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低軌衛星研究

台灣缺乏三大技術,這都是核心技術,台灣的太空產業美夢是否遙不可及?
台灣廠商在傳統衛星天線、上游元件、電源供應、路由器等已具備能量,但通訊基頻模組、大型相位陣列天線、射頻晶片等3項技術仍仰賴國外進口。因此,經濟部技術處已委託法人機構發展通訊基頻模組,包含地面基頻收發技術、地面通訊協定技術等[13]。台灣的優勢究竟是什麼?台灣的衛星產業真的會有產值嗎?針對技術處所盤點的三大技術缺口,法人真的能開發出來嗎?說實在話,這些都很令人質疑,回到台灣的優勢,低軌衛星台灣真的適合嗎?雖然台灣政府積極推廣低軌道衛星,但是大膽預測這些都是假議題。台灣有太空美夢,但是不適合做太空計畫的發展,進而當做一個產業。不過,這波推動可能造就台灣太空技術提升,這一點是肯定無疑的。


台灣接下來一連串的太空衛星發射計畫,人才的持續投入強化太空產業
台灣前面衛星走的並不順遂,如2017年「福衛五號」回傳影像模糊、2021年「玉山」與「飛鼠」立方衛星發射後因異常而提前退役,而緊接下來2023年的「獵風者」、「福衛八號」、「SAR衛星」星系,以及「Beyond 5G 低軌衛星」等[12],都將會是我國太空衛星產業的一大挑戰。或許,台灣應該給這個產業更多的鼓勵,而人才的持續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回顧台灣的考試制度,因選填志願的關係,往往台大醫科、台大電機都是非常熱門的選擇。若是能夠適當宣傳的話,台灣的太空科系能夠變成年輕人的前段志願,如此才可以說我們的太空產業可以永續發展。[20221128]

台灣太空產業欣欣向榮,台灣科技之島的下一步是太空!
台灣慢慢從早期傳統加工業到紡織業、石化產業、電腦產業、半導體產業,如今台灣有能力培養自己的太空生態鏈,這將會慢慢帶動起台灣太空產業的發展[10][11]。確實人們未來的發展,從2D平面改由3D立體發展,如今又更跨出熟習的地球外發展,這一路走來可說是歷史的必然。

很多人說太空產業是大國玩的東西,台灣這個小國家玩得起嗎?其實台灣是可以的,台灣累積二、三十年來的ICT產業確實需要一個出口,台灣可以慢慢朝向這目標前進。此外,科技之島怎可無雄心萬丈呢? 台灣須具備有開放、分享、創新等種種的新思維,必須要勇敢向前邁進。

這並非空口說白話,就歷史角度來看,所有科技發展都是的起源自軍事、戰爭、太空等目標所帶動下。因此,台灣政府有此戰略考量,全國人民應樂觀祝福、積極投入,台灣雖小但是再全球的科技地位上卻是舉足輕重阿!  [20221110]

睽違已久的台灣自製火箭終於飛上空!
台灣自製火箭終於飛上去了[5],真的是不容易,雖然這只是台灣的一小步,但是這是未來整個台灣火箭、低軌衛星、太空航站的一大步。雖然要花很多錢(如:南韓花了450億),但是太空產業所能帶來的相關技術及通訊人才培養,都是長遠發展! 

回想過去經國先生在台灣發展十大建設,也被人抗議說: 太花錢了,台灣有效應嗎? 其實會有這些聲音是正常的,不過做為台灣的政府眼光必須放遠,要帶領民眾,而不是被民眾帶領! 這一步,台灣蔡英文政府做得不錯! [20220715]

低軌衛星對於對於台灣的需要及自駕車的省思
低軌衛星應是目前最熱的議題,政府鼓勵底軌前兩年2023/2024打一折[4],但是台灣會需要嗎?電信業者中華電信等,已有所動作:中華電信透露已與三家國際低軌道衛星業者簽訂NDA保密協定,將盡快將服務引入台灣[2]。

如今有業界有鴻海、中華電信、群創[3]投入低軌,加油,台灣真的離6G不遠了! [20220623]

此外,低軌衛星對自駕車系統,真的會有所幫助嗎? 炒氣份的時間多吧! 因為最需要自駕車的時間在於市區、多人、密集,這些也最需要地方的幫忙! 這些地方,根本用不到低軌衛星!至於荒郊野外,你開車去那邊幹嘛?露營? 這些地方才可能用得上低軌衛星! [20220607]

Key:

