中國,可能最後血本無歸,插翅難飛。 

中國的確是世界工廠,曾經幫助台商的產業邁向更一步的境界,但是成也風雲、敗也風雲。如今種種徵兆顯示,中國不再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要走自己的一條康莊大道、唐漢盛世,但勢必先經歷過美國這一關天險。中國成為一霸之主還有可能,但如今世界趨勢是彼此合作。若是中國心態不改,絕不可能再有唐漢盛世的美夢。[2022/11/03]

各式警訊與徵兆四起,現在是台商全面撤離中國最佳時刻!
美國新禁令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的延長賽,產品面不同影響成面也不同,現在以大型消費性產品為主電腦、手機較不樂觀[3]。台灣廠商需要有全面撤離中國的打算,對於中國與美國選擇而言,台灣當然是選擇美國。

現在可能就是台灣廠商全面測離的時刻,否則可能將來如日本企業日產汽車(Nissan)損失出場,預計損失6.8億美元[4]。現在是台廠的最好撤離時刻,若是溫水煮青蛙一般,那一切都為時已晚。各種徵兆皆不利於台灣繼續投資中國。[20221013]

保護主義、科技民族主義再起! 如果台海發生戰爭,所有一切將會煙消雲散!

未來到底是如何呢?現在台灣正處於地緣政治的變動下,據統計除了台灣民眾外,大多世界的國家對於台海戰爭危機憂心忡忡,擔心以往過於倚賴台灣的晶片製造,將因戰爭毀於一旦。該如何做的趨勢預估呢?各廠家紛紛提出觀察,其中無非是分散風險、與日結盟、管理貿易、科技民族主義、在地化意識形態、保護主義、低碳產業結構[1]。

鑑往知來,時間到回前頭,中國會不會硬是美國鬧翻?中國有評估自身的總體風險評估嗎?近期張忠謀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訪問表示:「如果發生戰爭,台積電會被摧毀,一切都將會被毀滅」[2]。是的!全部都將被摧毀,所有公司都是一樣的命運。設備、人才、所能想到的一切都將被摧毀,因為台灣因為地狹人多,所以一切都高度密集化。曾經台灣某一個電塔倒塌就導致後續不定時的大停電,造成損失嚴重。中國打台灣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

回過頭看中國的歷史,中國會重經濟嗎?答案是肯定不會的,只在乎權力、槍桿子是否在自己手上。中國攻打台灣的趨勢看來是迫在眉睫,只要中國大陸政權不保,經濟受到美國的持續壓迫,攻打台灣的時機點將會越來越快。 [20221011]

Reference:

[7][20221117]重量級專家暢談四大科技願景 Keysight洞察未來世界面貌
量子技術深受產官學界重視,此技術有可能翻轉現有的運算機制,目前全球各大國家紛紛強化投入力道。量子技術與現有電腦技術截然不同,當量子糾纏、量子堆疊等特殊狀態,被應用於金融、通訊、生技等產業的運算機制時,將大幅改變產業的技術走向。台灣現已有量子技術國家隊,中華電信與中研院等產官學研各界都有相關動作,並採用是德科技儀器優化研發效率。整體而言,量子技術仍在發展初期。

從概念問世初期就備受期待的AI,近幾年的發展令人振奮,不僅已開始出現在各類應用系統中,運算能力與演算法等軟硬體技術更仍持續高速發展。在「數位孿生與AI」議題中,是德科技邀請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概念的發明人Michael Grieves博士,介紹此技術將如何協助企業,以虛實整合架構提升產品開發效率,並藉此縮減開發時程與成本,另外重量級科學家、學者、分析師、資深工程師也將探討數位孿生和AI對現代產品設計方式的影響。

數位孿生與AI翻轉了設備業者的產品開發思維,站在技術前端的是德科技也積極調整企業角色,從以往偏重硬體轉為軟硬體並重,近期所購併軟體建模公司SCALABLE就是其一,羅大鈞表示,軟體層面的強化,將使是德科技量測解決方案更貼近客戶的產品設計需求,提升市場競爭力。

[6][20221111](旺宏搶下NVIDIA、高通車用大單 吳敏求:美禁令有利台灣產業
旺宏搶下NVIDIA、高通車用大單 吳敏求:美禁令有利台灣產業 (digitimes.com.tw)
記憶體大廠旺宏董事長吳敏求表示,旺宏打入多家車用IDM大廠,包括將搭配NVIDIA、高通(Qualcomm)的最新自駕系統,未來整合為SiP系統出貨給全球各大車廠,2023年將躍居車用NOR Flash龍頭,每輛豪華車款都會使用旺宏的晶片

