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2025 GTC看法

 20250401 1836

2025演講,Jensen Huang明確說運算三要素包含儲存,必須「重新發明」儲存:核心思想是要研發基於語義的儲存系統(semantics-based storage system),「儲存系統需要持續在後台嵌入資訊;獲取raw資料,將其嵌入進知識庫;做存取時,就不是檢索獲取資料,而是基於提問來獲取。」

利用問來存資料,所以未來什麼都藉由「問」來獲取?這真是個神奇的未來,換言之,聾啞人是不是會更吃虧嗎?他們能問嗎?互動是未來的關鍵,但是互動卻也是耗能,因此必要的互動才是關鍵所在。

此外,之前所提的「買得越多,省得越多」(the more you buy, the more you save),則改成了「買得越多,賺得越多」(the more you buy, the more you make)。這是靠所謂的AI推理嗎?AI推理是模型產生token的過程,Jensen 描述其過程即等價於企業產生營收和利潤的過程。所以唯有提高推理效率,才能增加營收和利潤。這似乎是很直觀的說法?只是問題在於AI推理能相信嗎?要怎麼評斷呢?未來的人類會不會無法評斷這一切呢?
GPU大力出奇蹟的時代過去了? 解析DeepSeek竄起後的Nvidia - 電子工程專輯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AP研究

2025年Q4 高通SM8850(旗艦晶片驍龍8 Elite 2)採用TSMC N3P,其高頻達5GHz

高通2025年第4季將推出的下世代旗艦晶片驍龍8 Elite 2,與聯發科的天璣9500同樣都將採用台積電N3P製程打造,GPU性能提升十分顯著,採用該晶元的手機體驗很值得期待。 與驍龍8至尊版相比,新的SM8850可能在能效提升上沒有那麼顯著,畢竟在工藝上沒有從N4到N3E的提升那麼明顯。不過驍龍8 Elite 2的CPU核心最高頻率可能達5GHz,有可能比傳聞天璣9500的最高為4GHz要高出一截。

高通2024年10月推出的最新旗艦級5G手機晶片驍龍8 Elite,採用台積電N3E(聯發科天璣9400旗艦晶片也採用台積電N3E製程生產)製程打造,並標榜是首顆納入其第二代客製化Oryon CPU的驍龍系列手機晶片,CPU最高頻率已達4.32GHz。

市場本來就預期高通會持續強化CPU性能,接下來驍龍8 Elite 2的CPU最高頻率肯定會比既有的驍龍8 Elite再提升,不過目前傳出驍龍8 Elite 2的CPU最高頻率將達5 GHz仍讓市場驚豔。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手機電池容量

[20241128] 手機電池對台灣手機供應鏈的影響

手機電池技術的演進,不僅改變智慧型手機的使用體驗,也對台灣手機供應鏈帶來深遠影響。目前全球手機電池容量普遍落在4000~5000mAh,而台灣市場推出的大容量電池手機已達6000mAh,包括華碩ROG Phone 7 Ultimate等機型。然而,隨著Energizer在MWC 2024展示出28,000mAh的P28K智慧型手機,電池技術的突破正重新定義市場競爭格局。[1]

台灣供應鏈在手機電池技術的快速變遷中面臨挑戰與機遇。首先,隨著大容量電池需求增加,對電池材料的能量密度與穩定性的要求也同步提高,促使台灣的上游供應商如電池材料製造商必須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能力。此外,電池封裝技術也成為競爭關鍵,像蘋果在iPhone 16 Pro系列中採用的不鏽鋼金屬封裝,不僅提高散熱效率,也為台灣封測廠商提供新的合作與技術升級機會。此外2024年8月上市的Galaxy Z Flip 6,為應對折疊機型電池容量不足的問題,電池容量將較前一代增加300mAh,達4,000mAh。iPhone 16 Pro Max電池容量將達到4676mAh,比前代產品增加5%,相信蘋果可以再一次提升裝置的整體續航時間。

