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蘋果供應鏈:觀察鴻海、和碩、緯創與立訊之發展

[20240430] 蘋果供應鏈由中國轉移,中國河南手機出口大降6成
蘋果將原本集中於中國的供應鏈陸續轉移,河南今年第一季手機出口額為272.6億人民幣(約台幣1229億,以下同),較去年同期暴跌61.2%;手機出口數量從1688.7萬支降至664.5萬支,減幅也超過6成,手機出口量少了1024萬支。

根據中國鄭州海關資料顯示,河南省今年第一季手機出口額為272億6000萬人民幣,比去年同期的711億減少61.7%。從數量來看,手機出口量從2023年第一季的1688萬7000支,縮減至今年第一季的664萬5000支,暴跌60.1%。

由於主力產品手機出口暴跌,河南省第一季的進出口額較去年同期下跌23.4%,跌幅僅次於江西省的39.4%,成為全中國第2慘。

河南省是中國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蘋果公司最大的合作伙伴富士康在該省的鄭州市設有工廠,鄭州廠產量一度占蘋果總生產量的60%,有全球最大iPhone生產基地之稱,在新冠疫情之後,其地位大不如前。

此外英媒指出,在經歷了長期的中國製造代工之後,蘋果面臨3000億美元價值的「中國製造」問題。多年來,每部 iPhone 的背面都印有:「由蘋果在加州設計。中國組裝。」的字樣。而在今年4月份,蘋果公司悄然做出了變化,企業不再在 iPhone 背面標注這些字樣,而是更改爲「由加州的蘋果公司設計,並且由世界各地的人們製作。」這可能反映出蘋果公司與中國之間的長期互利關係開始出現破裂,企業正逐漸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根據蘋果公司上週發布的數據,目前企業與數百家零件和材料供應商建立關係,雖然中國的供應商份額仍然是最大的,但其市場蛋糕正在慢慢的轉向其他地方。在2023年,蘋果公司的465 個生產基地中有 156 個位於中國,佔總體的 33.6%。而在五年前,這個比例爲46%。失去的份額大多轉向了越南、台灣、韓國與印度等國。

目前蘋果希望最快明年在印度生產總量四分之一的 iPhone。在這之前,蘋果經歷了2022年疫情期間的中國富士康工人大逃亡事件,此舉直接導致蘋果公司的產品生產日期延誤,導致蘋果對中國的製造鏈失去大量信心,尋求退路。自2023年以來,新的 iPhone 機型從發布之日起就在印度和中國同時生產。

蘋果並不是唯一一家準備將生產遷出中國的公司。上海美國商會發現,去年在華經營的美國公司中有五分之一正在轉移供應鏈,五分之二正在尋求重新部署原本計劃在中國的投資。

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蘋果一直在中國保有大量業務。目前中國市場的動能顯著衰退,2024 Q1季度,蘋果失去智能機銷售第一的位置,落後於中國國內廠商Vivo和榮耀。在2024 Q1,蘋果在中國的銷售額將達到 159 億美元,同比減少 11%。

[20240424] 蘋果供應鏈,台灣落後中國10家,一顆蘋果救台灣盛況不再

本次蘋果公布的是2023會計年度供應鏈名單,兩岸入榜差距持續擴大、達十家。蘋果於官網揭露最新供應鏈名單,全球共有187家入列,兩岸蘋果鏈呈現「紅鏈躍進、台鏈消退」態勢。台廠「二進四出」,較去年少兩家,共43家進榜,占比約22.9%;陸廠則「八進四出」,較去年增四家,共53家入列,占比約28.3%,比台灣多出5.4個百分點。

其實在蘋果2020會計年度前,台廠占蘋果供應鏈家數高於陸廠,2020會計年度起,蘋果為降低成本,開始大量導入紅色供應鏈,陸廠家數首度超越台廠。而
蘋果最新供應鏈名單,只揭露2023年會計年度前98%在材料、製造與組裝方面的直接支出相關供應商,因此可能出現即使部分廠商一直都在蘋果供應鏈內,但因年度採購占比變化,在名單中消失或又納入的狀況。