目前旺宏NOR Flash搭配NVIDIA運算平台,將全面導入賓士(Mercedes-Benz)車款採用,並逐步小量出貨供應,而NVIDIA最新推出的自駕平台也率先導入於中國主要車廠,包括如蔚來、比亞迪、小鵬等,預計國際汽車大廠將於2023年起陸續搭載出貨。

此外,高通的車用平台即將蓄勢待發,近期已提供給各家客戶,雖然公版尚未正式定案,但旺宏確定將搭配出貨,由於高通的車用產品涵蓋廣泛,包括車用顯示、聯網、自駕運算等,看好將成為未來異軍突起的主要推動者,預計全球主要車廠都將採用相關平台,並從2024年~2025年量產出貨。

因應車載平台性能提高的需求,未來旺宏的NOR將直接與晶片廠整合成為SiP出貨,在通過測試驗證確認後,由旺宏出貨Wafer晶圓,晶片廠將依照設計規格進行綁定搭配出貨,旺宏的車用NOR出貨將逐年成長,搭載容量增加至256~512Gb,未來3D NOR技術發展到位,容量將繼續提高至2Tb規格。

旺宏從2009年起拓展車用電子市場,直到2012年才正式放量出貨,目前累計車規出貨量已超過4.4億顆NOR Flash,如搭載於瑞薩的汽車儀表顯示系統、HUD,出貨至日系、歐系車廠客戶。

至於意法半導體(STM)、恩智浦(NXP)等都有多項產品量產供貨,甚至每一台Tesla Model 3供應8顆NOR Flash,預計2023年每輛豪華車款都會使用旺宏的晶片,躍居車用NOR Flash龍頭,且2023年每輛豪華車款都會使用旺宏的晶片。

對於日前美國禁令措施,吳敏求也認為,人才禁令、設備管制等措施如果徹底執行,恐怕中國半導體產業將花20年才可能趕上美國,但對台灣整體產業是好的

此外,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引起客戶擔心供貨的風險,由於旺宏所有產能都落在台灣,整個半導體產能幾乎都集中在台灣,為了讓客戶安心,他強調旺宏不會是麻煩製造者,比旺宏規模更大的晶圓廠約有8成以上在台生產,企業很難預估未來政治情勢變化,能做的對策就是努力研發產品

吳敏求指出,過去記憶體產業通常為4年一次周期循環,大廠的投資擴產導致產業產能增加及市場價格下滑,等到需求增加及庫存下降後,再回到漲價上升週期,但他認為,近年來記憶體產業已經逐漸脫離過去循環模式,因為記憶體大廠發現不用投資就能賺錢,經由供需緊張將有助於維持價格穩定。

然而2022年產業下行與過去產業週期狀況是截然不同,主要受到外在因素影響,包括俄烏戰爭導致能源危機及消費力下降、中美緊張情勢影響地緣政治,加上先前疫情居家上班,導致PC替換需求已被滿足等,吳敏求認為,目前整體產業的庫存去化已有改善,但這波經濟緊縮導致需求減少,整體大環境仍有很多不確定性,難以預估2023年的發展走勢。

吳敏求認為,旺宏能做的就是按照進度進行研發,並確保2~3年後可以提供新產品給客戶,隨著旺宏第4季起起進入減產,將有多餘產能可以加速推動研發,目前3D NOR、3D NAND技術推進順利,至於能提前多久,將有待「lucky break」帶來跨越門檻的技術突破。

[5][20221103](Daily Issue)供應鏈非遷徙,而是逐水草居 東協下一個新經濟戰場?
(Daily Issue)供應鏈非遷徙,而是逐水草居 東協下一個新經濟戰場? (digitimes.com.tw)

中美從貿易戰開打,如今已進展到科技戰,透過掐住中國半導體的脖子,美國試圖在這波競爭中,保持絕對領先。如此發展,讓原本以為拜登上台後,貿易戰火會暫歇的業者,不再觀望,分散到中國以外,已成共識。

除了中美爭霸的遠因,另一近因,在於中國政策的變化,供應鏈指出,過去中國對在當地設廠的業者,可用百般呵護形容,然近年此光景不再,更出現變化,比如現在仍在嚴格執行的動態清零,以及因為能源環保政策的電力供應,都讓供應鏈感覺,已是時候思考去留問題。

