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國防安全 研究

[20240131] 美國開民主倒車,開始實施監控商業行為

美國希望Amazon、Microsoft、Google等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辨識並積極調查在其平台上開發AI應用程式的外國客戶。根據彭博(Bloomberg)及南華早報報導,美國政府於1月29日發布的提案,要求這些公司揭露外國客戶的姓名和IP位址。如果這些規定得以實施,美國可利用這些規定阻止中國公司利用雲端服務訓練及託管AI模型。這些規定也要求雲端服務承擔收集、儲存和分析客戶資料的責任。

收集詳細客戶資訊既困難又昂貴,與不必面臨這類要求的外國競爭對手相比,美國公司有可能處於不利地位。微軟負責美國政府事務的副總裁Fred Humphries在聲明中表示,該公司歡迎對AI基礎設施提出了解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KYC)網路安全要求,並期待就規則草案提供意見。

美國商務部在1月29日發布聲明指出,美國希望幫助雲端供應商應對包括詐欺、盜竊、為恐怖主義提供便利及其他有違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活動在內的風險。在最終確定該法規之前,美國將在4月29日之前徵求對擬議規則的意見。

這又是國防安全無限上綱的舉動,身為民主國家怎麼能做出自己當初信誓蕩蕩維護的人權民主呢?如此一來,廣大的網路又有何安全呢?這不是就像中國的資訊武警嗎?然而,這也令人省思每個人、乃至於國家都是有維護自己利益的一套說詞,而如今的美國更是如此。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台灣與南韓的兩個強烈軍事、太空產業對比
沒有國哪裡會有家,如今的台灣經濟繁榮,熱中選舉已沒有多少人有危機意識,這就像溫水煮青蛙。國家的軍工產業是需要培養的,台灣和南韓是個東亞地緣政治下的兩個強烈對比[1]。台灣有中國的威脅,而南韓則有北韓的威脅,這兩個國家所面臨的危機是一樣的。但,卻有不同的產業成果,這不禁令人玩味。是民族性、或是國家方向的影響嗎?台灣的強項只有半導體與零組件,其他大型產業如軍事、太空、車產...等不值得一提。這沒有對錯,把資源方在適當的方向才是最正確的地方。 [20221116]


Reference:

[1][20221115]地緣政治威脅日益加劇 台灣航太軍工產業面面觀

(Daily Issue)地緣政治威脅日益加劇 台灣航太軍工產業面面觀 (digitimes.com.tw)

台灣和南韓都是全球半導體製造重鎮:台灣是全球晶圓代工最大的基地,南韓則是全球記憶體主要供應國。為因應地緣政治的變化與國家科技發展需求,兩國對於太空科技、軍火工業都有布局。以目前的情況來比較,台灣在3奈米半導體製造技術與量產時程規劃居世界領先,但在太空科技和軍火產業方面則落後南韓,台灣有沒有可能迎頭趕上,在市場版圖中找到立足之地?似乎和政府的科研重心採購策略有極大的關連。


台韓軍工產業比較

台灣太空與國防科技研發亮點

台灣太空與國防科技研發亮點
南韓面對北韓的武力威脅,在國防的準備上絲毫不敢大意。南韓政府發展的軍事武器,除了供自用之外,也漸漸成為可出口的品項。根據韓媒報導,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優先援助烏克蘭多項防衛性武器,其中就包括「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南韓也有自製K-239「天舞」多管火箭炮,2014年讓這款武器服役,2022年更支援烏克蘭作戰。

由於美國的軍工產能畢竟有限,如今美國優先援助烏克蘭,美國承諾提供給台灣的武器,交貨時程就受到影響。但同樣情況下,南韓武器出口卻大增3倍。例如波蘭購買的「海馬斯」交貨時程受戰爭影響無法到位,因此決定向南韓採購K2戰車、K-9自走炮、「天舞」多管火箭炮。

如果趕在2022年內簽約,南韓軍工產品2022年出口額上看200億美元,是2021年70億美元的3倍。其中,波蘭對「天舞」的採購價格約60億美元。

除此之外,南韓也研發海軍陸戰隊登陸攻擊型直升機Marineon「雄鷹」,預計幾年內就能夠交付給軍隊使用。未來甚至有機會像與美國技術合作的T-50「金鷹」高級教練機一樣,搶到海外市場大單。

太空產業發展與研究
在太空產業上南韓更是遙遙領先台灣。例如南韓為了驗證汽車、自駕駛車、飛機、無人機、飛航管理的需求,已分階段布建3顆KASS導航增強衛星2035年要設置7顆KPS導航衛星。在台廠熟悉的低軌衛星(LEO)部分,南韓在2025年底前就要部署1,000顆以上低軌通訊衛星,並正式提供通訊服務。

火箭部分,南韓2022年6月利用「世界號」把1公噸以上的人造衛星送入離地面700公里的軌道,是全球第七個有此能力的國家。台灣雖然在半導體製造方面領先,但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而言,傾一國之力扶植單一產業將面臨極大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政府需提出「六大新興戰略產業」的原因。

相對於半導體龐大的投資、耀眼的薪資待遇和屢創新高的產值等光芒,台灣的新興產業似乎有點欲振乏力。不但不易吸引到好人才,有些新創公司提出想法還經常被電子代工業者、創投業者看衰,想要籌資更是舉步維艱,困難重重。