  • OneWeb 於2020年3月時出現資金周轉問題,因而申請破產保護,最後由英國聯手擁有全球第三大電信的印度財團巴帝全球(Bharti Global),於2020年7月成功標下OneWeb。
    • 歐盟在2022年2月時宣布,將投入60億歐元打造安全通訊的低軌衛星系統
    • OneWeb是全球第二大低軌衛星廠商,規模僅次於SpaceX,再加上獲得英國政府及印度、法國、日本企業的資金支持,有望成為未來歐盟重要的低軌衛星夥伴,而台廠已經切入其供應鏈,預期未來商機可期。
  • 低軌衛星需要大型天線Wi-Fi路由器電源供應器的協助才有機會做通訊
    • 光靠手機不行
  • 台灣廠商在傳統衛星天線、上游元件、電源供應、路由器等已具備能量,但通訊基頻模組、大型相位陣列天線、射頻晶片等3項技術仍仰賴國外進口。因此,經濟部技術處已委託法人機構發展通訊基頻模組。包含地面基頻收發技術、地面通訊協定技術等。已技轉 6件給廠商。另外在大型相位陣列天線方面,也有4件技轉給廠商。
  • 經濟部在2026年之前與低軌衛星相關計畫共計10項,其中工業局執行4項計畫、中小企業處執行2項計畫、技術處執行4項計畫。整體經費約新台幣31億元。
  • 太空產業台灣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
    • 2017年8月台灣「福衛五號」進入太空軌道後,因傳回影像嚴重模糊引發各界譁然。
    • 2021年1月台灣的「玉山」及「飛鼠」立方衛星發射後不久即提前退役。
    • 2023年「獵風者」衛星即將發射,後續尚有「福衛八號」、「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星系、「Beyond 5G低軌衛星」
    • 2021年時通過「太空發展法」
      • 預計至2028年將投入251億元
  • 南韓自主研發運載火箭「世界號2022年6月人造衛星送入離地面700公里的軌道
    • 成為全球第七個具有自主火箭將重1公噸以上的衛星送進太空的國家
    • 時間長達12年,耗資約新台幣450億元
  • 台灣電信三雄
    • 1. 中華電信:已與三家國際低軌道衛星業者簽訂保密協定
    • 2. 台灣大:可能包括SpaceX、Telesat、OneWeb以及衛星市場的新進業者
    • 3. 遠傳電信:將28GHz頻段的800MHz頻寬,除部份提供5G企業專網專頻使用之外,亦開放與低軌道衛星合作。

Reference

[14][20230222]電子五哥壯大太空國家隊
台灣衛星零組件強,但分散,國家太空中心規劃自製六顆低軌衛星,目標2024年前有六成零組件為台灣自製。

第三期國家太空計畫為期十年,將發展B5G低軌通訊衛星產業,規劃在2021年至2024年投入40億元,開發實驗型低軌衛星通訊技術的開發與系統建置,目標是在2025年發射台灣首顆B5G衛星。

業界人士分析,國家太空中心規劃台灣將自製六顆低軌衛星,前兩顆為國家太空中心與工研院合作,後四顆開放廠商合作,預計2025年至2026年陸續發射,除2024年前零組件六成台灣自製以外,更關鍵的是要有大型衛星系統整合公司來完成整個衛星的串聯、組裝製造。

[13][20221205]低軌衛星商機大 須先解決3大技術缺口 | 英國也有意規劃國家級半導體戰略
華為目前多箭齊發低調轉向半導體相關領域,2022年中以來,更找上多家台設備與材料廠合作,並給予長約合作承諾,近期因美國禁令升級更擴大下單拉貨。

另外,近期「去中化」、「去台化」等市場話題雖然不見得對於每家業者都適用,但市場傳出,已經有部分台系業者把部分委由兩岸封測代工(OSAT)的訂單移轉到東南亞業者手中,為現在進行式。

以下是今日5則科技供應鏈重點新聞摘要:
三星手機傳砍單 台IC設計再受創

熟悉手機市場人士指出,以各國手機市場低迷狀況,三星第4季下修生產量是必然,三星先前也數度下調2023年生產目標,可見對2023年手機市場也是相對保守,力守旗艦手機市佔率應是三星的重點目標。

在此情況下,對台系IC設計業者難免會有負面影響,但影響程度應該不算特別嚴重,主要是因為台系業者對三星出貨規模都不算太高,在大環境全面衰退下,三星減產的衝擊就不會太大。

英國籲規劃國家級半導體戰略
英國全境大約有25座晶圓廠,但大部分設備僅能用於180奈米以上的製程節點,只投入特定的應用,雖然盈利能力很強,特別是在汽車市場,但沒有任何一座廠能夠生產28奈米以下的半導體,短期內也很難看到這樣的先進晶圓廠建立。

化合物半導體被視為英國有望重新取回製造實力的領域。英國磊晶晶圓材料企業IQE執行長Americo Lemos表示,包括淨零排放目標、自動駕駛、電信5G等,大部分所謂的創新「大趨勢」(megatrend),需要使用更多化合物半導體,這是英國可以抓住的一個機會。據估計,2020年英國化合物半導體市場價值大約80億美元,但預期會在2024年成長至110億美元。

中國光通訊年底現急單 台廠等無春燕轉換重心
受到中國5G建置放緩,光通訊需求疲弱已延續近2年,不過從2022年下半起,中國光纖到府(Fiber To The Home;FTTH)湧現回補庫存的急單需求,挹注供應鏈第4季出貨回溫,但5G設備價格競爭持續激烈及產品規格改變,多家台系廠商對於中國5G需求難抱期待,轉向耕耘北美、歐洲市場商機。

