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系被動元件大廠國巨在全球被動元件集團(電阻、電容、電感)之中坐穩前三大
- 2022年10月,國巨業務再加上感測器業務
- 國巨購併兩大外資感測器事業部,分別為賀利氏工業集團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 Nexensos)與法商施耐德(Schneider Electric)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4]
- 2025年10月,國巨成功購併日本芝浦電子(Shibaura Electronics),併購金額228億元,收購金額僅次於鉭質電容製造商KEMET
[20251022]人稱「購併大王」的陳泰銘攜手芝浦電子,併購金額上看新台幣228億元
記者會依序針對企業發展歷程,以及營運成長、全球布局、業務成就的策略說明,最後進一步提及購併芝浦電子預期產生的合作綜效。
隨後,再由陳泰銘及葛西晃共同分享,雙方在溫度感測器未來成長動能、企業文化及管理理念上的高度契合。
國巨先前說明,公開收購芝浦電子是為擴展感測器業務,其生產的負溫度係數(NTC)熱敏電阻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和工業設備等各個產業。
展望雙方合併後綜效,國巨表示,將強化芝浦電子的研發能力、財務資源和生產能力,並計劃利用其全球通路經銷商平台全球客戶基礎,提高芝浦電子在美洲及歐洲地區的市佔率。
此外,國巨強調,將與芝浦電子共同致力於打造「台日企業協作」的新典範,進一步鞏固兩者在經濟及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展現兩大產業領導廠商,在策略契合及深度合作的決心。
台系廠商成功購併日本企業的案例極為稀少-鴻海、國巨
業界人士分析認為,此前台系廠商成功購併日本企業的案例極為稀少。
回顧2016年鴻海斥資3,888億日圓(約當時新台幣1,108億元)入主夏普(Sharp),為日本電子大廠史上首次接受外資企業收購重整。「鴻夏戀」修成正果不僅轟動一時,更打擊日本電子產業引發省思。
此後,由於收購金額龐大、過程一波三成,加上日本為此啟動國安審查機制,國巨本次未經同意向芝浦電子發動公開收購一案,亦被外界是為外資購併日企的重量級案例之一。
若以國巨最終每股收購價格、預定最高收購股數計算,本次收購案所需資金規模,預估將上看新台幣228億元,在陳泰銘過去多年來的豐厚購併成果中,收購金額僅次於鉭質電容製造商基美(KEMET)。
自5月9日起啟動公開收購芝浦電子股權以來,過程中經歷白騎士(友好收購者)日商美蓓亞三美(MinebeaMitsumi)插隊搶親,陳泰銘展現「不屈不撓」精神,以三度上調每股收購價格至7,130日圓,換取競爭對手放棄加價自行退出賽局。
同時,國巨等待長達數月時間,9月初終於通過日本《外匯及外國貿易法》國安審查,獲得當地外國直接投資(FDI)許可,順利消除此項交易的主要法律障礙,芝浦電子隨後也改變最初對收購提案的「保留意見」立場,轉為「贊同並支持收購」。
直至10月21日晚間,國巨才正式公告已完成對芝浦電子的公開收購,最終應募率達87.3%,遠超最低門檻50.01%,後續將依照日本相關法規持續推進收購,以取得芝浦電子100%股權,預計2026年第1季以前,讓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下市。[1]
國巨先前說明,公開收購芝浦電子是為擴展感測器業務,其生產的負溫度係數(NTC)熱敏電阻產品,廣泛應用於汽車、家電和工業設備等各個產業。
展望雙方合併後綜效,國巨表示,將強化芝浦電子的研發能力、財務資源和生產能力,並計劃利用其全球通路經銷商平台全球客戶基礎,提高芝浦電子在美洲及歐洲地區的市佔率。
此外,國巨強調,將與芝浦電子共同致力於打造「台日企業協作」的新典範,進一步鞏固兩者在經濟及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展現兩大產業領導廠商,在策略契合及深度合作的決心。
台系廠商成功購併日本企業的案例極為稀少-鴻海、國巨
業界人士分析認為,此前台系廠商成功購併日本企業的案例極為稀少。
回顧2016年鴻海斥資3,888億日圓(約當時新台幣1,108億元)入主夏普(Sharp),為日本電子大廠史上首次接受外資企業收購重整。「鴻夏戀」修成正果不僅轟動一時,更打擊日本電子產業引發省思。
此後,由於收購金額龐大、過程一波三成,加上日本為此啟動國安審查機制,國巨本次未經同意向芝浦電子發動公開收購一案,亦被外界是為外資購併日企的重量級案例之一。
若以國巨最終每股收購價格、預定最高收購股數計算,本次收購案所需資金規模,預估將上看新台幣228億元,在陳泰銘過去多年來的豐厚購併成果中,收購金額僅次於鉭質電容製造商基美(KEMET)。
自5月9日起啟動公開收購芝浦電子股權以來,過程中經歷白騎士(友好收購者)日商美蓓亞三美(MinebeaMitsumi)插隊搶親,陳泰銘展現「不屈不撓」精神,以三度上調每股收購價格至7,130日圓,換取競爭對手放棄加價自行退出賽局。