原本以為是基於中美貿易紛爭導致的產線移轉需求,卻在疫情之後再度躍上台面。主因疫情期間,中國延續至今的清零政策,讓客戶驚覺如果沒有中國以外的生產能量,一旦位於中國的供應鏈所在地出現封城情況,就很可能會為全球供應鏈帶來斷鏈的影響。所以,原本還在規劃中的業者,也不得不加緊腳步,積極從事產線全球布局的規畫。

雖然客戶端對於供應鏈提出在地化生產的要求,卻不見得每一家業者都能同步展開全球化布局。業者指出,首波移轉的一定是鴻海、和碩、緯創、仁寶這類大型集團,因為這些業者原本多少都有全球布局的規畫,客戶要求的力道強弱,是推動計畫快慢的主因。

海外布局下一步 台系代工廠相中越南

在越南北部設廠多年的神基控股,董事長黃明漢指出,2022年供應鏈分散到越南的趨勢更明確,原因不確定,然可以看到需求拉升,因應此波需求,神基投控也將在越南擴廠,除了汽車零組件外,消費電子客戶也都希望能擴大越南廠產能。

神基投控承接塑膠機構零組件訂單,主要客戶為ODM廠。ODM廠加碼擴產越南的動作,持續不斷。和碩在2022年9月公告將投資越南子公司29.72億元,主要將生產消費電子產品。仁寶已經在越南設2廠,近期公司高層又赴越南看地,規劃將再興建新廠。

仁寶總經理翁宗斌日前針對越南擴廠表示,美國前總統川普時代,客戶遷移供應鏈是考慮在兩大國政治與經濟競爭下的因應之道,如今客戶看的是中國封城影響。因為一旦封城,就是1~2個月無法出貨,且除了封城,若確診隔離,對製造業都是痛苦過程。

葉國一談台商本性 中國製造業難被取代

此波從中國分散的供應鏈,與之前為了成本移動的狀況不同,NB供應鏈於2000年開始轉移至中國,主要是為了中國的人口紅利及對製造業的優惠補助,然此波遷移,卻是在中美兩國爭霸中國政策變化的分散行為。

英業達董事長卓桐華引用英業達創辦人葉國一的名言,台商是動物,而非植物,不會僅在一個地區札根,會隨水草而居,水草意指客戶訂單、意願與大環境變化。卓桐華表示,東南亞與台灣會有一定程度分散中國的製造業,然要談取代,可能性不高。

確實,目前供應鏈的動作,用遷移並不適當,因為絕大多數廠商,並未結束在中國的製造生產業務,而是新增中國以外的製造據點,不論是上述的神基、仁寶、和碩與英業達,都維持在中國龐大產能,神基甚至要加碼在重慶設廠。

供應鏈面臨的分散,不是只有從中國轉移到越南而已,而是全球都在進行的供應鏈重分配。中磊董事長王煒快人快語,在2019年8月的法說會,講得很直白。王煒說,中國有最大的產業規模,過去包山包海做到底,沒有人可以競爭,現在美國帶頭造反,中國的經濟規模被打破了。

他說,廠商還碰到另一個問題,只要1億人口以上的市場,都在要求在地製造,廠商要比速度,誰能夠將製造拉到市場接入點,就能搶到訂單,而這波反全球化的浪潮,是不可逆的,廠商愈早看清,愈早布局。

其結果是,供應鏈的管理成本、庫存水位都會上升,對於過去強調要Just in time的低庫存、高週轉生產模式,將會明顯轉變,此波各界在用放大鏡檢視的庫存水位,部分是因為超額下單(overbooking)導致的結果,部分卻是無法避免的逆全球化所造成。

另一問題是,對向來以管控成本又能兼顧生產品質的台商來說,在缺乏供應鏈集結的地區生產,會是一大挑戰。金仁寶董事長許勝雄指出,當初金寶去泰國時,完全沒有供應鏈,金寶是蓋好廠房,請供應鏈進駐,歷經多年,才建構出如今可自動化生產的據點。

單打獨鬥效益低 蘋果鏈跟上移轉大部隊 

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多次表示,獲利才是接單的主因,在詢問廣達分散生產據點的考量時,副董事長梁次震強調的是,供應鏈的完整程度。供應鏈愈趨完整,對強調以大量生產的ODM及EMS才有利潤可圖。