光通訊磊晶廠聯亞指出,2022年第2季起陸續看到中國電信需求開始回溫,但僅有少數大型客戶開始新增訂單,到了第3季,台灣、中國等多家客戶也都開始增加訂單,加上歐美5G需求增溫的加持帶動,預計2023年會新增不少訂單,成為營收增幅最大的業務。

賓士搶攻台灣EV市場 電池、底盤到軟體全面布局
電動車市場商機龐大,成兵家必爭之地,為打造差異化價值,車廠除精進電池技術外,也推出專屬的作業系統(OS)。據DIGITIMES Research觀察,智慧座艙產業發展日益加速,預估至2030年全球產值將近700億美元,座艙功能發展趨勢可歸納為車載娛樂、連網服務與沉浸式體驗。

台灣賓士品牌體驗管理暨公關主任張光磊表示,賓士研發MB.OS系統,將串聯車輛與雲端,打造標準化軟體平台,包含動力總成、自動駕駛、資訊娛樂與車身系統。

低軌衛星台廠興致高 經濟部:先解決3大技術缺口
SpaceX、OneWeb、Amazon及Telesat,未來低軌衛星部署總數量將超過2.3萬顆,在40個國家提供衛星服務。據經濟部的最新盤點,經濟部在2026年之前與低軌衛星相關計畫共計10項,其中工業局執行4項計畫、中小企業處執行2項計畫、技術處執行4項計畫。整體經費約新台幣31億元。

經濟部官員表示,台灣廠商在傳統衛星天線、上游元件、電源供應、路由器等已具備能量,但通訊基頻模組、大型相位陣列天線、射頻晶片等3項技術仍仰賴國外進口。因此,經濟部技術處已委託法人機構發展通訊基頻模組。包含地面基頻收發技術、地面通訊協定技術等。已技轉 6件給廠商。另外在大型相位陣列天線方面,也有4件技轉給廠商。

[12][20221128]避免衛星入軌後失能 太空中心強化地面控制設計

2017年8月台灣的「福衛五號」進入太空軌道後,因傳回影像嚴重模糊引發各界譁然。2021年1月台灣的「玉山」及「飛鼠」立方衛星發射後不久即提前退役,也讓立委頗有微詞。2023年「獵風者」衛星即將發射,後續尚有「福衛八號」、「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星系、「Beyond 5G低軌衛星」,政府恐無法允許技術有任何差池。

台灣自主研發的「獵風者衛星」11月25日完成最後一項測試,代表衛星已通過所有模擬太空環境的考驗,可維持最初設計的性能。不過為了確保能達成任務,太空中心也啟動獵風者衛星的操控演練,針對衛星升空後可能遭遇的各種狀況模擬除錯,一旦衛星發射後若遇到問題,可從地面下指令操控衛星來克服問題。

太空中心的衛星操控系統包含有衛星操控中心及衛星地面站,為因應「太空三期計畫」的10顆衛星操控,太空中心表示,已進行操控系統及軟體更新升級作業,以符合未來多衛星操作模式。獵風者衛星操控作業準備及Beyond 5G低軌衛星操控系統關鍵設計審查也將陸續完成。

對於外界關於立方衛星的質疑,太空中心解釋,玉山及飛鼠立方衛星均有達成軌道上通訊、發電、姿態等基本功能的任務,且有成功接收訊號紀錄並解譯。已滿足超過60天仍能運行操作的要求門檻。玉山立方衛星因為只能偶爾接收訊號,因而無法解譯有效資料。飛鼠立方衛星則因受到太空游離輻射的影響,造成電力次系統在重啟電路時發生異常無法回復。

國科會表示,獵風者衛星預計在2023年1月初召開「運送前審查會議」,檢視所有測試結果,若通過審查,獵風者即進入備便狀態,將配合火箭發射時程起運至位於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等待火箭發射升空。

根據太空中心提交給立法院的報告,後續的「福衛八號計畫」最高解析度可達0.7米,共有38家廠商參與衛星結構體與關鍵元件研發;「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星系計畫」亦是與產業界合作開發主動式相位陣列天線;至於一年花掉政府4億元以上預算的「Beyond 5G低軌衛星-通訊衛星發展計畫」,主要是作為台廠開發衛星元件的參考依據,協助廠商進入國際衛星本體與通訊酬載零組件供應鏈。

經濟部技術處已委託工研院投入毫米波(mmWave)通訊零組件及模組化關鍵材料技術,並開發B5G無線通訊接取核心技術與通訊協定軟體。以配合2025和2026年2顆Beyond 5G低軌衛星的發射時程。

[11][20221110]台灣新一批太空人才2023年報到

台灣產業界已有多家業者,搶進地面設備和衛星通訊酬載供應鏈,太空人才對台灣而言已炙手可熱。不但法人機構要擴大編制,產業界也需搶人才。相關官員表示,已經有7所學校向教育部申請設立太空相關系所,2023年9月將招收第一批生力軍。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太空發展法」及4部子法2022年1月20日正式發布施行後,政府和法人的太空任務愈來愈多,以前太空科技都是學研界在做,現在產業界也加入,因此國家太空中心2023年要增聘367名員工,執行各項計畫,其中也包括太空技術產業化。