另一方面,大容量電池的普及對供應鏈管理帶來壓力。大電池尺寸導致手機內部設計的複雜度增加,電池供應商必須與手機設計團隊密切合作,以確保符合輕薄化與續航力的雙重需求。台灣中游組裝廠如鴻海、和碩等在此過程中需整合更多模組設計能力,才能在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區域市場的需求變化亦成為影響供應鏈的重要因素。新興市場如印度與東南亞對高續航力手機的需求不斷攀升,進一步推動低成本大容量電池的生產,而台灣供應鏈若能積極擴展在這些市場的佈局,將有助於提升競爭力。

手機電池的發展已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升級,而是牽動整個產業鏈的深層變革。台灣供應鏈若能掌握材料技術創新、封裝工藝提升與區域市場拓展,將有望在全球競爭中佔據更重要的角色。

Reference:

[1][20240215]全球史上TOP 10超大容量電池手機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AI眼鏡研究

[20241120] AI眼鏡有可能取代手機,觀測各家AI眼鏡發展

隨著Meta最新推出的Orion AI眼鏡掀起新一波熱議,業界開始再度思考一個重要問題:AI眼鏡是否有可能全面取代手機,成為下一代的主流個人通訊設備?這一議題並非首次被提出,但每一次新的技術突破都帶來更多值得探討的視角。以下,將從技術、應用與市場動態出發,深入剖析AI眼鏡的發展現狀及其挑戰,進一步分析這場「AI眼鏡與手機」的未來對決。

Google Glass
早於2013年時,Google便曾推出類智慧眼鏡的Google Glass,但因隱私、缺乏應用等問題而轉為企業端產品。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相較於當年Google Glass或是HoloLens,如今Ray-Ban Meta則受惠於生成式AI(Generative AI)技術蓬勃發展,大大提升其功能性,從物件、環境辨識資訊查詢,到導航、即時翻譯、語音回覆訊息等,都可輕易完成。只能說,Google Glass當年過於前衛、生不逢時。

Microsoft HoloLens
Microsoft也在2016年推出HoloLens頭戴式裝置,同樣未見成功,已於2024年10月正式停產。

Meta Orion
Meta Platforms執行長Mark Zuckerberg於2024年9月時展示閉門研發多年的擴增實境(AR)眼鏡原型Orion,聲稱這可望接替智慧型手機,是Meta定義次世代運算的重要一步。

即便Orion看似有望成為次世代運算主流,但這些裝置距離大眾消費者還有數年時間,因目前生產成本仍過高。因此,Meta Orion目前仍僅限於內部開發測試,並僅提供給少數合作夥伴,主要累積使用回饋、多元內容與應用。

<Meta Orion商用化首要任務是降低成本>

目前每副Orion造價約高達1萬美元,如何降低成本將會是Meta這款產品能否大眾化的關鍵。要知道,Orion的硬體由3部分組成,包括眼鏡本體,具備神經動作感測、用於手勢控制的手環,以及一個名為「Puck」的無線運算主機,用於處理AI、影像渲染等。

此外,Meta也嘗試透過「Puck」的無線運算主機來延長眼鏡本體的電池壽命,將部分高負載運算轉由Puck處理,有效減少眼鏡的運算並降低耗電量。這樣的設計將能夠讓AR眼鏡電池續航力,更貼近於智慧型手機的長時間使用。

儘管另有配件,但眼鏡本體仍是核心,也是造價昂貴之處。據悉,Meta為Orion客製化設計的晶片功耗低於傳統晶片,專為AI、影像和機器感測算法而優化;眼鏡架採用鎂製材料,既輕且散熱。另在鏡腳、鏡框內也滿佈微型攝影機和感測器,追蹤眼部和手勢動作,並由微型投影機將虛擬、數位影像疊加投射在現實世界中。