目前中國穩居目前蘋果供應鏈廠商最多的地區。印度塔塔集團旗下塔塔電子,因收購緯創印度廠而首度入列,成為蘋果全球供應鏈重塑的一大象徵。

最新名單中,台廠新進兩家分別為PCB載板廠南電與未上市的金箭印刷集團,這是南電睽違多年再度入列蘋鏈。

四家遭剔除的台廠為聯詠、南亞科、嘉澤、精密金屬機構零件廠鈦鼎科技,其中,鈦鼎科技為未上市公司,聯詠前一次首度打入蘋鏈,僅隔一年就遭除名,聯詠對此不評論。南亞科也遭剔除,近一年多來消費性電子市場疲軟,蘋果靠三星和SK海力士幾乎就滿足記憶體需求,可能是南亞科此次未入榜的原因。嘉澤是英特爾CPU Socket主要供應鏈,也有供應I/O連接器等零組件,法人推估,蘋果近年來力推自家晶片,可能因此降低對英特爾CPU Socket供應需求,連帶影響嘉澤供貨。

其他台廠老面孔包括台積電(2330)、鴻海(2317)、大立光(3008)、玉晶光(3406)、台達電(2308)、廣達(2382)、日月光投控(3711)、華邦(2344)、仁寶(2324)、可成(2474)、正崴(2392)、華通(2313)、光寶科(2301)、和碩(4938)、晶技(3042)、欣興(3037)、燿華(2367)、緯創、國巨(2327)等,持續入列蘋果供應鏈名單。

陸廠則為「八進四出」,包括寶鈦股份、酒泉鋼鐵、中石偉業科技、凱成科技、三安光電、博碩科技、東尼電子、正和集團均入列;江蘇精研、美盈森集團、深圳得潤電子、盈利時則遭剔除。

不過,近年來智慧手機、筆電市況疲軟,加上蘋果的利潤愈來愈低,包括可成、緯創等台廠都逐漸淡出蘋果供應鏈,且科技趨勢主流也正逐步轉移到AI應用,過去一顆蘋果救台灣的時代已逐漸成過去式。

以可成為例,剛切入iPhone機殼供應鏈時,毛利率動輒百分之45至50,但隨著蘋果陸續扶持陸系手機機殼供應鏈,在市場削價競爭下,可成毛利率轉眼間已掉到只剩下2字頭,為了不願淪為紅海市場,可成最終在2020年選擇退出,但是2023年蘋果供應鏈仍有看到其蹤影。

不光是可成,和碩(4938)集團旗下鎧勝(5264)以及代工大廠緯創,也因為同樣的原因,陸續退出iPhone供應鏈,只是上述二家業者與蘋果分手的方式較為和緩,而可成則是「壯士斷腕」,直接出售旗下iPhone機殼生產基地給陸廠藍思科技。

早在AI應用橫空出世之前,台廠就已警覺到蘋果iPhone訂單的利潤正快速下滑,但礙於訂單量大,加上當時尚未有新的科技主流能取代,因此都在忍痛接單,承受來自紅色供應鏈的削價競爭;如今AI應用火熱,台廠若在蘋果鏈無利可圖,勢必會加速「脫蘋」,轉頭擁抱AI市場,緯創正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目前iPhone機殼的毛利率恐怕只剩下「1字頭」,遠不如全盛期動輒四、五成;反觀AI相關應用毛利率都至少在「3字頭」,而且不僅毛利率高,單價也高,吸引不少關鍵零組件廠積極搶進,科技主流的改變,也正影響蘋果供應鏈的變化。

此外,其實蘋果推出的2023年供應商名單,算是一種落後指標,每年都有一些廠商來來去去。從名單來看,一部分可能就是真的不再服務蘋果這個大客戶,但也有一部分廠商,是因為蘋果每年在供應商認定的標準上有所浮動,導致有時候被列入有時被踢出,因此並不能完全依照這個名單,來判斷一家公司是否仍是蘋果供應鏈廠商之一。

蘋果供應鏈一直是過去台廠發光發熱的關鍵,但若毛利率漸低,盡速轉換戰場並非壞事,因此擠入蘋果鏈不必高興太早,而退出蘋果鏈也不必過於悲觀,唯有公司本身的營收、獲利持續成長才是正道。

[20240118] 鴻海印度布局成為蘋果代工老大
蘋果在印度2023年生產並出口的iPhone型號(iPhone 11到15)。鴻海仍是印度最大iPhone組裝代工業者,佔總產量的68%比重;和碩則以約18%產能居次,而緯創廠則佔剩餘的14%比重。

iPhone產量數據已超過印度生產連結激勵(PLI)計畫設定的目標,可望為蘋果代工廠依支出規模而獲得額外激勵資金。蘋果主要代工合作夥伴鴻海、和碩以及緯創,都已在印度設有廠區,其中緯創印度廠經營權已轉讓給塔塔集團(Tata Group),以上皆取得PLI補貼資格。