至於台灣的人才缺口,吳政忠表示,2022年7月10日陽明交大的火箭發射,引起許多民眾的好奇,也激發年輕學子對太空探索任務和加入太空產業的興趣,台灣已有7間學校申請設立太空系統相關系所,2022年底前教育部應該會核定一波。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該中心2023年預算有55億元,太空預算逐年提高,顯示政府已相當支持太空科技發展。至於教育部核定的太空系所通過後,2023年9月將會有第一批學生入學。

未來包括數學、物理、化學、通訊、機械、電子、航太、地球科學的多元人才,只要有興趣都可以進到太空技術領域做相關研究。而成功大學11月7日的衛星科學工作坊,報名與參加人數和2021年相較倍增至400人。

根據國科會報告,2023年新增「光學酬載產業深耕計畫」及「被動反射面天線合成孔徑雷達(SAR)酬載研製計畫」,將太空光學遙測酬載研發產業化,使台灣在加工、檢測、真空鍍膜、與系統組裝校驗技術有所突破,並奠定台灣太空產業之精密機械與智慧自動化科技能量。

此外,2023年國科會新增「新創追星計畫」,要引導台灣產學研投入抗輻射電子零組件及關鍵元件模組開發;另外在立方衛星、微衛星研製計畫方面,則要持續進行微衛星、小衛星的關鍵零組件及元件研發。

[10][20221110]吳政忠:2026年把低軌衛星打上太空
吳政忠:2026年把低軌衛星打上太空 (digitimes.com.tw)

繼陽明交大後,成功大學近日在屏東旭海發射1,500公斤級推力及300公斤級推力之兩節式混合火箭,並完成氣動力脫節與高空點火關鍵技術測試。究竟台灣何時才能有自己的火箭把衛星打上太空?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主委吳政忠表示,火箭科技不是一蹴可幾,國科會目前計劃2026年之後,台灣的火箭把低軌衛星送上太空。

台灣早年即有意發展火箭科技,但美國政府以台灣曾經偷偷發展核武為由,擔心火箭科技會用於洲際飛彈,影響兩岸和平而百般阻撓。直到近幾年,太空商業化普及,中國的火箭不但能載人載貨,還自建「天宮」太空實驗站、有「祝融號」火星車登陸火星,2022年7月更有量子通訊衛星「濟南1號」登上太空軌道,可說走在世界的前沿。美國已沒有理由再阻止台灣自力發展火箭技術。

2019年由行政院長蘇貞昌核定的「太空三期計畫」有與產業脫節的漏洞,政府10年投入新台幣251億元,卻只做10顆照相衛星,與產業發展需求不符,也沒有發展火箭的預算和目標。因此相關政策近期已開始滾動調整,並擴充預算規模。

根據國科會9日向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提交的2023年預算報告,國科會2023年新增「入軌火箭計畫」,目標為2023~2028年間,開發三節式混合式火箭,將300公斤以上的酬載發射至低地球軌道(LEO)。

入軌火箭計畫」在2023年先進行任務定義及系統設計,以確認計畫之任務及火箭系統規格,並訂定各元件、次系統以及系統規格查核交叉參考矩陣(Verification Cross Reference Matrix;VCRM),並依系統工程推導第三節推進次系統推力以及所需燃燒時間,定義引擎尺寸及細部設計。

由於台灣亟需掌握產業發展先機,太空產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以2023年預算規模來看,國家太空中心發展計畫編列55億餘元,預算成長率達100.32%。至於太空中心原本的上級組織國家實驗研究院,2023年預算僅35.6億元,已低於國家太空中心。

不過國研院各項業務與研發費用合計仍成長21.74%,主要用於半導體技術開發與人才培育服務、高速計算與網路應用研究等計畫預算。

國科會表示,配合「太空發展法」所賦予之任務,新增「新創追星」、「入軌火箭」及「國家射場建置與營運」等3項計畫,以引導台灣產學研投入抗輻射電子零組件開發、帶動台灣火箭技術相關產業成形。



[5][2022-7-15]科技部:推動火箭國產化 進軍衛星發射市場
幾經波折,陽明交大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 執行HTTP-3A雙節火箭之第二節試射,終於在2022年7月10日清晨6時12分成功發射。科技部官員14日向行政院長蘇貞昌報告火箭研發成果,期待未來發展更精進太空技術並培育更多太空科技人才。政府的長遠目標是能使用國產火箭,提供衛星發射服務

南韓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世界號2022年6月成功把人造衛星送入離地面700公里的軌道,自此成為全球第七個具有自主火箭將重1公噸以上的衛星送進太空的國家。但南韓為了這一天卻也等了12年,耗資約新台幣450億元。台灣雖然羨慕,但在國家有限的資源下,也的確做不到南韓現階段的成果。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14日指出,HTTP-3A火箭之研製係為執行科技部計畫,由ARRC設計製造兩節式、具飛行導航控制能力的混合式燃料探空火箭,為類衛星載具,飛行高度的目標是100公里。為達此目標,ARRC團隊並自行開發「ZIYASim」六自由度飛行任務分析模擬器,也藉由本次飛行進行驗證。