Orion的鏡片尤其獨特,擁有達70度的視野,與Magic Leap 2相當,但整體設計更輕薄,由具有高折射率的碳化矽(SiC)製成,可減少色差,以及AR眼鏡中常見的彩虹效應(Rainbow Effect);另有業界人士補充指出,SiC鏡片還有助於減少光暈和眩光,且有出色的清晰度。

與傳統光學材料相比,SiC的生產過程更複雜且產量有限,增加製造難度和成本。為此,Meta正致力於改進顯示品質、圖像清晰度和其他技術優化,以期降低成本,包括探索替代材料、制定更高效SiC生產流程等。

<Meta AI眼鏡的支出>

為此,Meta已宣布將持續投資XR裝置技術研發,不僅2024年度總支出將在960億~980億美元區間,並預期2025年將進一步增加。而負責XR硬體業務的Reality Labs部門,不僅2024年第3季營業虧損進一步擴大至44.3億美元,預期第4季虧損也將會在相當水準。

若以2020年Meta開始公布該部門業績數據估算,迄今累計虧損已超過580億美元,預期隨著Meta持續加碼投資,但銷售尚未跟上前,該部門未來幾年都將持續虧損。

Apple Glasses

在Meta Orion成功吸引市場和專家目光後,也紛紛向Apple建議,儘管Vision Pro很創新、整體體驗很好,但相較於這類MR裝置,AR眼鏡將會是更貼近民眾需求、需要且會日常配戴的裝置,認為蘋果應將更多資源投向傳聞中的Apple Glasses,儘管這不會是一蹴可幾。

總結
Meta的Orion不僅是該公司在硬體領域的重要里程碑,也被視為一次市場試探,用以了解消費者對佩戴式AI設備的需求與偏好。這一產品是否能真正撼動智慧手機的地位,將取決於它在生態整合、技術成熟度以及價格競爭力上的表現。

事實上不僅Meta,多家科技大廠多年來便致力於AR和混合實境(MR)等延展實境(XR)技術的開發,儘管近年來因AI崛起而熱度消退,但2020年發售的Meta Quest 2銷售亮眼,加上蘋果創新的Vision Pro推出,以及Google Ray-Ban Meta眼鏡大受歡迎,讓市場再看到XR技術的發展前景。

目前的AI眼鏡不僅在硬體設計上日趨輕量化與美觀,功能方面也已經融合生成式AI技術、實時語音與影像處理等創新應用,為使用者提供更直觀、個性化的體驗。[A]

AR眼鏡的推廣不僅僅是追求低成本,另也涉及諸多其他挑戰,包括隱私問題在內,如藉由裝置鏡頭、網路和AI的臉部辨識功能,搜索路人個資等,可能引發社會安全疑慮等。

然而,儘管Meta Orion等AI眼鏡還不會是大眾消費商品、甚至或許最終不會商用化,但隨著技術進步和應用價值提升,AR眼鏡取代智慧型手機相信終將來臨,並在成本降低、效能提升助攻下,成為行動運算主流裝置。[1]

Reference: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Google AI發展

[20241001] Google AI晶片兩大方向:TPU與AlphaChip

Google 的 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和 AlphaChip 是兩個在 AI 和計算領域中非常重要的技術。TPU 是 Google 專為加速機器學習任務而設計的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TPU 的設計目的是提高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速度,特別是在處理大規模數據集和複雜模型時。AlphaChip是Google DeepMind開發的一種利用 AI 技術設計晶片的系統。AlphaChip 使用強化學習算法來自動化晶片佈局設計。這兩項技術的結合展示AI 在硬體設計中的巨大潛力,並且為未來的計算技術發展提供新的方向。

Google自家設計的張量處理單元(TPU)歷史
在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Google總部,數百台伺服器機櫃正默默執行關鍵任務,即測試Google自家設計的TPU。這些晶片並不像Google搜尋引擎或Google Cloud的服務那樣廣為人知,但在Google的AI實驗室中扮演至關重要角色。