供應鏈完整程度,也一向是NB供應鏈在歷經川普時期考量的重點,然從此波一連串美國擴大半導體制裁的角度來看,分散供應鏈不再是短期成本考量,而是長期美國政策改變下的結果,因此美系品牌廠態度從消極轉積極惠普(HP)、戴爾(Dell)及蘋果(Apple),都在加速分散動作

惠普、戴爾除了原本在台灣有小部分產能外,戴爾也在越南,由仁寶協助生產,至於惠普,近期傳出將遠赴墨西哥,由英業達協助生產,已開始廣邀供應鏈共襄盛舉,蘋果向來千山我獨行,然分析蘋果策略,執行長Tim Cook還是會參考現有供應鏈分布,作為其分散方向。

電子製造業的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從蘋果證實iPhone 14將在印度製造之後,不僅態度更加明顯;同時,在進展上也有加速的跡象。

蘋果iPhone生產規模驚人,自給自足,因此可單獨選擇印度作為生產據點。然像是AirPods或Mac book,其實量體有限,要單獨形成供應鏈,又要兼顧生產成本與效率,非常困難,與眾人相同是最佳模式,因此越南為其首選。

服務也要在地化 鴻海貫徹BOL模式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一再強調,不論是越南或印度的產線設置,鴻海對於產線全球化布局,都是基於客戶需求進行,在地化為客戶提供科技製造服務。

特別是在客戶與產業特性的促動下,鴻海不僅加速在印度投資,同時也在美國、泰國等地著手投資規畫。只不過,與過往電子製造業不同的是,鴻海這一波產業在地化布局,強調的是與在地業者攜手的營運本地化(Build Operate Localize;BOL)模式。

在這波供應鏈重組風潮下,愈是能提供在地化服務,愈容易獲得客戶青睞。所以不僅是越南、泰國這些早期基於成本考量的東南亞地區,歐洲、北美、墨西哥等地,近期在電動車等新興產業的推動下,也都成了拓展產線的熱門新指標。至於印度,基於其廣大內需市場,同樣也是業者考量的重點地區。

雖然基於客戶要求,業者開始從事生產全球化的布局,以及在地化的生產,但對於供應鏈而言,原本全球化集中製造產生的產業群聚效益,能不能複製到上述模式,則是讓部分業者猶疑的因素之一。

供應鏈環環相扣 載板、PCB鏈走向東協

台灣電子產業之母PCB供應鏈近年從上游材料廠到下游也有移轉潮。台灣擁有全球最大PCB供應鏈,不過近4~5年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供應鏈轉移的現象顯現,不少PCB材料廠與設備廠規劃設廠東南亞。

設備廠群翊先前指出,東協是新經濟戰場,包括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地,已看到來自台灣、歐美、日韓等大廠的擴廠需求。台系軟性銅箔基板(FCCL)台虹近5年積極布局全球,2018年於中國江蘇擴廠;2022年第1季在泰國設立子公司之外,還預計投入3,500萬美元執行第一階段建廠,規劃2024年上半正式量產。

載板三雄之一到景碩科技也指出,供應鏈是相互牽連的,封測廠到哪,載板廠也就跟隨。台系載板產業龍頭欣興表示,先進的載板產品除了在台灣以及中國生產,未來3~5年也會考慮兩岸之外的生產地。

移轉浪潮險象多 中小業者舉棋不定

供應鏈業者坦言,以電子製造業而言,從上游的原物料供應到下游終端組裝,供應鏈其實相當長,如果要進行產線移轉或拓展,每一階段的業者都有不同考量,包括搬遷、擴增需求、成本、業績與環境等5項因素。不單純是在地化之後,是否有足夠的訂單支持,像是機殼或電鍍業者,則還涉及設備購置等因素影響。

特別是部分生產中小型零組件的業者,在既有產能足夠供應客戶需求,且還有餘裕的情況下,是否要跨出產業叢聚完整的舒適圈,在其他區域擴建不見得會有需求的生產線,以及有無能力支應成本和多地營運的管理需求,都是讓中小型業者裹足不前的因素。

對於中小型業者的擔憂,研華董事何春盛建議,可以透過相關單位或大型業者出面,與在地單位協商,選擇一區域先行投入水電、通訊、道路、廠房等基礎設施的建置,之後再以租賃方式,廣邀上下游中小型業者前往投資。在降低成本負擔,並確保供應鏈完整性後,相信能吸引更多中小型業者移轉產線。