蘇貞昌表示,在歷經一次次的嘗試、失敗、再修正,才有今日的順利成功,實屬不易。屏東旭海發射火箭成功是台灣發展自主火箭技術令人振奮的時刻,也是台灣發展太空產業重要突破的里程碑。政府一定會繼續大力支持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隨著太空發展所需預算、基礎設施及相關法制、產業鏈逐步到位。

不過行政院核定的10年251億元的太空發展預算主要用於發展遙測衛星,以及後來追加的B5G通訊衛星。行政院並未公布未來要加碼多少經費研發火箭,如果沒有政府預算支持或爭取到企業投資,「發展國產火箭,提供衛星發射服務」恐淪為口號。

而南韓世界號火箭除花掉約新台幣450億外,後續還有新台幣440億元要再做火箭、大型衛星、月球登陸船等計畫。可見要發展火箭科技,燒錢的規模十分驚人。

科技部擇定屏東縣牡丹鄉旭海村做為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域,使科研團隊能在合法、安全的發射場域實施發射,並期待透過常態性發射活動,增加火箭及衛星元件飛行履歷的機會;同時增進相關營運經驗,提供未來「國家發射場域」建置參考。長遠目標是能使用國產火箭,提供衛星發射服務。

蘇貞昌指出,太空產業是「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一,台灣不僅已具備衛星與火箭的自主研製能量,也有非常堅實的半導體、資通訊、機密機械等產業基礎,足以支援太空產業發展。他也請科技部持續督導國家太空中心,積極提升太空科技能量,也請各有關部會在此基礎上共同協力,早日實現「把台灣國力打上太空」的願景。

科技部表示,這次發射創下三個第一,包括:發展全球第一個直驅推力向量控制技術的混合式火箭;全國第一支由國人自製的具自主導航控制能力混合式火箭成功飛行;以及台灣在首座火箭發射場域啟用後,第一次發射探空火箭。

***[20220728]量子、太空、新世代半導體 新國科會應負成敗之責不過位於屏東旭海的首座國家科研火箭發射場域,在2022年7月10日第一次探空火箭發射卻引發爭議。因為政府部門宣布任務成功,但媒體追蹤後發現火箭引擎因為氧化劑填充不足而提早熄火,主要是團隊把「公斤」和「磅」的單位搞錯,造成氧化劑只填充45%的量。至於原定飛行約10分鐘,最高可達12公里的目標也未達成,只飛行3公里高,起飛至落海不到2分鐘,降落傘也沒有打開。

其實各界不應對已經奮鬥10年的陽明交大學生、工程師以及研究生苛責,畢竟台灣在美國官方的長期反對與無形干預下,火箭科技的發展本來就有志難伸。過去政府的補助與支持也遮遮掩掩,學生和老師苦於沒有經費不知吃了多少苦頭。

[4][2022-6-23]鼓勵低軌衛星服務落地 前二年頻率使用費低至1折
莊衍松/台北


台灣「太空發展法」立法通過後,各界對於台灣發展低軌衛星產業供應鏈抱以最高的期待。科技部長吳政忠到美參訪SpaceX時,更當面建議該公司在台灣設置測試中心或實驗室,驗證台灣廠生產的元件,提高驗證效率。為因應SpaceX等低軌衛星業者可能來台落地,行政院已同意核配衛星頻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近期則預告低軌衛星使用頻率的收費標準。

國際行動通訊技術標準組織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3GPP)目前正進行5G Advanced通訊技術標準版本的制定,討論非地面網路(Non-Terrestrial Networks;NTN)作為技術標準的一部分,應用高空平台與低軌衛星等涵蓋範圍的優勢,縮短城鄉數位落差。國際電信聯合會(ITU)亦正積極針對衛星通訊所需使用之頻譜範疇進行規劃。

有鑑於下世代衛星通訊為落實總統「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之重要項目;再者低軌衛星通訊具有廣域涵蓋之特性,可提高天空、海上、山區及離島等不經濟地區的訊號涵蓋,有助於促成萬物聯網,帶動各種智慧應用。

因此,行政院2022年3月11日正式核定修正無線電頻率供應計畫,規劃釋出10.7~12.7GHz、13.75~14.5GHz、17.7~20.2GHz及27.5~30.0GHz等頻率,開放電信事業申請作為同步與非同步衛星固定通訊之衛星通訊網路設備接取使用。

根據NCC計費公式,衛星通訊網路頻率使用者每年應繳頻率使用費為每MHz新台幣1萬元,再乘以指配頻寬年度調整係數、干擾處理係數等。其中指配頻寬包含饋線鏈路及服務鏈路之上鏈頻寬。考量衛星部署初期成本較高,覆蓋有限,年度調整係數在2023~2024年為0.1,也就是打1折。2025年調整為0.3、2026年為0.5、2027年為0.7、2028年為0.9、自2029年起恢復為1。