同時,國巨等待長達數月時間,9月初終於通過日本《外匯及外國貿易法》國安審查,獲得當地外國直接投資(FDI)許可,順利消除此項交易的主要法律障礙,芝浦電子隨後也改變最初對收購提案的「保留意見」立場,轉為「贊同並支持收購」。
直至10月21日晚間,國巨才正式公告已完成對芝浦電子的公開收購,最終應募率達87.3%,遠超最低門檻50.01%,後續將依照日本相關法規持續推進收購,以取得芝浦電子100%股權,預計2026年第1季以前,讓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下市。[1]
[20221104]如何趨勢未來,國巨七年前之一念,七年後感測器布局開花結果
人們如何把握時機呢?國巨董事長陳泰銘無疑是最好的例子。他與香港明星關之玲那段風花雪月的感情可能是人們茶餘飯後聊天的話題。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在商場上的眼光獨到,七年前的一個念頭,竟催生日後國內進軍海外的感測器市場的首要業者,在2022年十月中,不到20天內一口起收購合併德、法感測器百年大廠[2-4]。陳泰銘出手之快,令人瞠目結舌,一切都依七年前的那場機緣決定。
7年前就看準感測器相關事業,但當時仍以標準品為主要營運方向,時機也不夠成熟,近5年購併美國普思電子(Pulse Electronics)、美系高階電容廠基美(Kemet)等,讓國巨大幅轉型,從亞洲區域型的企業走向國際,也從標準品走向高階利基市場。
最重要的是取得全世界的人才
目前國巨在全球有28個據點,逾4萬名員工中,有近82%不是台灣人,陳泰銘強調:近日購併德、法兩大百年品牌高階感測部門,除強化品牌能見度、相關感測器技術外,「最重要的是取得全世界的人才」。
台灣被動型元件大廠國巨的目標為「全球性元件市場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者」,如今往感測器發展,正如Nokia在1868年時期以紙漿廠起家,後來逐步成為通訊設備廠一方之霸。國巨正一步步看準時機,改變公司DNA向前大幅成長。國巨此布局將會帶動未來台灣更多公司投資感測器市場,因為5G、IIoT、6G無一不需要大量的感測器,以實現人們在通訊上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願景。
台灣被動型元件大廠國巨的目標為「全球性元件市場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者」,如今往感測器發展,正如Nokia在1868年時期以紙漿廠起家,後來逐步成為通訊設備廠一方之霸。國巨正一步步看準時機,改變公司DNA向前大幅成長。國巨此布局將會帶動未來台灣更多公司投資感測器市場,因為5G、IIoT、6G無一不需要大量的感測器,以實現人們在通訊上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願景。
Reference
[1][20251022]國巨赴日攜芝浦揭未來布局 共創台日企業協作新典範[2][20221104]國巨轉型跨進高階感測器,技術、品牌、人才一網打盡
國巨不到20天內一次購併2家外資高階感測器部門,分別為德商賀利氏工業集團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 Nexensos)與法商施耐德(Schneider Electric)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陳泰銘對此只表示,感測器相關事業預計能貢獻集團營收新台幣130億元,有助毛利率提升。陳泰銘談及此次購併的時間點,認為2018年是被動元件產業的榮景,不過好景不常,隔年產業景氣下修,「擴充的機會來了!」國巨少有在產業榮景時做大幅擴充,他認為,當產業巔峰時,購買機器、設備等交期至少18個月,當交期過了,盛況也不再,因此多在產業低迷時進行擴充、購併,有利於集團提升技術與產能效率。
對於此次感測器事業購併案,陳泰銘表示,即是將原有感測技術再延伸,而非從零開始。物聯網時代到來,感測器在產業扮演關鍵角色,尤其車用、工控領域更是不可或缺,因此及早開始布局。他表示,相關感測技術會繼續發展下去,溫度、距離、影像也都需要用到感測器,因此往感測器發展的企業必定愈來愈多,感測器市場年成長率6%左右。執行長王淡如預計,購併的2家公司高階感測事業部門毛利率高於國巨平均水準,有利維持高毛利率,未來集團每年在感測器的營收規模上看190億元。
[3][20221104]國巨陳泰銘、王淡如談話節錄:布局感測,時機終於到來
董事長陳泰銘、執行長王淡如、財務長陳彥松、全球業務執行副總Claudio Lollini與投資經理趙毅一同出席,近日購併德商賀利氏工業集團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 Nexensos)與法商施耐德(Schneider Electric)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的布局思維持續受到業界關注,以下為DIGITIMES整理的法說會重點。
問:國巨為何要進入感測器市場?