另外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資料顯示,蘋果在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市佔率近年來持續攀升,由2018~2019財政年度(2018年4月~2019年3月)的2%,已增至2023~2024財年(2023年4月~2024年3月)的6%;反觀Samsung則在同期間,由26%下滑至20%。

此外,蘋果也成為印度第一個出口額突破50億美元大關的獨立品牌,並帶動印度手機總出口額達到9,000億盧比。2023~2024財年前8個月(2023年4月~11月),手機帶動電子產品成為印度第五大出口商品類別。

印度商務部官員表示,蘋果某種程度兌現承諾,讓印度成為第二大iPhone生產基地,並積極打造印度供應鏈生態系統。

在蘋果二○二○會計年度前,台廠占蘋果供應鏈家數都高於陸企,二○二○會計年度起,蘋果為降低成本,開始大量導入紅色供應鏈,陸企家數首度超越台廠,成為蘋果供應商最多的區域,今年家數差距更持續擴大,達到十家。

不過,近年來智慧手機、筆電市況疲軟,加上蘋果的利潤愈來愈低,包括可成、緯創等台廠都逐漸淡出蘋果供應鏈,且科技趨勢主流也正逐步轉移到AI應用,過去一顆蘋果救台灣的時代已逐漸成過去式。

以可成為例,剛切入iPhone機殼供應鏈時,毛利率動輒百分之四十五至五十,但隨著蘋果陸續扶持陸系手機機殼供應鏈,在市場削價競爭下,可成毛利率轉眼間已掉到只剩下二字頭,為了不願淪為紅海市場,可成最終在二○二○年選擇退出。

法人表示,蘋果供應鏈一直是過去台廠發光發熱的關鍵,但若毛利率漸低,盡速轉換戰場並非壞事,因此擠入蘋果鏈不必高興太早,而退出蘋果鏈也不必過於悲觀,唯有公司本身的營收、獲利持續成長才是正道。

不光是可成,和碩(4938)集團旗下鎧勝(5264)以及代工大廠緯創,也因為同樣的原因,陸續退出iPhone供應鏈,只是上述二家業者與蘋果分手的方式較為和緩,而可成則是「壯士斷腕」,直接出售旗下iPhone機殼生產基地給陸廠藍思科技。

業界人士指出,早在AI應用橫空出世之前,台廠就已警覺到蘋果iPhone訂單的利潤正快速下滑,但礙於訂單量大,加上當時尚未有新的科技主流能取代,因此都在忍痛接單,承受來自紅色供應鏈的削價競爭;如今AI應用火熱,台廠若在蘋果鏈無利可圖,勢必會加速「脫蘋」,轉頭擁抱AI市場,緯創正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業界人士分析,目前iPhone機殼的毛利率恐怕只剩下「1字頭」,遠不如全盛期動輒四、五成;反觀AI相關應用毛利率都至少在「3字頭」,而且不僅毛利率高,單價也高,吸引不少關鍵零組件廠積極搶進,科技主流的改變,也正影響蘋果供應鏈的變化。

[20240102] 和碩昆山廠給立臻,但是立訊公開否認與立臻關係
和碩2023年底閃電宣布出讓世碩昆山廠控制權給「策略投資人」立臻精密,但立訊「公開否認」跟立臻精密是母子公司。外界多認為立臻是立訊集團成員,等同於立訊董事長王來春接手和碩昆山廠,但其實,立訊在2021年即透過董事長辦公室秘書公開否認立臻精密是立訊精密子公司,台面上立訊持有常熟立臻也只有10%股權,更只有立臻江蘇0.02%股權。

為何立訊集團強調跟立臻集團非關係企業?蘋果供應鏈多元化策略近年不斷升級,日前鄭州廠在疫情期間曾一度封廠,影響新品上市,更讓蘋果積極降低製造集中化,避免旺季風險,分散供應鏈風險成蘋果重視策略,立訊已經是前三大iPhone製造商,扶植立臻可以分散集中化風險。根據蘋果供應鏈名單,立臻在今年公布的2022年供應鏈白皮書中上未出現。

根據中國網站資訊,2019年常熟立臻成立背後股東眾多,立訊精密、常熟立訊實業投資、立訊實業等合計出資6億人民幣,持有常熟立臻10%股權,換言之,立訊台面上只是常熟立臻10%股權的股東,不過,立臻創辦人張軍是立訊高階主管,故兩公司即便從財務面上非關係企業,但立臻仍難脫離泛立訊集團色彩。