台灣電路板協會(TPCA)提及,近來因全球地緣政治、能源政策、中國封控等多重因素,各界對供應鏈的策略規畫,以及台商在全球生產版圖的角色是否改變,值得持續關注。

[4][20221012]日產退出俄國市場 以1歐元賣出俄部門 估損失千億日圓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154/6681786?from=edn_next_story

日產汽車(Nissan)12日宣布,即將退出俄羅斯市場,並以1歐元價格出售在俄國的汽車事業,合計損失估達1,000億日圓(6.8億美元)。
日產表示,以1歐元價格將俄國子公司Nissan Manufacturing Russia所有股權賣給俄羅斯國家汽車工程研究院(NAMI),包括產線、設備及展示中心一併賣出。

在俄國入侵烏克蘭後,由於供應鏈受擾,日產汽車已在3月宣布聖彼得堡工廠停工。日產表示,此後公司一直密切關注局勢,但不見任何商業環境改善的跡象。

外媒報導,日產保留未來六年買回俄子公司和營運的權利。日產也將提供俄國員工未來一年的工作保障。

日產在俄國市場的新車販售,將持續到存貨賣完為止,已售出車輛的維修業務,短期間內也將持續進行。

日產表示,在停產的這段期間,將持續支付薪資給員工。日產原本計劃停工到9月底為止,但現在決定將停工期延長至12月底。日產高層表示,俄羅斯廠房的產量不多,對公司業務產生的衝擊不大。

[3][20221013]童子賢:中美衝突不見盡頭 台科技業應加強營彈性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12日出席玉山科技協會資安相關活動,受訪時針對近期熱門的美國半導體最新禁令提出看法,童子賢認為,這波禁令可說是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來的延長賽,且是布局更為細膩的版本,大方向來看,格局已經是兩大經濟、軍事強權的板塊推擠,這對於科技產業自然會帶來影響,目前衝突看起來還沒有緩和跡象,台灣科技業者勢必得訓練出更強的經營彈性,來面對嶄新的變局。

童子賢表示,原本大家認為美國不可能在軟體、硬體、服務等方面全面與中國大陸脫鉤,但美國正一步步達到此目標,因此可以合理預測,這次的禁令不會是終點,後續還是會有新的管制動作出爐,台灣科技業身為全球供應鏈的一份子,也只得小心處理和面對。童子賢也強調,現在的局勢對於各家企業來說,並沒有統一的應對措施,不同的業者還是得從應用、客戶、終端市場、技術來源、資本市場及製造基地等面向來仔細整理現階段的處境。

其實在貿易戰之前,台商的製造基地就已經準備從中國轉移到更多地方,主要是因為中國人口的老年化、年輕人對製造業興趣愈來愈低、工資偏高、環保法規嚴謹等,業者已默默往東南亞移動,貿易戰只是加快進程,以和碩來說,現在各國的擴產行動都按照計畫快速推進當中。

以技術來源和鎖定市場為例,如果技術來源是美國,終端市場鎖定中國的話,那現在自然會受到較大衝擊,童子賢也坦言,由於時局變化速度很快,不管怎麼整理,得到的答案都是暫時的,從商業的角度和科技的角度來看,其實並不樂見這樣的管制作為,人不能盡其才、物不能盡其用、貨不能暢其流,對經濟和科技成長都非常不利。

其實這類管制在先前冷戰時代也發生過,童子賢表示,由於台灣科技業崛起大致是冷戰之後的90年代,也是全球供應鏈大開放時代,沒有體會過冷戰時期的辛苦局面,因此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動態變局的彈性,不過依照台灣科技業多年來培養的韌性,童子賢認為台灣還是很有機會度過難關。

對於近期市場的情況,童子賢認為,不同產品、產業狀況略有不同,像汽車電子、電動車、網通、5G還是樂觀,不少廠商還在追料,但大宗消費產品像電腦和手機的庫存較高,現在處於修正狀態,有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味道,以PC來說,主要還是過去2年疫情帶來的遠距需求多,而這類產品消費者並不會每年投資,所以市場才會需要時間消化過去2年累積的巨大庫存,初步預估大概需要2季的時間,2023年上半就有機會反彈。

[2][20221011]張忠謀︰中國若重經濟 會克制動武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545016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節目「六十分鐘」(60Minutes)九日播出的報導中,詢問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若中國入侵台灣,是否可能將台積電國有化?張忠謀直言,如果發生戰爭,台積電會被摧毀,「一切都將會被毀滅」。