TPU是Google於2015年首次推出的客製化AI晶片,TPU 已經經歷了多次迭代,目前最新的是第六代 TPU,稱為 Trillium。其旨在提升運算效率、滿足公司內部及雲端客戶需求。與通用的CPU和GPU不同,TPU屬於ASIC,專門為處理AI工作負載而設計。Google TPU能在特定AI應用中,提供比其他硬體高出100倍的運算效率。

Google的努力不僅限於提升內部性能。自2018年起,Google開始將TPU提供給雲端客戶,並成功吸引Apple這類大客戶。蘋果近期透露,其利用TPU來訓練支撐Apple Intelligence的AI模型,這顯示TPU在市場上的實力和競爭力。

Gemini依靠TPU進行訓練,但推出時間卻晚於OpenAI的ChatGPT
儘管Google在AI晶片領域的先行者地位無可否認,但在生成式AI的競爭中,Google未能立即取得絕對優勢。Google新一代聊天機器人Gemini雖然依靠TPU進行訓練,但其推出晚於OpenAI的ChatGPT,這一差距引發外界對Google產品發布策略的質疑。然而,Google雲端的成長動能仍顯著,最新一季母公司Alphabet財報顯示,Google Cloud收入成長29%,帶動季營收首次超過100億美元。

Google 將在2024年底推首款CPU「Axion」
Google的成功不僅是依賴TPU,還包括其客製化視訊編碼單元以及其他專用晶片。Google還計劃於2024年底推出首款通用CPU「Axion」,旨在提升其內部服務的性能。這一新產品的推出,意謂Google正在完善其晶片策略,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在雲端運算市場中的競爭力。

Google與Broadcom合作
Google在晶片開發上的努力並非易事。為實現這一目標,Google與晶片開發商Broadcom合作,由Broadcom負責所有週邊任務,負責I/O、SerDes,進行晶片封裝等。晶片的最終設計則送交台積電進行晶圓製造。這一過程涉及大量資金和技術投入,對於Google這樣的超大規模企業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

Google冷卻技術

此外,Google在AI晶片開發中也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台積電晶圓製造工廠主要位於台灣,導致Google在處理可能的地緣政治衝突時必須謹慎應對。儘管如此,Google稱其已為這些風險做好了準備,希望這些挑戰不會對其業務造成重大影響。

能耗方面,Google也積極採取措施,應對AI伺服器所需高電力消耗。Google從第三代TPU開始採取直接到晶片冷卻(D2C)技術,大幅減少水資源消耗,這也是NVIDIA冷卻其最新Blackwell GPU的技術。

總結而言,Google在AI晶片發展上走在前沿,憑藉TPU等客製化晶片技術,在提升內部運算效率和服務客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儘管面臨來自競爭對手和全球市場挑戰,Google仍致力推動技術創新,並以其尖端晶片技術為基礎,持續在AI領域拓展其領導地位。[1]

Google AlphaChip加快晶片布局規劃的設計
究竟採用AI設計晶片的實際進程如何?多家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大廠新思科技(Synopsys)、益華電腦(Cadence)等業者均強調,EDA工具在整合AI之後,AI模型可協助IC設計時間大為縮減,AI可發揮人力無法達到的效益。

Google旗下DeepMind於9月26日在官網公開介紹,其用於晶片設計布局的強化學習方法,並將該模型命名為AlphaChip。據稱AlphaChip可望加快晶片布局規劃的設計,並進一步在性能、功耗和面積更加優化。

目前AlphaChip已發布在Github上與公眾共用。據官網介紹,AlphaChip在設計Google的TPU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已被聯發科在內的其他公司採用。對此,聯發科表示,AlphaChip的突破性AI方法,徹底改變晶片設計的關鍵階段。