常熟立臻後來投資60億人民幣成立立臻精密江蘇,常熟立臻持有立臻精密江蘇99.98%股權,立訊持股0.02%,立臻精密江蘇就是買下緯創昆山2廠(緯創江蘇及緯新資通昆山)的企業,這兩座工廠後更名立臻科技昆山,2021年立臻江蘇大手筆在昆山投資建廠,2023年5月復以10億人民幣成立昆山立臻控股,逐漸集團化掌握從台商接手的多座iPhone工廠。

根據集邦的報告,iPhone 15由4家代工廠包辦,由大到小分別是鴻海(2317)、立訊、和碩、TATA(緯創印度廠),第二跟第三大代工廠彼此在部分廠區因股權交易而有策略夥伴關係,這在過去也相對少見。

而和碩仍有中國上海、蘇州、重慶3生產基地,昆山引進在地策略夥伴後,和碩將不再注資昆山單一廠區,將該筆資金做用於全球製造布局,且業務接單跟研發技術仍由和碩負責,換言之,業界認為現階段仍是和碩接單後再下單昆山廠,短期內不影響和碩營收,但長期則因產業開放競爭,和碩仍須憑本身能力展現價值。

和碩在2021年透過子公司日麗放棄參與現增,將機殼廠日鎧股權由立訊及關連企業認購,和碩集團持股降至46.487%,喪失控制權,此次和碩以類似模式出脫昆山廠控制權,可以觀察出緯創在多元化布局上,偏好一次賣斷(賣昆山及印度廠均為賣斷),和碩則偏好漸進式調整,業界人士指出,手機是和碩重要產品業務,不會賣掉手機業務,也不致於退出手機供應鏈。

根據和碩年報顯示,2022年世碩昆山小虧5,000萬元左右,未來若在立臻注資下擴廠營運,若營運轉盈,和碩也能認列收益。

2021年起和碩加速多元化布局,包括投資墨西哥、越南、印度廠,多據點設廠也提高資金負擔,業界分析,近兩年和碩加速全球擴張投資,投資活動大增,使期末與約當現金餘額在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水位降低,透過昆山廠結盟模式有助於減少廠區周轉金負擔,有利於將股東權益最大化[2]。對於和碩這應是一步好棋,值得後續注意。

[20231228] 和碩賣子公司世碩給立訊子公司立臻精密
和碩原持有世碩電子(昆山)100%股權,為優化業務,擬進行現金增資增加註冊資本約21.08億元人民幣(等同約94.79億元新臺幣),將全數由策略夥伴立訊集團旗下子公司立臻精密製造(昆山)認購。和碩放棄世碩電子現金增資案之優先認購權,對世碩電子的間接持股比例從100%下降至37.5%,喪失該公司控制權。

和碩管理層表示,本次現增案將會增加和碩與立訊集團的合作,未來中國昆山地區的iPhone相關業務將由立訊集團來進行代工業務,儘管喪失世碩電子控制權,但仍會將中國手機業務認列於合併營收內,並不影響未來營收結構。