NCC官員指出,無線電頻率為全體國民共享之資源,NCC需規劃管理並確保無線電頻率之和諧共用。依據ITU衛星干擾處理原則,不得對既設電台造成干擾,且非同步衛星不得干擾同步衛星,非同步衛星系統間頻率應和諧有效共用。其中有干擾可能的27.9~29.5GHz須與既有行動寬頻業者協議使用。無線電頻率使用期限為2年,屆期得申請核配。

NCC規定,開放衛星頻率依「電信管理法」選擇採取定期受理申請及審查方式辦理,申請人應依規定登記為電信事業,並於開放受理期間檢具申請書、無線電頻率使用規劃書及資格證明文件提出申請,經審查合格後,取得頻率核配資格。業者取得頻率核配資格後,還需申請設置公眾電信網路、取得頻率使用證明,及經審驗合格後,才能開始提供服務,並需配合政府通訊監察等相關監理規定。

[3][2022-06-20]車用低軌衛星…群創不缺席
經濟日報/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
車用低軌衛星…群創不缺席 | 科技產業 | 產經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群創(3481)半導體事業邁大步之際,在當紅的車用、低軌衛星領域也不缺席,在車載面板、液晶超表面平板衛星天線產品皆有斬獲。

群創董事長洪進揚表示,群創已站穩電視牆市場前三強,且數位轉型已見成效,將持續朝智慧製造、智慧營運方向推進。

僅管面板產業景氣下行,鴻海今年股東會後將退出全面群創董事會,但鴻海在上周股東會釋出利多訊息,帶動鴻家軍股價走揚,群創在非面板技術的研發方向,也與鴻海目標一致。

洪進揚在群創股東會營運報告書中指出,群創以公眾顯示器(PID)成功擴大場域市場應用,並以窄邊框拼接屏,站穩電視牆市場前三強。

隨著AI、5G與物聯網的新浪潮帶動,智慧車用面板重要性與日俱增,群創經營車用面板市場多年,車用客戶已取得特斯拉、積架、BMW、福特、保時捷、通用(GM)及中國大陸一線車廠訂單。

洪進揚指出,預期未來車用市場會朝向大型顯示發展,群創開發出適合駕艙體驗的視覺感受,搭配汽車內飾設計的切割工藝,以及曲面顯示技術等都已著手研究,陸續進入量產階段。

在無線通訊領域,洪進揚說,已量產液晶超表面平板衛星天線產品,並與近年積極開發的面板級封裝技術結合,開發出相位陣列天線

[2][2022/06/20]中華電 加速布局低軌衛星
工商時報 林淑惠

NCC規畫最快6月底開放低軌道衛星執照申請,中華電信透露已與三家國際低軌道衛星業者簽訂
NDA保密協定,將盡快將服務引入台灣,至於合作模式,不排除任何方式,合資只是其中一項可能性。

中華電董事長謝繼茂表示,台灣在相關規定裡特別規範了資本比例、申請人必須登記為電信事業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必須是本國籍,所以從這些規定來看,中華電信與國際低軌道衛星業者合作,就會有很多組合模式。

對競業提出希望NCC規範「不能獨家代理」一事,謝繼茂認為,低軌導衛星執照申請並未限制申請家數,加上國際多家業者表達有意願進入台灣市場,在多對多的市場組合下,要不要獨家合作應屬商業談判範疇。中華電將盛情邀請國際業者儘快進入台灣市場,但今年只剩六個月,應該是看不到,但希望愈早引入愈好。

另外,NCC正審查台灣大/台灣之星、遠傳/亞太電信的合併案,針對頻譜超過1/3限制規定,中華電信堅持應該遵守既有規定,謝繼茂說,頻譜1/3上限是在4G/5G每一次競標時都有明文規定,事後遵守這樣的規定是展現政府信賴保護原則、維持市場公平競爭,非常重要。

謝繼茂說,過去幾個合併案,包括2015年國碁與亞太電信合作,這次遠傳與亞太電信合併,都可以看到業者主動對超標的頻譜事先拿出來轉讓,遵守法規的展現,所以不應該有「合併就有例外」情況發生,畢竟投標當時大家都已經過仔細核算如何投標才不會超標1/3,無論如何都不能因為合併而「遶道」,否則對於當初參與競標頻譜的業者而言相當不利。國外也是如此,美國FCC對於頻寬上限非常重視,尤其是1GHz以下的頻譜,不會容許頻寬超限的事情發生。

近期中華電信積極祭出隱藏版的行動、寬頻上網資費,受到市場關注,謝繼茂說,這部份屬於戰術面的促銷,中華電信隨時注意市場動態,對手推出哪些方案,中華電信也會有相對應的方案出來。謝繼茂強調,整體而言,各家業者對於資費,心裡都會有一把尺,絕對不會再去踩499的天然界線,對於價格仍然會理智應對。

[1][2022-6-7]低軌衛星商機媲美半導體 陳其宏:得太空者得天下
郭靜蓉/專訪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

佳世達自2014年起展開價值轉型,第一階段以2022年高附加價值新事業營收過半為目標,第二階段則要加速轉動價值升級、達到獲利過半的目標。為了達此願景,佳世達持續在優化現有事業、擴大醫療事業、加速解決方案和布局5G網通事業等四大營運方針加深加廣。