晶片設計布局(layouts)原理
通常晶片設計布局(layouts)或平面圖,可說是晶片開發中花費時間最長、勞動強度最高的階段。近年新思科技也開發AI輔助晶片設計工具,能加速開發並優化晶片的布局規劃。但是,這些工具相對昂貴,而Google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讓這種AI輔助晶片設計方法大眾化。

一般來說,如果由人類工程師替GPU等複雜晶片設計平面圖,大約需要24個月;一般不太複雜的晶片平面規劃,也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相對地,Google表示AlphaChip加快這一時間表,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內,完成創建晶片布局(layout)。


AlphaChip代表AI設計AI晶片時代來臨

layout過程類似於 AlphaGo下棋。AlphaChip 可以在幾小時內完成傳統方法需要數週甚至數月的設計工作。AlphaChip 的設計理念是將晶片佈局視為一種「對弈」,AI 會從一個空白的晶片網格開始,逐步放置電路元件,並根據佈局的優劣獲得獎勵。通過不斷的訓練和學習,AlphaChip 能夠設計出在功耗、性能和面積(PPA)等關鍵指標上達到甚至超過人類專家水準的晶片。

AlphaChip的問世,不僅預示著AI在晶片設計領域的應用將變得更加廣泛,也標誌著IC設計產業正邁向一個由「AI設計AI晶片」的全新時代。做為Google旗下DeepMind的巔峰之作,AlphaChip正以其在晶片設計領域的革命性進展,囊括全球科技界的矚目。

基本上,晶片設計是一項位於現代科技之巔的領域,其複雜性在於將無數精密元件,透過極其細微的導線巧妙連接。

AlphaChip與傳統之差異
DeepMind聯合創辦人兼執行長Demis Hassabis所言,與傳統方法不同的是,AlphaChip透過解決更多的晶片布局任務,持續不斷優化自身,如人類專家不斷透過實踐過程,進而提升技能。

對此,Google已圍繞AlphaChip模型,建立一個強大的回饋循環。首先,訓練先進的晶片設計模型 AlphaChip,其次使用AlphaChip設計更優秀的AI晶片,然後再利用這些AI晶片訓練更出色的模型,最後再去設計更出色的晶片。

AlphaChip採用的處理器
Google日前披露自家TPU設計的秘密武器AlphaChip,並深度解析AI設計晶片的發展歷程,並強調截至目前為止,AlphaChip已被用於開發各種處理器,包括Google自家的TPU,包括 TPU v5e、TPU v5p 和 Trillium和聯發科旗艦型天璣5G SoC晶片設計,均已採用。這些晶片在功耗、性能和面積上都有顯著提升,並且設計周期大大縮短。

雖有AlphaChip幫忙,但目前人類設計比重仍然過高
儘管Google和聯發科目前仍只依賴AlphaChip設計晶片當中「相對有限」的一些區塊,人類工程師仍承擔了大部分的設計工作,但總體來看,AI設計完整晶片的能力依然有限。隨著技術不斷進步,AI在晶片設計領域的潛力,倘能得到進一步挖掘和利用,可望最終改變整個晶片的設計過程。[2]

Reference:

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小米手機研究

[20240930] 小米15搭載高通、14T搭載聯發科,Google AI正式進入小米手機

雷軍指出,雖然他關注重心轉往汽車業務,但手機仍是小米的最核心業務,除了他用3分之1精力參與手機方面的工作,還有很多高階主管盯著。

2024年上半小米集團海外營收人民幣381億元,佔總營收比重約42.8%。從區域市場來看,小米在印度、拉丁美洲、東南亞、中東及非洲等地成長率都達兩位數以上,其中,中東達到70%。

據Canalys數據統計,小米手機智慧型手機已在全球約70個國家及地區出貨量排名前五,並首次在拉美地區出貨量排名前二;而印度方面,暌違6季,小米憑藉670萬台出貨量約18%市佔率重回榜首。