因為2023年11月,鴻海被中國查稅,推測和碩會降低世碩比例可能是到鴻海被中國查稅所造成影響,進而慢慢減少對中國的意賴程度。然而對於此事件可能有三個對象會受其影響,分別是Apple、和碩與立訊。
  • 對Apple而言,扶植中國供應鏈及重新佈局海外生產:由於全球通膨與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議題仍將持續,對Apple而言將中國部分iPhone代工轉移海外是個保險作法;然而,為了避免刺激中國當局,刻意扶植中國iPhone代工廠商立訊也是必要策略之一。另外對於Apple的佈局海外生產方面,印度政府特別積極給予優惠。2023年12月,印度邦政府發表聲明,鴻海計劃在當地加碼投資16.7億美元(約新台幣527億元),預定2024年4月生產iPhone,將創造約5萬個就業機會。鴻海印度子公司將以自地委建廠房,預計投入金額近500億元,此舉是為在印度進行iPhone新產品導入(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NPI)預做準備,這將是iPhone歷史上,第一次在中國以外地區做NPI,也顯示出Apple確定將扶植印度,成為全球另一個iPhone生產重鎮。
  • 對和碩而言,配合Apple需求調整產能規劃並加大印度布局:和碩降低持股世碩比例後,和碩可擴大中國以外產能,提升彈性與效率,另外資源整合可強化研發能力,期待可獲得更多訂單。長期有利和碩全球供應體系之彈性。此外,和碩持續加大在印度投資,以提升競爭力,除2022年印度清奈廠已投產iPhone,2023年亦取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之廠房使用權,未來將擴張印度iPhone產能。和碩在印度投資總額已達約27.5億美元。而此策略也符合Apple全球布局,預估iPhone印度產製全球占比將由2022年6%提升至2025年的25-27%。然而,雞蛋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中並非良好策略,因此和碩為降低對Apple依賴,近年積極布局非iPhone領域,提高伺服器、電動車、5G O-RAN等高毛利率產品及利基型產品占比,預估長期獲利結構將逐步改善,其耕耘已久之車用電子產品已切入美系電動車大廠供應鏈,預計未來5-10年將保持每年穩定成長。
  • 對立訊而言,受惠Apple刻意扶植,接收現有廠區快速提升戰力:立訊取得世碩主導權一案,應是大客戶Apple首肯,立訊近年接連打破iPhone由台廠獨攬代工局面,意味立訊有機會在未來改變iPhone代工版圖。然而,由2020年立訊收購緯創子公司緯新昆山廠開始,立訊就漸漸逐步取代緯創、和碩,成為Apple供應鏈的第二名。現階段iPhone代工比例,鴻海約為40-50%,立訊約為35-40%,和碩約為15-20%。立訊透過取得世碩股份,代工iPhone占比將持續變大,預估提高約5-10%,立訊儼然成為鴻海最大的挑戰者。此外,立訊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錶外包製造商,拿下Apple Watch約40%的訂單。Apple頭戴式裝置Vision Pro,是Apple睽違10年推出的全新產品,這將由立訊獨家代工,其業績也不斷成長。

[20231214] 鴻海為了生產iPhone預定投資印度上達新台幣500億

印度卡納塔卡邦(Karnataka)政府發表聲明,鴻海計劃在當地加碼投資16.7億美元(約新台幣527億元),預定2024年4月生產iPhone,將創造約5萬個就業機會。

鴻海組裝全球約70%的iPhone手機,在經歷新冠疫情干擾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後,鴻海持續分散生產地化,將部分業務從中國大陸轉移出去,去年快速擴大在印度的業務,在印度南部大幅投資製造廠房與設施。

除鴻海外,因應美中貿易戰後供應鏈分散化需求,電源供應器的台達電以及零組件廠正崴,近年都擴大印度布局,甚至外電傳出,因應iPhone將在印度擴大生產,蘋果也要求iPhone電池供應商新普等至印度設廠。

鴻海印度子公司將以自地委建廠房,預計投入金額近500億元,此舉是為在印度進行iPhone新產品導入(NPI)預做準備,這將是iPhone歷史上,第一次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做NPI,也可以看出,印度未來將成為全球另一個iPhone生產重鎮,也顯示出蘋果確定將扶植印度,成為全球另一個iPhone生產重鎮。

鴻海如此大張旗鼓投資印度,難道不會影響中國,中國難道不會出手阻攔。前陣子中國查稅鴻海,雷聲大雨點卻小。這樣不是很奇怪嗎?推測後續中國應該有進一步的動作。或許,鴻海和蘋果兩者都直接梭哈叫牌,依賴美國現有對中國的反制之力。對鴻海,這或許也是不得不的決定,但是愛好鬥爭的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會沒有任何動作,這是不可能的。反觀,蘋果似乎怎樣都立於不敗之地,很難被大火燒到,可憐的是只能做製造代工賺錢的台廠。

[20231108] 中國不民主、非法治,挾怨報復鴻海、蘋果
中國可能透過相關查稅調查,表達對富士康的不滿,因為在推動業務多元化的過程中,富士康正積極將中國的產線轉移到印度等地。鴻海負責生產筆記型電腦、平板、穿戴裝置等產品的B事業群,應蘋果要求,從中國成都遷至選定越南北江省「光州工業區」設置生產基地,生產MacBook、iPad,並於近日開始大量資譴成都廠員工,由於時間點剛好是在中國宣布開始對富士康查稅之後,使得外界充滿聯想。富士康是蘋果主要的組裝廠,上下游全部都圍著他轉,是供應鏈裡最重要的一環,但是自2019年以來,蘋果推動「去中化」,陸續將供應鏈轉出中國,增加海外供應商訂單。專家表示,蘋果想要留住旗下最大市場的同時,卻不把GDP給中國,現在供應商想離開中國,勢必要付出成本。