持平而論,台灣的太空產業和軍工產業無法和南韓相提並論。當台灣的「火箭阿伯」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過於心急地向媒體透露2023年啟動2026年發射的「西拉雅火箭」計畫後,政府高層官員均三緘其口,只有「還在規劃中」的制式回應。

甚至有人認為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太過於樂觀了,以為只憑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早日實現把台灣國力打上太空的願景」一句話,就相信政府會真的核定龐大的火箭研發預算。問題是,現在台灣連「國家發射場域」到底在哪裡都沒有人知道,怎麼有把握2026年發射「西拉雅火箭」?實際的情況是紙筆墨硯俱無,更談不上「八」字有沒有一撇了。

低軌衛星產業值得期待
台積電的經驗可知,台廠不愛出風頭,只願意當客戶值得信賴的夥伴。代工的錢穩穩賺就好,台廠進入太空產業的布局應該也是基於同樣的思維。台灣廠商切入衛星地面設備、接收天線是成本與風險最低,成功率最高的選項,因此相關廠商為數不少。

直到SpaceX的Starlink低軌衛星計畫出爐,台灣有部分廠商也希望有機會跟著上太空,而投入衛星通訊元件的開發和量產。看到南韓在2025年底前就要部署1,000顆以上低軌通訊衛星,台灣雖然2025年政府只有1顆低軌衛星,2030年以前合計也才6顆,但低軌衛星的產業發展趨勢是可以期待的。

雖然火箭的研發、製造、發射在其他國家已有豐富的經驗,但任何自主技術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瓶頸、設法突破;再遇瓶頸、再突破的路徑。最終也有可能無法如預期達到目標,只好改換題目、換領域再做做看。前提是要得到政府持續且不中斷的財力支持,否則就是計畫退場,人員解散。

納稅人的錢理應要用在刀口上,而且必須有產業與經濟關聯性。但從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大型火箭的研製會不會是個「大錢坑」?台灣火箭科技能為國家帶來哪些重大效益,社會大眾又為什麼要支持這個可能是無底洞的燒錢計畫?

對一個初始發展火箭科技的國家而言,發射失敗將是常態,成功可能是運氣好,而且不保證下一次也能成功。如果火箭計畫一再失敗,未來政府勢必要不斷擴大預算、追加預算,不但朝野立委會為此吵翻天,在行政院也難說服所有官員,因為科技預算大餅被火箭計畫吃掉大半,很可能排擠了其他對人類真正有用的科學計畫發展。

也有意見認為,台灣如果擁有自己的大型火箭,除了科學、商業考量之外,其實也具有國土安全和國力的象徵意義。不能忽視的是,這是一條漫長的不歸路,如果所有花費都要仰賴政府的財力支撐,沒有民間企業投資和參與,也看不到可永續經營的願景。

最終還不如基於客觀現實,以有限的人才和資源專注於台灣迫切的需求,或以有限的資源發展低軌衛星核心技術和中小型探空科研火箭,待時機與主客觀條件成熟,再投入國產大型運載火箭,提供衛星發射服務。

台灣國防產業必須面對的現實

至於「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的國防軍工產業方面,台灣「國機國造」政策下的T-BE5A勇鷹(Brave Eagle)高教機2022年10月10日國慶日已經飛向總統府上空,未來將投入量產。至於「國艦國造」政策,除了研製中的軍用潛艇之外,已有多艘軍艦下水服役。

值得注意的是,為因應美國情資研判中共恐於2027年以前犯台,美國釋出可能與台灣合作生產武器的做法,將核心技術留在美國,部分武器零組件交給台灣代工生產。

如果台灣能像南韓那樣,除了零組件,還能做到系統整合,軍工產品除了自用還能外銷,就具備發展成重要產業的潛力。以漢翔為例,就是國際航太產業供應鏈的一分子。根據國防部的計畫,軍方希望結合產業建立系統件、關鍵材料等自主能量,並建構產業環境,使台廠打進國防武器供應鏈。

2021年政府已經編列新台幣2,373億元特別預算,規劃在2022~2026年期程內,採購發展成熟及可快速量產之國造自製各式精準飛彈、海軍高效能艦艇及海巡艦艇加裝戰時武器系統,達成「國防及經濟雙贏」目標。2023年將有510億元做資通電系統等軍品研發,566億元採購國產的國防科技產品。

美國國會於「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台灣政策法」內容,均納入「加速對台軍售」相關條文。這對台灣而言雖然有助於提升防衛能力,但對國產國防工業可能是兩面刃。過去中科院的研發就遭到類似困境:一旦外購預算獲立院支持,美國國會也批准賣給台灣,軍方就會降低國產化類似武器採購的比重,甚至取消內購的訂單。

這都是台灣發展國防產業必須面對的現實。一旦發生,台廠能不能打開外銷軍火市場開創生機,也攸關產業能否健全發展。此外台灣軍品外銷究竟會遭遇哪些阻力,也需一一克服,才能像南韓逐步打開海外市場,在國際軍工和太空產業上佔一席之地。

沒有留言:

電子與通訊

這裡就是我的新的Blog 將以電子與通訊 做為本人研究探討之地!!
希望能夠更加了解神奇的宇宙 歡迎各位光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