[10月發表]年度旗艦機小米15,搭載高通SD8 Gen4
10月將端出年度旗艦機小米15,首發搭載高通Snapdragon 8 Gen 4晶片,這也是小米2024年度的最高階機皇。此機型安排在iPhone 16與華為Mate XT折疊式手機後推出,因此市場高度關注這場硬仗中,小米將如何秀肌肉與兩大勁敵比拚。2024年第3季手機市場異常熱絡,在Apple iPhone 16發表後,預計10月會有眾多中系手機品牌蓄勢待發準備發表新機。

小米集團合夥人、手機部總裁盧偉冰表示,小米即將首發高通Snapdragon 8 Gen 4行動平台,平台預計帶來「三超」特點:超高頻、超強效能、超低功耗。他也指出,2024年是手機行動晶片產業的轉折點,小米與高通合作將帶來全面效能提升的智慧型手機。據傳,小米15系列發表會預定最快會在10月底舉辦,將首批發表小米15和小米15 Pro兩款手機。

盧偉冰表示,2024年小米在中國市場必須突破人民幣6,000~1萬元價格區間,並持續進攻高階手機市場,比如抓住在歐洲市場、新興市場的成長機會[1]。

小米營收在2023年第4季及2024年第1季分別成長11%與27%,告別前幾季的頹勢。加上AI功能的15系列更值得期待。

Xiaomi 14T在台9月底發表

近年小米不斷強調高階化的手機策略,小米14系列主打與德國相機徠卡(Leica)合作的合作功能,收穫相當不錯的成績。小米9月27日在台發表Xiaomi 14T系列手機與米家生態多款新品,此次小米新機訴求與Leica合作,以及AI替手機攝錄影等多項應用賦能等特色(註:小米 T 系列手機:T代表 Turbo,近年成為小米系列手機中高性價比的代表,這個系列的手機通常在性能和功能上進行優化和提升)

小米也宣布將攜手悠遊卡與iPass一卡通公司,在手機以及穿戴裝置上支援行動支付服務,且會將此功能整合到Google錢包當中。

而小米近期全球手機銷售火熱,據統計,2024年8月小米已擊退三星、蘋果等業者,成為全球最大手機品牌廠家?。挾持此氣勢,加上小米近期持續擴張在台通路布局以及AIoT生態系的深度,其在台營運表現亦可望因此再上層樓。[2]

Google AI功能擴展至小米14T、Mix Flip

小米稍早發表的全新14T系列手機,以及先前推出的翻蓋式折疊式手機Mix Flip,是小米首批採用Google Circle to Search和Gemini Nano的手機產品。

根據Android Authority和9to5Google報導,Google一直積極推動Circle to Search作為Android上的重要AI體驗,但迄今為止,此功能僅適用於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Google自家的Pixel手機。而在9月26日,Circle to Search首次擴展,將在全球版的小米14T、14T Pro和小米Mix Flip上推出。

此外,小米14T系列和Mix Flip也是首批採用Gemini Nano的非Google Pixel和三星Galaxy Android手機。Gemini Nano是Google用於AI任務的裝置端LLM。Nano將於10月開始在14T系列上線。

小米14T系列是年中升級版,帶來一些相機升級等功能。這兩款手機均配備6.7吋144Hz顯示螢幕,比13T系列的螢幕亮度更高,配備5,000mAh電池,並搭載聯發科晶片。

搭載天璣9300+的小米14T Pro擁有12GB/16GB記憶體,支援120W快充,但相機才是重點。14T Pro配備5,000萬畫素主鏡頭、5,000萬畫素2.6倍光學變焦長焦鏡頭和1,200萬畫素超廣角鏡頭。

同時,小米14T降級為天璣8300-Ultra晶片,支援67W有線充電,主鏡頭也降級為5,000萬畫素,5,000萬畫素長焦鏡頭略高於2倍變焦,並擁有相同的1,200萬畫素超廣角鏡頭。