「六十分鐘」九日報導,世界雖大多認為中國入侵台灣可能迫在眉睫,民調卻顯示大多數台灣人認為短期內不太可能發生,這種思維的一大理由在製造業︰台灣為科技巨頭、尤其在半導體領域,是全球最薄微晶片的唯一來源,且幾乎由台積電包辦;如同世界其他地方,中國依賴這些晶片生產如iPhone手機、先進電腦、汽車零件等。

如果發生戰爭 一切都將會被毀滅

張忠謀受訪時解釋,為什麼有些台灣人認為這些晶片可以保護他們免受中國動武攻擊的原因,「或許因為我們公司向世界提供許多晶片,可能某人將會避開對它(台灣)攻擊」、「如果經濟福祉是那個人(習近平)的首要之務,我認為他們(北京)會避免攻擊」。

「六十分鐘」特派員史塔爾(Lesley Stahl)詢問,若優先要務是入侵台灣,在「一個中國」內把台積電公司國有化呢?張忠謀回覆說,「如果發生戰爭,我的意思是,它(台積電)會被摧毀。一切都將會被毀滅」。

與張忠謀持相同觀點的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受訪也表示,一些中共黨員不諱言侵台之後就可佔領台積電,「使它(台積電)成為共產黨所有,屆時我們(中國)將成為超級強權,對美國、日本和歐洲︰我們不需要供應他們晶片,他們將服從中國命令」。

王定宇說,「這太天真了」,不只是晶片製造商,即使生產香腸的公司也需要配方、需要人力資本、需要知道如何生產這類產品。

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受訪時則指出,中國入侵台灣的威脅持續存在,「這不在於會否,而是何時的問題」。被問到是否認為台灣最需要的是如同烏克蘭抵抗俄國入侵時所取得的刺針、標槍飛彈,而非軍艦、戰機等大型軍備時,李喜明直言「是的,實情就是如此」,台灣急需刺針和標槍飛彈等軍備抵禦中國,卻不在西方首要供應名單內。

至於台灣軍方這些年是否浪費時間於籌購大型軍備?李喜明表示,「我相信是,但我們已無時間可浪費」;台灣應效法烏克蘭,將平民編入志願軍,「這很重要,因為是嚇阻的象徵」;要有決心,如果烏克蘭能做到,台灣為何不能?

[1][20221011]地緣政治變動下 建構韌性永續供應鏈

製造業近年來面臨各種急遽升高的外在環境風險,從中美貿易戰加徵關稅的衝擊、疫情爆發封城導致斷鏈烏俄戰爭引發能源危機以及供應鏈對於淨零碳排的要求等。此時此刻正值從全球化轉變為在地化發展,加上地緣政治下「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的帶動,都將促使供應鏈加速重組並建立新關係。日前產業專家在電子時報與印度台北協會共同舉辦的「供應鏈高峰會」上,對上述議題提出觀察,並針對電動車(EV)產業提出產業洞察。

科技民族主義興起 全球化轉為區域化發展

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以各種角度說明在中美兩大不同體系強國之下,台灣在全球的獨特地位與台產業蓬勃的發展商機。首先,全球筆電手機的銷售成長榮景與高峰均已不再,2022年之後僅能維持穩定,而雲端資料中心所需求的伺服器以及電動車將是深具潛力的兩大產業。

全球92%伺服器皆由台廠所製造,台灣ICT供應鏈有極大優勢,但面對多元變化的市場,應關注四大關鍵議題,第一、聚焦新科技,例如記憶體內運算、量子電腦等技術,可與日本合作。第二、前進成長快速的新興市場,如印度、東協國家。第三、中美貿易戰,伺服器、筆電等產業從中國外移,運籌體系移回台灣。第四、分散型生產體系興起,從IoT到汽車產業非只有生產製造,而需與當地服務業者合作。

再來看半導體業,2021年全世界半導體業總產值為8,940億美元,美、台、韓、日、歐、中分居前1~5名,而市場需求則為5,560億美元,前5名則依序是美、韓、台、歐、日、中。台灣半導體業上下游產業鍊完整,台積電因為有對的客戶結構、優異製程能力加上建立強大的生態系,相信未來都能持續保有結構性優勢。

最後,正當美國積極布局在地晶片供應鏈時,台灣在東亞科技島鏈佔有關鍵地位,在先進技術上可與日本合作,前進印度市場並連結更多新南向合作夥伴,同時入資重要的ICT供應鏈,發揮台灣產業擁有世界級運作體系的優勢。