答:大抵來說,符合國巨轉型策略,智慧化的時代,感測相關技術將會愈來愈重要,感測產品雖與國巨主要產品不同,但經營模式相同。國巨將自身企業定位為「全球性元件市場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者」,為全球客戶服務,因此將不斷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一直以來的目標是往特殊利基品發展,且特殊利基品主要市場在歐美與日本地區,客戶穩定性高,通常簽約長約為1~3年,同時願意付較高的議價,預期納進感測產品後,利基品的佔比能隨年穩定成長。
問:購併未上市的賀利氏(Heraeus)理由為何?
答:賀利氏溫度感測器事業部在高階白金薄膜溫度感測器領域具有全球領先地位,年營收約新台幣25億元,主要專注高階工業和汽車領域,提供良好的溫度範圍 (攝氏零下200度低溫至1,000度高溫)、高精密測量和高穩定度。賀利氏同時看好國巨正在轉型中,就好比買方在找賣方,賣方也在找是適合的買方,雖然賀利氏未上市,不過已超過百年歷史。
賀利氏總部位在德國哈瑙,在德國和馬來西亞共擁有2座生產製造基地,員工總數約為480人。賀利氏溫度感測器事業部主要提供多樣格式的白金薄膜溫度感測元件,包括導線感測器、表面貼焊器件(SMD)感測器及PCB感測器等。截至2021年,賀利氏溫度感測器事業部有60%的營收來自於北美洲及歐洲等高階市場,100%的營收來自於工業和汽車客戶,
問:購併法國百年老廠施耐德(Schneider Electric)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的想法?
答:施耐德現在轉向軟體為主,因此找上國巨達成協議,其銷售地區主要在歐美市場,符合國巨布局。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期專注在B2B領域,以及最先進的產品組合優勢,國巨可透過創新的感測器解決方案持續擴充,進一步擴展及深化與全球工規客戶的緊密關係。
問:此次購併案能帶來哪些綜效?
答:第一,加速、加強轉型;第二,對這2間公司的綜效是,他們在亞洲市場著墨比較少,而國巨在亞洲有很強基礎、經營效率。過往感測事業是他們各自的非核心事業,不過現在國巨將感測放為核心事業,未來將提供發展支援。總言之,感測器市場符合轉型策略,2個標的技術跟銷售區域符合策略,財務跟營運綜效有很好發揮空間。
國巨指出,賀利氏專攻高階溫度感測,施耐德則是溫度感測以外工規的部分,相關產品如高階極限開關、進階感測器與壓力感測器等,有利未來布局智慧建築應用、進階電子量測與工業4.0等,將透過兩次收購,再度落實高階利基型領域的營運策略。國巨表示,預計收購之後,旗下各式感測相關產品,能貢獻集團年營收6億美元,約佔整體比重13~15%,感測器會是未來持續擴展的重點產品。

國巨近年購併高階市場布局
事實上,國巨近年除了持續深耕被動元件產業、擴充營運規模外,完成不少全球性的高階產品購併案,加速國巨全球化的完整布局。市場指出,國巨近期購併感測器部門的動作,是希望能提高產品分散性,降低波動性較大的標準化被動元件業務的貢獻佔比,強化在汽車、工業與物聯網應用業務的營收。
近期車用產品表現突出,國巨高層也表示,將持續擴產,目前車載相關產品佔集團整體業績18~20%,2023年甚至有望突破2成大關,達到22%。
至於感測器相關趨勢,不少產業界大老皆看好這方面的發展。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執行長鄭平先前法說會表示,物聯網時代到來,感測器隨時都在抓數據,運算、儲存、分析等動作也會帶動資料中心需求。陳泰銘在全球景氣下行時,一次吃下兩家歐洲老牌感測器事業部,看準的商機究竟為何,值得持續追蹤。
國巨第3季合併營收為新台幣307.67億元,季減1.9%,年增4.7%;累計前3季合併營收為922.60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加14.1個百分點。展望後市,國巨利基型產品的訂單維持穩健動能,惟標準型產品庫存及終端需求仍持續調整中。而高雄大發三廠將用於車用、工控相關產品的高階積層陶瓷電容(MLCC)產能擴充計畫,可望成為接下來的成長動能。
董事長陳泰銘、執行長王淡如、財務長陳彥松、全球業務執行副總Claudio Lollini與投資經理趙毅一同出席,近日購併德商賀利氏工業集團高階溫度感測器事業部(Heraeus Nexensos)與法商施耐德(Schneider Electric)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部(Telemecanique Sensors)的布局思維持續受到業界關注,以下為DIGITIMES整理的法說會重點。
問:國巨為何要進入感測器市場?