這兩款手機均搭載多種AI功能,包括Circle to Search、AI Film智慧影片編輯、AI Interpreter、AI Notes、AI Recorder和AI Subtitles。特別是AI Notes和Recorder提供即時翻譯、說話者識別和摘要功能。小米確認Circle to Search將於10月6日推出。這兩款新手機已開始銷售,起價分別為650歐元和800歐元(台幣1萬9999元(美金632.81 美元))。[3]

Reference: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iPhone17研究

[20240920] iPhone 17台積電2奈米包產,與iPhone 17變革分析

蘋果iPhone 16系列台積電3奈米家族製程熱銷中,蘋果已確定後續包下台積電2奈米以及後續A16首批產能,其中2奈米產能預計最快有望於2025年iPhone 17 Pro全面導入搶頭香。

蘋果在今年iPhone 16晶片全面升級擴大採用台積電3奈米家族製程後,因應後續AI功能增強已陸續規畫採用更先進製程,加上其餘非蘋客戶正面回饋,如英特爾Nova Lake平台也將採用台積電2奈米並排隊至2026年,也使得台積電2奈米尚未量產就已經獲得超乎預期的市場需求。

台積電2奈米客戶群需求超乎預期強勁,相關擴充產能規畫也傳將導入南科,以製程升級挪出空間。除了蘋果先前率先包下台積電2奈米首批產能,非蘋應用客戶也因AI蓬勃發展而積極規劃採用,預估南科3奈米部分產線也可望轉做生產2奈米。

台積電2奈米產能建置包含竹科寶山可蓋四期、高雄二期,上述南科相關規畫若成真,估將有助2奈米家族衝刺達至少八期八個廠的產能。

台積電持續推進2奈米2025年量產的目標,先前2奈米的寶山第一廠已在2024年4月設備進機,2024年6月使用輝達cuLitho平台結合AI加速風險試產流程,後續寶山第二廠也維持進度,高雄廠規劃2奈米擴充,預定相關設備最快2025年第3季進機,若南科也加入生產,外界估可望從2025年底至2026年接續量產擴充[1]。

iPhone 17機型變動

蘋果正專注為2025年iPhone 17系列超輕薄的機型做準備,預計要成為同類產品中最薄、最輕的作品,且iPhone 17可能是蘋果多年來的最大更新,建議果粉多等一年直接升級。根據Mashable報導,iPhone 17可能是蘋果多年來的最大更新,以下直接換iPhone 17的理由:
 
1.更輕薄時尚的外觀,將用新的「Slim or Air」取代「Plus」型號,或新增Ultra機型

蘋果從 2020 年開始就嘗試想推出第四款 iPhone 機型「iPhone 12 mini」,非常遺憾這款小機型在市場銷售表現不佳,最終在 2022 年直接取消 mini 型號,並以大螢幕款式 iPhone 14 Plus 取而代之,同樣這款 Plus 型號至今依舊相當失敗,關鍵在於價格與 Pro 僅差 100 美元,導致蘋果持續嘗試透過其他更具獨特的產品來取代[2]。

根據《The Information》指出與多份報告稱,蘋果正在研發一款「超薄」的iPhone 17機型,可能會在2025年推出「iPhone 17 Slim」,將用新的「Slim」取代「Plus」型號。預計將有iPhone 17、iPhone 17 Slim、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等4個型號。

香港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蘋果在iPhone 14系列推出時,以iPhone Plus作為更大尺寸的基本機型,可能會在2025年逐步淘汰。而iPhone 17 Slim的定位並非取代Plus,而是蘋果嘗試在既有的產品線中,實驗新的設計可能。蘋果也有可能在iPhone 17系列中引入一款名為「Ultra」的新機型,這將是蘋果一如既往發布四款機型中的全新選擇[3]。