長期研究科技民族主義(Techno-nationalism)的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研究員Alex Capri直指,2022年加速經濟體系的典範移轉,從自由貿易轉為管理貿易(managed trade)及科技民族主義,從全球化轉為在地化及意識形態。目前正處於科技民族主義的早期階段,即禁止關鍵科技、製造設備或天然氣出口,接著是採策略性脫鉤外包回流隔離政策,以及各國將在創新研發上的競爭,最後則是科技民族主義崛起,各國將形成聯盟或陣營,將制定AI等技術標準或架構,也將簽訂雙邊/多邊協定等。

如同歐美正透過政策重新布局並加強自家半導體產業競爭力,這意味著因地緣政治的關係,供應鏈將無法採取最優化的選擇,經濟規模無法像過去這麼龐大,但這是必要之惡。Capri認為短期會需要適應調整期,但中長期而言對歐、美等國來說都是好事。而半導體是科技民族主義的核心,在各國發展各自的半導體產業實力時,台灣扮演關鍵角色。也就是在友案外包政策下,有共同信念的國家能一起合作重塑供應鏈。而跨國企業也必須能在各國政府採取隔離、外包回流政策之際,有能力在不同地方在地經營,這將是未來趨勢。

華爾街日報(WSJ)首席經濟評論家Greg Ip則深入分析目前高通膨所帶來的問題。為解決疫情所導致的經濟問題,美國政府提供民眾與企業各種補助措施,加上市場上需求強勁、供給短缺,以及勞動參與率不足等多重原因,造成前所未見8%的通膨飆升,緊接著聯準會採取升息以壓制通膨。

然而Greg憂心指出,各國受到此疫情影響,許多央行不約而同升息並採取貨幣緊縮政策,極有可能過度緊縮並引發金融危機,新興市場將面臨下一波震盪。但未來應不至於出現大蕭條,理由是大眾預期通膨能降回到3%、供應鏈斷鏈問題已解決以及現今銀行法規更為健全,因此不至於重蹈過去金融危機覆轍。

長期來看高通膨仍然無法避免,因許多國家皆有少子化問題,將面臨勞動力短缺,以及能源轉型問題,綠能使用的成長仍比不上石化燃料的開採量。最後則是保護主義、民族主義的興起,這些都是未來將反覆出現高通膨的原因。

躋身電動車供應鏈 台廠把握優勢結盟布局

當歐美各國都開始把半導體等先進製程掌握在手裡,上游供應鏈變得越趨關鍵。電子時報日前進行亞洲電動車產業調查,選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50大電動車供應鏈業者。電子時報副總經理黃逸平指出,2021年是電動車起飛的一年,全球銷售量翻倍成長,其中中國與歐洲在2020年市場規模仍不相上下,但2021年中國大幅領先歐洲,在全球EV銷售市場中佔53.5%。

龐大的內需市場撐起中國電動車供應鏈,如今當「蔚、小、理」、比亞迪等品牌業者布局海外市場後,也將帶動中國供應鏈持續壯大。而日韓等傳統汽車供應鏈在轉型EV之際,正謹慎拿捏企業轉型與勞工失業問題。

台灣從售後市場起家的汽車零組件業者雖擁有客戶關係新科技研發能量不足,而ICT業者跨入EV,則面臨產品生命週期不同與客戶關係仍待建立的挑戰,目前兩方合作對接模式仍待建立。儘管如此,目前電動車走向軟硬分離、平台化設計的趨勢正是台廠的優勢,在硬體集中下,車用半導體更顯重要,而台廠也有許多代工的經驗,未來台廠亦可加強與日本車用電子廠合作,並且透過創意策略布局以加速發展。

華邦電子快閃記憶體產品行銷副處長陳葦霖指出,目前車用電子產品在開發上需滿足各項功能安全、網路安全等多項標準規範,以及對高品質的要求。然而在市場上還需面臨客製化、需有備餘、產品生命週期長等需求,要同時滿足開發上與市場上需求有相當大難度。

而作為記憶體整合元件廠(IDM)供應商,華邦電子有多元合作夥伴,並自有晶圓廠、測試場、封裝廠形成可互相備援的生產基地,在生產管理方面,資訊系統可視化,將合作廠商、代理商、客戶的資訊系統都拉進來,可快速知道市場動態、客戶倉儲管理水平,能提升生產效率並提高敏捷性。