蘋果188家頂尖供應商當中,超過8成在中國有至少1座工廠。供應鏈分析也發現,自2007年首款iPhone推出以來,95%以上的產品在中國組裝製造。但出於商業和政治因素,過去蘋果完全依賴中國的時代正在走向終點。年初蘋果就要求在印度的供應商,今年要生產超過1500萬支iPhone,是1年前目標的2倍多,顯示出蘋果製造供應鏈結構性的轉變。蘋果預計在未來幾年將印度iPhone年產量佔比提升到至少20%,目前這一比例不到10%。

iPhone 15 Pro Max的零組件來看,美系零件佔比33%、韓系零件佔29%、日系佔10%、台灣零件供應佔比成長至9%,反觀中國在零件供應佔比下滑到只有2%。從iPhone 12系列開始,中國零件佔比從4.7%,iPhone 13系列佔4.5%,iPhone 14系列佔3.8%,到了iPhone 15系列跌至2%,中國供應的零組件佔比逐年下滑。

鴻海會不會就因此一落千丈呢?其實台廠幫蘋果代工,但是最後卻演變成替罪羔羊。或許,之後這種策略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20231031] 鴻海被中方查稅,中方對美方的警告
《晶片戰爭》一書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副教授米勒(Chris Miller)指出,「在中國,對一家主要外國企業或外國投資者的任何調查至少必須獲得政治批准才能進行;過去幾個月中國啟動的調查案件,我們看到皆與政治爭端有關的趨勢」。
如今,中國政府對全球最大電子代工製造商富士康發動稅務與土地使用調查,此舉或許也是對美國企業與拜登政府發出的一記警告。除蘋果外,也有許多外企依賴富士康組裝產品,米勒補充,該調查「可能對那些企業釋出訊息:他們的營運模式處於危險」。

或許這也印證了一句俗語,打狗也須看主人。在美中扯破臉的同時,雙方會不會有更大的敵意,也在於此。美中關係若惡化,這些企業恐付出代價,北京希望這些企業對他們的政府施壓,以改善關係。

[20231030] 立訊威脅鴻海蘋果帶工地位,中國競爭對手虎視眈眈

庫克表示蘋果已與立訊合作 10 多年,目前立訊正協助生產 Apple Watch 系列、iPhone 15 Pro Max 等最先進的產品,並是蘋果減碳的重要夥伴,預計 2030 年會為蘋果生產實現碳中和。被稱為「女版郭台銘」的王來春用她最喜歡的名言「與鳳同飛,必出俊鳥」,來形容立訊與蘋果的關係,現在正一步步蠶食鴻海在蘋果組裝廠中的占有率,甚至打入供應鏈中更關鍵的角色[1]。日前王來春在嘉興接待蘋果CEO庫克,這除了為中國本土製造業者站台,擺明了也是給富士康的一個警訊。

Tim Cook近年多在關鍵時間點上前往中國,例如貴州數據中心成立、競爭對手華為手機的問世、App商店上架審核等,他穿梭於中美之間,了然於胸此時表態支持中國本土供應商的重要性。

除了蘋果與立訊更深度的綁定,一批中國代工企業如比亞迪、環旭崛起,不僅搶台企的中國訂單,也搶海外訂單;尤其蘋果競爭對手華為,不斷加碼與比亞迪、華勤等代工廠合作,其他手機品牌小米、Oppo、Vivo、一加等也都有意把部分產能割給其他代工廠。

過去代工廠吃人口紅利,或許還能悶聲發大財,如今代工企業對人力成本已非常敏感,工資越墊越高,不斷侵蝕代工廠的獲利空間,這也是之所以同為代工廠的緯創之所以出售江蘇、昆山廠房轉移給立訊,急流湧退出蘋果一片紅通通的代工江湖。

對於被長期貼上代工標籤的富士康來說,甩掉代工標籤,升級轉型是這亟欲升級轉型的目標,在中國的投資也愈來愈往高階智慧製造領域布局。2022年7月26日與華為發布昇騰智造AI質檢示範產線;2022年7月28日,深圳龍華智能製造加速營合作基地啓用;2023年4月,鄭州成立新事業總部等,從這些新建項目或產線或可看出端倪。

代工,肯定鴻海一直想要做的事情往高階智慧製造領域布局,可能才是突破新藍海的重要關鍵。然而這不禁令人想起《史記·陳涉世家》其中“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立訊努力是肯定的,但是也需要面臨思考他的下一步。

[20230914] 立訊站穩蘋果供應鏈第二地位

根據TrendForce的研究,立訊在2023年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的代工比例,預計將分別達到29%和65%。此外,立訊精密還獲得了最高機型iPhone 15 Pro Max的35%代工比例。