其設計理念主要是創造一款「Air」超薄風格,將定位在 iPhone 17 和 iPhone 17 Pro 之間,就類似十幾年前首次推出的 MacBook Air,產品介於 MacBook 和 MacBook Pro 之間。

蘋果替 iPhone 17 Air 構想銷售宣傳亮點,如果想要有一款比基本款 iPhone 更炫的設備,而且又不想要 iPhone Pro 型號性能、螢幕或多鏡頭,只需要標準 iPhone 的規格,絕對可以選這款外觀超獨特的手機。

此外,彭博社 Mark Gurman Gurman 也表示,對於 iPhone 17 超薄款推出後,蘋果也將計畫讓 Pro 系列能夠塞入到全新更薄的機身內,不過這要等到 2027 年 iPhone 19 才可能實現[2]。

2.更新、更好的自拍鏡頭:2400萬像素的前置鏡頭

自iPhone 11以來,儘管有進行光圈和圖像處理的更新升級,但iPhone的前鏡頭像素一直停留在1200萬像素。iPhone 17將配備2400萬像素的前置鏡頭;目前還不清楚這個新的2400萬像素的前置鏡頭是否會在整個系列中出現,還是僅限於某些型號。
 
3.相機位置更新

外媒The Information消息指出,iPhone 17 Slim將把相機鏡頭重新「移到中間」,而iPhone 17 Slim可能僅會載單一廣角鏡頭。還有傳言指出,由於新的螢幕下Face ID技術,蘋果將在iPhone 17 略微縮減動態島(Dynamic Island)的尺寸[4]。

iPhone上的三鏡頭相機設置:主相機、超廣角和望遠鏡頭已然是iPhone機型的標配。郭明錤指出,iPhone 17 Slim可能出現大膽革新,後置鏡頭有可能從左上方移至手機頂部中心,而且僅配備單顆廣角相機,意味著iPhone 17 Slim將缺乏超廣角和望遠鏡頭,這項變動可能反映在價格上,因此iPhone 17 Slim的售價不會太高。


4. iPhone 17鏡頭尺寸不變,但所有機型引入LTPO技術

在外型方面,iPhone 17的螢幕尺寸預計將與iPhone 16相同,iPhone 16的螢幕尺寸預計為6.3英寸,而iPhone 16 Pro則為6.9英寸。蘋果分析師傑夫·普(Jeff Pu)指出,iPhone 17 Slim可能配備6.6英寸螢幕,並將使用更複雜的鋁材料製成[2]。

而在顯示技術方面,最大的傳聞是蘋果將在iPhone 17的所有機型中引入低溫多晶氧化物(LTPO)背板技術。LTPO以往僅配備在蘋果高階智慧手錶和iPhone中的OLED顯示器,預計可以擴展到所有iPhone 17機型。

此外,iPhone 17將配備2400萬像素的前置相機,這項升級也可能實現蘋果長久研發的「螢幕下Face ID」技術。DSCC分析師羅斯.楊(Ross Young)預測,螢幕下Face ID可能會引入iPhone 17系列,將有助於未來動態島的設計變化[3]。

5. iPhone 17製程使用台積2奈米技術

再者,傳出蘋果將率先於iPhone 17使用2奈米晶片。iPhone 16配備奈米製程的全新3A18處理器晶片。但據信,iPhone 17將配備更強大、更密集的A19處理器,估計將提高10-15%的整體性能,並減少25-30%的功耗,同時iPhone 17可能配備8GB記憶體,Pro機型將躍升至12GB記憶體,要比MacBook Air的基本配置要來得多。

外電再度報導蘋果將採用台積電2奈米操刀iPhone 17 Pro 和 17 Pro Max晶片,至於外傳將推出的iPhone 17 Air 的超薄機種則可能延續採用3奈米家族製程[1]。

Reference 

電子與通訊

這裡就是我的新的Blog 將以電子與通訊 做為本人研究探討之地!!
希望能夠更加了解神奇的宇宙 歡迎各位光臨 ^^"