答:大抵來說,符合國巨轉型策略,智慧化的時代,感測相關技術將會愈來愈重要,感測產品雖與國巨主要產品不同,但經營模式相同。國巨將自身企業定位為「全球性元件市場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者」,為全球客戶服務,因此將不斷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一直以來的目標是往特殊利基品發展,且特殊利基品主要市場在歐美與日本地區,客戶穩定性高,通常簽約長約為1~3年,同時願意付較高的議價,預期納進感測產品後,利基品的佔比能隨年穩定成長。
問:購併未上市的賀利氏(Heraeus)理由為何?
答:賀利氏溫度感測器事業部在高階白金薄膜溫度感測器領域具有全球領先地位,年營收約新台幣25億元,主要專注高階工業和汽車領域,提供良好的溫度範圍 (攝氏零下200度低溫至1,000度高溫)、高精密測量和高穩定度。賀利氏同時看好國巨正在轉型中,就好比買方在找賣方,賣方也在找是適合的買方,雖然賀利氏未上市,不過已超過百年歷史。
賀利氏總部位在德國哈瑙,在德國和馬來西亞共擁有2座生產製造基地,員工總數約為480人。賀利氏溫度感測器事業部主要提供多樣格式的白金薄膜溫度感測元件,包括導線感測器、表面貼焊器件(SMD)感測器及PCB感測器等。截至2021年,賀利氏溫度感測器事業部有60%的營收來自於北美洲及歐洲等高階市場,100%的營收來自於工業和汽車客戶,
問:購併法國百年老廠施耐德(Schneider Electric)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的想法?
答:施耐德現在轉向軟體為主,因此找上國巨達成協議,其銷售地區主要在歐美市場,符合國巨布局。施耐德高階工業感測器事業期專注在B2B領域,以及最先進的產品組合優勢,國巨可透過創新的感測器解決方案持續擴充,進一步擴展及深化與全球工規客戶的緊密關係。
問:此次購併案能帶來哪些綜效?
答:第一,加速、加強轉型;第二,對這2間公司的綜效是,他們在亞洲市場著墨比較少,而國巨在亞洲有很強基礎、經營效率。過往感測事業是他們各自的非核心事業,不過現在國巨將感測放為核心事業,未來將提供發展支援。總言之,感測器市場符合轉型策略,2個標的技術跟銷售區域符合策略,財務跟營運綜效有很好發揮空間。
[4][20221103]景氣逆風國巨何以豪手購併?陳泰銘3日揭曉
國巨指出,賀利氏專攻高階溫度感測,施耐德則是溫度感測以外工規的部分,相關產品如高階極限開關、進階感測器與壓力感測器等,有利未來布局智慧建築應用、進階電子量測與工業4.0等,將透過兩次收購,再度落實高階利基型領域的營運策略。國巨表示,預計收購之後,旗下各式感測相關產品,能貢獻集團年營收6億美元,約佔整體比重13~15%,感測器會是未來持續擴展的重點產品。

國巨近年購併高階市場布局
事實上,國巨近年除了持續深耕被動元件產業、擴充營運規模外,完成不少全球性的高階產品購併案,加速國巨全球化的完整布局。市場指出,國巨近期購併感測器部門的動作,是希望能提高產品分散性,降低波動性較大的標準化被動元件業務的貢獻佔比,強化在汽車、工業與物聯網應用業務的營收。
近期車用產品表現突出,國巨高層也表示,將持續擴產,目前車載相關產品佔集團整體業績18~20%,2023年甚至有望突破2成大關,達到22%。
至於感測器相關趨勢,不少產業界大老皆看好這方面的發展。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執行長鄭平先前法說會表示,物聯網時代到來,感測器隨時都在抓數據,運算、儲存、分析等動作也會帶動資料中心需求。陳泰銘在全球景氣下行時,一次吃下兩家歐洲老牌感測器事業部,看準的商機究竟為何,值得持續追蹤。
國巨第3季合併營收為新台幣307.67億元,季減1.9%,年增4.7%;累計前3季合併營收為922.60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加14.1個百分點。展望後市,國巨利基型產品的訂單維持穩健動能,惟標準型產品庫存及終端需求仍持續調整中。而高雄大發三廠將用於車用、工控相關產品的高階積層陶瓷電容(MLCC)產能擴充計畫,可望成為接下來的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