縱觀整體iPhone 15 系列,雖然鴻海保住最大組裝廠的地位,將承擔約58%的產量,不過立訊也以28%的比例站穩第2地位,和碩則以13%落居老三。

立訊近年來狂吃蘋果單,儼然成為鴻海最大的挑戰者。立訊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智慧型手錶外包製造商,拿下Apple Watch約40%的訂單。蘋果頭戴式裝置Vision Pro ,是蘋果睽違10年推出的全新產品,這將由立訊獨家代工,部分原因是立訊大膽嘗試其「瘋狂」的想法,獲得蘋果的青睞,業績也不斷成長。

立訊後來居上,領先和碩,確實為鴻海與和碩的最大敵人。鴻海與和碩身為全球前五大最大EMS,需想出良好對策,否則蘋果代工供應鏈可能拱手讓人,甚至EMS的地位也將付諸流水。此外,可以注意到立訊成功的祕訣在於「瘋狂」的想法,獲得蘋果的青睞。你如何和別人不一樣,這才是出奇致勝的關鍵所在。然而,由2020年立訊收購緯創子公司緯新昆山廠開始,立訊就漸漸逐步取代緯創、和碩,成為蘋果供應鏈的老二地位,這一切將近花了三年的時間。接下來,隨著台海緊張程度升溫,直攻鴻海成為蘋果供應鏈第一地位,這時間還會來得更加緊迫。

[20230314] 立訊將代工iPhone 15 plus
鴻海代工高階版的iPhone 15 Pro(代號D83)與iPhone 15 Pro Max(代號D84)及平價版的iPhone 15 plus(D38) 與iPhone 15(D37),部分的iPhone 15 plus(D38)將由立訊代工[1]。蘋果打破獨家給鴻海代工的機會轉向分擔風險,這也是立訊由2020年得到緯創在中國的代工廠「緯新昆山廠」之後,進攻蘋果的一項實力展示。

以往蘋果是交由台灣蘋果代工三雄鴻海、和碩、緯創負責所有蘋果產品,但是如今中國的立訊正逐步去代緯創的地位,進而直逼鴻海、和碩的蘋果代工大哥與二哥角色,更將對蘋果高階組裝領域鴻海富士康帶來更大的威脅。

立訊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呢?立訊精密是以小型精密零件起家,透過併購增加組裝實力,切入蘋果供應鏈後,一路擴大影響力。立訊併購的成長史為:2011年透過收購進入iPhone和Macbook連接器電纜製造,首度打進蘋果供應鏈;2017年投資美特科技、美律聲學元件廠,成為AirPods的整機製造商;2020年收購緯創子公司緯新昆山廠,正式成為蘋果第三大手機組裝企業,和鴻海、和碩瓜分版圖。

[20230915] 緯創出售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內的雙溪威自由貿易區獲利12.5億元,剩餘巴生港廠區
出售該廠位於大馬雪蘭莪州內的雙溪威自由貿易區,預計交易總額將達1.85億令吉、約合新台幣12.5億元以上。該廠主要鎖定在已量產的行動運算產品為主,過去幾年生產的主力機款,如Zebra品牌銷售較好的TC5X系列智慧手機。不過產品毛利偏低、營收及獲利貢獻亦皆不顯著,隨著緯創這幾年逐步淡出包括iPhone在內的手機產業供應鏈,此回處分大馬廠,似再次表明其退出低毛利的手機代工市場意圖。

考量緯創整體營運走向朝商用企業網通產品等更高毛利的事業聚焦,後續也將持續進行業務重整及產能規畫的相關評估。至於緯創位於大馬的雪蘭莪州內的另一廠消費性電子製造中心巴生港廠區目前尚未有變更規畫,而旗下緯穎正於大馬興建的新廠加速進行中。

看來緯創將全面棄守手機業務,由印度廠售予塔塔、昆山廠售予立訊;如今大馬的製造手機廠區也轉賣。或許,可以學習的一點是要走就要走完、要認真就要拿第一的精神。不過新聞說朝向企業網通產品會較具有高毛利嗎?這點可能需要持保留態度。但是,若是指AI伺服器產業則比較符合高毛利事業。