佳世達2021年的合併營收已較2014年成長翻倍,獲利增加約5倍,聯合艦隊夥伴如友通、羅昇、明泰、拍檔等也持續擴充事業版圖,將佳世達的價值轉型,進一步提升為台灣產業的價值轉型新模式。

推動佳世達轉型的就是現任董事長陳其宏,他除了持續佳世達的大艦隊模式外,也相當看好低軌衛星的未來發展,同時認為「得太空者得天下」,以下是陳其宏的專訪紀要。

世界大國爭先恐後 太空競賽全面開打

在網通領域,5G行動通訊上路讓許多創意變為可能,而低軌衛星更被視為是實現全網路的最後一哩路。5G與低軌衛星都是基礎建設,就像是高鐵一樣,在數位匯流時代,會讓所有的AIoT變得暢通無阻,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

到底低軌衛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事實上,各國的太空競賽早已開始展開,根據統計,目前全球至少有1.2萬顆人造衛星圍繞在地球外,而仍有在運轉中的衛星至少超過8,400顆,多數都是低軌衛星

在這麼多人造衛星中,美國至少打了4,200顆上太空,俄國則有1,500顆以上,中國、英國、日本、印度,則各為630顆、520顆、210顆、110顆以上,顯見世界各主要大國都已展開太空競賽。這些衛星的用途主要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軍事類:偵察、殺手,二是天候類:預警、氣象、天文,三是商用類:導航、探測、遙測、通訊等。

為何各國要開始展開太空競賽?購買太空門票?因為這些主要大國都體認到「得太空者得天下」這個道理。值得注意的是,當人造衛星愈來愈多,在衍生商機的同時,其實也產生危機。

因為根據預估,太空大約只要2.5萬顆衛星就會滿了,目前已佔了一半,但世界各國仍持續發射衛星卡位商機,但太空如此擁擠,衍生的問題是要如何管理?以及如何定義疆域等問題?

低軌衛星與5G互補 既通天也接地

「為何得太空者,可以得天下?」這要從全球衛星通訊需求推升的成長動能談起。事實上,衛星上網需求相當龐大,縱使網路現在如此發達,但有49%的全球人口,迄今仍無網際網路可使用,總數逼近40億人,其中,55%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是無網際網路可用的。

此外,偏遠或移動上網需求仍未有效解決,像是航空、航海、偏遠地區等,也有救災這樣的需求。同時,衛星服務無需地面開路佈線施工,可大幅降低成本與建置時間等待,而低軌衛星將可提供1Gbps的速率,已經達到5G通訊的網速。為何低軌衛星會如此熱門?其實關鍵進展與幾個原因有關。

第一是更快:也就是以高通量衛星技術(HTS)突破,讓傳輸量倍增;第二是更小:衛星小型化與結構簡單化,可以省空間,也可以增效益;第三則是更省:也就是火箭發射成本降低,一般來說,低軌衛星的發射成本每公斤約新台幣15萬元,中軌衛星約數10萬元,而同步衛星每公斤則是在百萬元以上,由此可見這其中的差別。

低軌衛星可產生與5G互補的效用,用「通天與接地」來形容也不為過。以通天來說,低軌衛星通訊主要是衛星訊號覆蓋不受地形佈線限制,針對偏遠、海上、空中、運輸車輛等,提供行動上網的需求仍大。

至於接地,也就是以5G地面通訊因應,舉例來說,當車輛駛入隧道或上方遮蔽的空間時,可結合Wi-Fi、5G提供不斷網服務,另外,城市地區仍以5G網路、光纖接入、ADSL、Cable Modem優先。

以Starlink來說,衛星網路服務已在20餘國開通,衛星數量已超過2,000個,約達美國所屬低軌衛星總量中的一半。目前全球用戶超過14萬人,主要客群就是偏遠或難建網路的區域。產品項目包括天線與支架、無線路由器,移動基地台則是隨處架設、即架即上網。在傳輸速度方面,下傳速率為80~100Mbps、上載速率為20Mbps。費用則是單次設備費499 美元,每月服務費99美元。一般而言,外界的評價是簡單、好用與高速。

Starlink最近引起話題的就是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副總理暨數位轉型部長Mykhailo Fedorov向Elon Musk喊話,要求支援Starlink網路服務,2月26日Fedorov在Twitter發文,2月27日Musk回文指出Starlink服務已開通,3月1日則送達更多的地面接收設備。也因為這起事件,更加凸顯低軌衛星在科技戰役中所扮演的角色。

事實上,因為全球主要大國都看好低軌衛星的未來發展,因此吸引許多企業布局,以目前全球主要低軌衛星計畫的量產與發射進度來說,Starlink的商轉規模最大,除了超過2,000顆衛星的部署之外,也具發射成本的優勢,同時電動車聯網將成為其一大利器。

此外,OneWeb也同樣引起注意,該公司於2020年3月時出現資金周轉問題,因而申請破產保護。由於OneWeb破產主因是現金不足,而非來自產品或營運等根本性問題,因此在申請破產保護後,立即吸引眾多買家目光,最後由英國政府聯手擁有全球第三大電信版圖的印度財團巴帝全球(Bharti Global),於2020年7月成功標下OneWeb