德州儀器(TI)業務經理胡靜謙分析電動車四大研發趨勢,首先純電與油電混合車漸成主流,需要透過監控IC、充電IC讓電池做到更高精度的監控、更快速有效充電使行車距離更長,同時讓馬達瓦特數提升、功率變高。

其次,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持續精進,車廠透過中央感測器融合技術(sensor fusion)來蒐集各種感測器、攝影機訊號並傳達給中控台SoC,高速傳輸IC則可協助訊號傳輸,同時TI產品將提高整合度讓體積縮小並協助客戶輕鬆通過功能安全規範。

第三、車載影音娛樂與顯示系統方面,車廠希望把中控台、儀表板等訊息整合在螢幕上,未來將沒有機械式按鈕而是整合在螢幕中,螢幕尺寸愈來愈大且數量變多。最後,在車燈智慧照明及車身控制上都有更多電氣化應用,TI對上述需求均能提供相對應解決方案。

電動車銷量翻倍成長,然而電動車火燒車事件屢屢讓電池安全成為市場關注焦點。致茂電子電力電子量測系統產品部資深經理林士祥表示,電動車電池在實驗室與在產線的測試重點有所不同,在線測試與終端測試亦不同。致茂整廠解決方案能確保電池模組與電池包在進行在線/終端測試時通過通訊、效能、功能與安規等測試項目,檢測後結果亦提供多種整合方式匯入PLC及MES系統。同時提供自動測試系統能及時校準,確認精度與功能性。

韌性供應鏈透過智慧製造與永續製造來實現

印度汽車大廠塔塔汽車在近兩年也受到疫情以及晶片短缺所帶來的嚴重衝擊,供應鏈暨採購副總裁Hemant Barge表示,塔塔汽車啟動多項策略力求生存,如今已逐漸復興並朝持續成長邁進。包括重新啟動或調整與初階/二階供應商的合作計畫、整頓內部採購管理團隊、針對某零件的晶片開發不同解決方案以使用替代晶片,加大供應鏈存貨管理力度,更進一步檢視二階/一階供應商進貨狀況以了解其回應時間,好妥善因應。同時加強電動車及電池新技術的研發、與更多供應商結盟,也歡迎台灣廠商來印度與塔塔合作。

供應鏈平台解決方案大廠Blue Yonder亞太區解決方案副總裁蘇昱彰則指出,現今是多重通路混合式供應鏈,企業獲得更多、更廣的訊息可透過機器學習分析來幫助決策。Blue Yonder解決方案能提供科學模擬佈點、整合企業業務策略與營運規劃、整合供需匹配、全通路管理、供應鏈控制塔提升供應鏈可視性與協作能力。

研華工業智能iFactory協理林世彰表示,企業希望透過智慧製造加速數位轉型並獲得更多資訊,對於智慧製造平台的需求是不需撰寫程式、快速整合設備與IT系統、可橫向擴張應用。研華WISE-IoT平台滿足上述需求,提供設備狀態監控、設備資料採集並與MES整合,打破數據孤島進行大數據整合分析、可視化呈現且低代碼,並提供工業AI模型部署、結合邊緣運算等技術。

鴻海科技集團環保長暨副總經理洪榮聰指出,低碳產業結構未來將成為主流,轉型綠電短期將造成供應鏈成本增加、低利小廠面臨淘汰風險,但這將是未來趨勢,低碳基礎建設成為決勝關鍵。鴻海深耕ESG有成,集團已設立明確減碳目標,以2019為基準年,平均每年降低4.2%碳排放量,2030實現供應鏈達到碳中和。透過供應商減碳輔導規劃、評核機制、輔導供應商取得零廢認證等多項措施同步進行,最終包括企業產品與服務也需朝低碳發展。

計劃在2025年就要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施耐德電機,資深產品解決方案協理詹泰一表示永續製造正是透過智慧製造加上生命週期評估、精實製造來降低能耗,藉此減少購買綠電成本進而達到永續製造。施耐德電機也提出完整綠色製造解決方案,包括環境分析符合ISO 14040、取得綠色產品Green premium驗證,建置生產監督與管理系統、透過大數據平台呈現企業真實狀況,透過系統顯示碳排資訊與能耗總覽,透過智慧電表、搭配變頻器以節能,以軟體取代硬體控制器等多面向降低碳排。

沒有留言:

電子與通訊

這裡就是我的新的Blog 將以電子與通訊 做為本人研究探討之地!!
希望能夠更加了解神奇的宇宙 歡迎各位光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