商場如戰場,有人想玩有人不想玩,一切都取決於自身DNA思維不斷成長而定。

[20230726] 緯創徹底不玩蘋果,認賠55.5億出清立訊股權
緯創2020年出售昆山廠立訊後,卻透過旗下緯創資通(昆山)、緯創資通(中山)、緯創資通(成都)、緯創資通(重慶)等4家子公司,斥資76億元台幣,買進約0.81%的立訊股權。這點頗令人費思與好奇。

但大陸經濟疫情以來持續低迷,立訊股價一路下滑,由每股成本53元人民幣至今年4月已不到25元人民幣,也讓緯創持續提列投資損失,因此持有立訊精密達0.81%股份長達3年後,決定一口氣出清,認虧逾55.5億元出場。以緯創現行股本290億元估算,吃掉EPS合計1.91元

從財務面,過去3年拖累緯創獲利一大不確定因素排除,從產業角度來看,緯創出售中國iPhone廠、售出印度iPhone廠至塔塔集團後,現亦出售所有立訊持股,淡出蘋果手機供應鏈的步調正加速中。

從而學習到,若不玩、分手就徹底斷捨離,避免後續影響過大,這是種壯士割腕的精神,也是企業策略之一。


[20230712] 印度塔塔集團獲得緯創資源進攻蘋果iPhone組裝鍊市場
緯創將退出在印度的iPhone組裝業務,將於8月與印度塔塔集團(Tata Group)達成協議,把當地潛在價值逾6億美元的卡納塔卡省(Karnataka)南部工廠出售給塔塔,該廠聘僱逾1萬名工人,組裝最新款iPhone 14,這將是首次印度業者打入蘋果組裝鏈。

緯創第2季從印度出口價值近5億美元的iPhone,而預計2024年3月,從該廠出貨至少價值18億美元的iPhone,以贏取印度政府獎助,並計劃要在明年前讓員工人數增加兩倍。緯創退出印度之蘋果業務後,塔塔將接手履行相關承諾。

緯創退出印度涉及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工人鬧事、工資短付、醫療事故等問題,此外緯創也將中國緯新昆山廠售予中國立訊精密,這也表示緯創將全面退出iPhone組裝供應鏈,可能轉往獲利較為豐碩之AI伺服器事業。

Reference
[2][20230217]富士康仍是iPhone 15 Pro系列獨家代工廠, 立訊精密即將進入供應鏈
富士康一直是iPhone Pro系列的獨家組裝廠,但蘋果基於風險管理,一直有意尋找其他代工廠。

據Wccftech報導,富士康仍將是蘋果的主要供應商。雖然立訊精密也將被添加進去,但擔任的角色要小得多。不過以蘋果過往的做法來看,如果合作夥伴很好地證明了自己,蘋果會賦予其更多的責任。

目前iPhone 15系列四款機型的代號和模型標識符已洩露,分別為:
iPhone 15 – D37 – Spyder
iPhone 15 Plus – D38 – Shasta
iPhone 15 Pro – D83 – Vantage
iPhone 15 Pro Max – D84 – Veyron

據了解,四款機型富士康都會參與代工,而立訊精密僅會有iPhone 15 Plus的訂單,不會涉及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由於今年市場對iPhone 15 Plus的需求很可能會減少,分配單一型號給立訊精密練手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對於立訊精密而言,只要根據蘋果的嚴格要求完成好自己的職責,那麼明年將有可能獲得更高端機型的訂單。

傳聞蘋果希望在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上提供更多的獨家功能,以拉開與iPhone 15和iPhone 15 Plus之間的差距。事實上在這一代機型裡,定位高端的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也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Key:
  • 蘋果在印度2023年生產並出口的iPhone型號(iPhone 11到15)。鴻海是印度最大iPhone組裝代工業者,佔總產量的68%比重;和碩以約18%產能居次,而緯創廠(緯創印度廠經營權已轉讓給塔塔集團(Tata Group))則佔剩餘的14%比重。
  • 河南省2024年第一季手機出口額為272億6000萬人民幣,比去年同期的711億減少61.7%。從數量來看,手機出口量從2023年第一季的1688萬7000支,縮減至2024年Q1的664萬5000支,暴跌60.1%。

Reference:
[2][20240102]和碩昆山廠給立臻 立訊為何裝不熟?看懂蘋果鏈新策略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7679918
[1][20231025]立訊搶鴻海大單,營收飆 84 倍!王來春為何能獲庫克青睞、成為郭董最大挑戰者?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7203?utm_source=copyshare 

沒有留言:

電子與通訊

這裡就是我的新的Blog 將以電子與通訊 做為本人研究探討之地!!
希望能夠更加了解神奇的宇宙 歡迎各位光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