而歐盟在2022年2月時宣布,將投入60億歐元打造安全通訊的低軌衛星系統,由於OneWeb是全球第二大低軌衛星廠商,規模僅次於SpaceX,再加上獲得英國政府及印度、法國、日本企業的資金支持,有望成為未來歐盟重要的低軌衛星夥伴,而台廠已經切入其供應鏈,預期未來商機可期。

台灣立法院已在2021年時三讀通過「太空發展法」,由於台灣已具備衛星的自製能力,民間產業也相繼投入太空科技發展,預計至2028年將投入251億元,扶持衛星產業,培養太空科技人才,而2025年台製衛星也預計發射。

低軌衛星熱門 台供應鏈商機可期

根據美國衛星產業協會(SIA)統計,2020年全球太空經濟產值約達3,713億美元,其中,衛星產業產值佔73%,共2,706億美元,相當於全球半導體產值4,400億美元的63%,另外,地面設備產值共1,353億美元,接近2021年台灣半導體的產值,該領域不只是產值高,也是台灣業者最具商機之處。

分析台灣業者在低軌衛星的商機,地面設備將是主要商機之所在,主要產品或服務包括碟型天線、平板相位陣列天線、小型地面接收站、小型基地台、路由器、衛星導航系統等,至於布局重點則在於低成本、模組化、標準品趨勢,另外也可客製化小量快速出貨等。

至於在衛星服務上,屬於新興商機,主要產品或服務則是聚焦在氣象預測、影像遙測、太空觀測、災害救援等,適合布局的重點在於複合式數據的加值應用與分析利用;而衛星製造屬於高階商機,擁有高毛利,至於衛星發射的機會台灣則較低。

雖然低軌衛星的商機前景看好,但也不是沒有挑戰,像是太陽風暴、太空垃圾都有可能損壞衛星;另外,過多衛星的太空交通管理(Space Traffic Management)也是問題,在目前已發射的1.2萬顆衛星中,有4,000顆以上已經壞損,成為太空垃圾,但還是繼續繞軌道高速飛行,而在8,400顆以上的運轉衛星中,不時的碰撞,當然是危害,但也會是商機。

此外,2030年預計衛星總量將達2.5萬顆以上,由於太空的空間有限,除了先卡位先贏之外,也可留意低軌衛星約5年需要更新的頻率,可以關注運行監控與汰換商機。

太空產業屬於三高產業,具有高資金、高技術、高風險的特性,因此在資金、訂單和付款條件等財務管控上須謹慎,另外,衛星服務的定價策略與成本控制也是相當重要的,需要尋求有效的營收與獲利模式,才能夠維持競爭力。

明泰、仲琦布局低軌衛星產業鏈

佳世達集團看好未來「得太空者得天下」的低軌衛星商機,集團內已有明泰科技、仲琦科技布局低軌衛星產業鏈,明泰的產品是地面通訊設備,能直接接收低軌衛星訊號,仲琦則是家用Wi-Fi路由器以及Hitron Cloud,能有效串連整合家庭用戶的寬頻上網需求,並持續優化整體上網體驗。

仲琦出貨至美國低軌衛星通訊服務商的Wi-Fi 6無線網路路由器,於2022年第2季開始放量。此款路由器主要針對家庭用戶需求打造,支援Mesh Wi-Fi功能,可搭配旗下Wi-Fi 6無線網路延伸裝置及Hitron Cloud雲端家庭網路管理方案使用,打造高速、低延遲且穩定的全屋家庭網路系統。

仲琦的優勢在於自行開發的Hitron Cloud雲端家庭網路管理軟、硬體整合解決方案,此解決方案具備網路分析及管理功能,可搭載於仲琦旗下路由器、閘道器及網路延伸器,讓營運商得以運用智慧分析提供更優質的寬頻連線品質。

隨著低軌衛星佈建蓬勃發展、用戶規模成長及Wi-Fi 6網路升級,仲琦對未來相關路由器裝置業務展望樂觀,並將持續優化硬體設備品質及軟體加值方案,以提供更完整的使用體驗。

至於明泰則是參與經濟部工業局主題式計畫,邀集合作夥伴,共同進行低軌道衛星用戶終端(User Terminal)產品開發,預計2023年開始出貨,一起打世界盃。同時,也結合國內各家廠商優勢,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客戶的規格轉化成產品,可加快產品研發時程,並降低成本。

經濟部工業局有鑑於低軌衛星產業的快速發展,於2021年主導地面接受站主題式計畫,提供科專補助、加速國內產業鏈結,並媒合國內廠商與海外客戶。明泰除參與此計畫,也運用明泰各大關鍵技術:天羅(4G、5G、6G/低軌衛星)地網(光纖)、神機(邊緣運算伺服器)妙算(人工智慧),以滿足客戶未來高頻寬、低延遲、廣覆蓋的市場需求。

沒有留言:

電子與通訊

這裡就是我的新的Blog 將以電子與通訊 做為本人研究探討之地!!
希望能夠更加了解神奇的宇宙 歡迎各位光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